君子知至学之难易翻译,君子既知教之所由也翻译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08 19:17:20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翻译,君子既知教之所由也翻译(1)

十四

【原文】

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者为君也。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记曰:“三王四代唯其师”,其此之谓乎!

【刘氏“注释”辨析】

至学之难易:刘氏释谓:“是说学业有深浅,学生学习时,就会有难易不同。”刘氏的这个解释不妥。所以不妥,源于他对“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句的句子成分的理解出了问题。“君子知至学之难易”的“至”,当属上读,与“君子知”组成“君子知至”这样一个句子成分,表示“君子的知识达到”的意思。而不是与下文结合,组成“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句子成份,使句子变成“君子知道,来学习的学生”如何如何。因为这样划分是有悖常识,不合道理的。试想,一个“君子”,他只是一个想当教师,但还没有取得教师的身份,真正当上教师的人,他怎么能知道来学习的学生,“学业有深浅,学生学习时,就会有难易”的不同呢?

而知其美恶:刘氏释谓:“是说教师从学生学习上的难易差别,就能知道他们的资质有美恶的不同。”刘氏的这个解释也是不妥的。对上一句的解释,我着重辨析了“至”字应属上读还是属下读的问题。既然现在通过对“而知其美恶”句子成分的解释,涉及到全句意思的解释,不妨也有必要对本句全句的意思,作个统一的解决。按照笔者对句子成分划分,本句的意思乃是说:“君子的知识达到,既知道所教经典中难的地方与容易的地方,又知道它论述精彩的地方和逊色的地方”的意思,而不是刘氏注所说的那样。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乃是《学记》作者对想当教师的”君子“的学术资质的要求。

博喻:刘氏释谓:“是多方面诱导的意思。”刘氏的这个解释,基本是正确的,但没有说透。这“博喻”乃是对想当教师的“君子”施教的专业技能的要求,即熟练掌握“喻式教学法”,对学生所提出的诸多问题,能广为启发诱导。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刘氏释谓:“长,是官长。君,是国君。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官师不分,把教师的教学和做官为君直接联系起来。前面讲的是在学生入学时,就“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学会如何统治人民。”刘氏的这个解释不妥。这两句话所表述的意思,乃是《学记》作者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学记》作者对教师资质的要求有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两种,最低标准是能当教师,担负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最高标准是还要能当长当君。《学记》作者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统一论者。他认为一个教师能在学校里传道授业解惑,这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过,他认为这种在校园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乃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结合,算不得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舞台,乃是在广阔的社会。你老师对圣人治国安邦的道理是否真懂,要看你能否将一个地方与国家治好。刘氏看到这两句话,便认为《学记》作者的教育思想回到了政教合一的旧体制了,这是因为刘氏没有读懂本文第1自然段所讲为什么要办大学的理由论述,与本文第5自然段“未卜谛不视学”规定的意涵。新的大学的创立,即宣告了旧的政教合一的体制*。刘氏将“宵雅肄三,官其始也”,这种对学生的要求搬出来为他的观点作证,刘氏忘记了,这是讲教师的事,不是讲学生的事,二者不可以混淆。

三王:刘氏释谓:“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是对的。

四代:刘氏释谓:“指虞、夏、商、周。”也是对的。

唯其:刘氏释谓:“是慎择的意思。”错了。“唯其”乃是连词,表示“正因为”的意思。

【刘氏“译意”辨析】

刘氏将本段文字译为:

教师知道学生程度的深浅,资质的好坏,然后才能多方诱导,善于多方面诱导的人才能当教师。能当教师才能当官长,能当官长才能当君王。所以当教师的人,是可以从他那里学会当君主的人呀。可见选择教师,是不可不慎重从事的。古书上说:“从前三王四代的时候,就极其重视师资的选择”,就是这个道理。

刘氏的这个翻译将几个关键的句子都译错了。“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哪里是什么:“教师知道学生程度的深浅,资质的好坏”的意思,乃是说:想当教师的君子,知识水平达到,既知所教经典难的地方与容易的地方,又知道论述精彩和逊色的地方。“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句,句中的“学”字当读为“教”字。本句乃是在前论述教师资质条件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概念从教师职业的角度所下的一个定义。按照刘氏的这个翻译:“所以当教师的人,是可以从他那里学会当君主的人呀。”虽很别扭,但勉强意思还不能算错。岂如将“学”字还原为“教”字,将本句译为“所以教师,是可以教当君主的人”简洁准确。“三王四代唯其师”句的“唯其师”这一句子成份乃是:“正因为”的意思。将其译为“就极其重视师资的选择”,不准确。原文的这句话乃是为它上句的论点:“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作证的,意谓:三王四代正因为他们有好的老师。这用事实恰好证明了他慎重选择教师的论点。

【刘氏“释义”辨析】

刘氏“释义”谓:

“从这一节起,《学记》提出了教师问题。在论述老师问题时,第一个问题是‘择师’,第二个问题是‘尊师’。这一节首先讲‘择师’。

由于认识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必然就提出择师和尊师。《学记》一书中,对教师工作的看法,和我们今天的不同。《学记》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建国君民’,‘化民成俗’,是为当时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在学生入学之初,就提出‘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本节又提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 ’。官师不分,君师并立。古代所谓‘天、地、君、亲、师’,是把教师和君王并列的。”

从以上刘氏第1段的第1句话:“从这一节起,《学记》提出了教师问题。”即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刘氏没有读懂《学记》全文,掌握作者的思路。从本段开始到最后,乃是《学记》一文的第四大部分。本大部分继前大部分论述完教师如何教这个大问题之后,接着论述学生如何学这个大问题。而不是从本段开始将论述教师相关的问题。本大部分的首段为什么首先讲关于选择教师的问题,这是由学生学习这个大问题有关的一些问题内在的必然的逻辑顺序所规定。学生要想学好,必然要有好的老师教。所以“择师”问题就成了论述学习的问题必须解决的第一个问题,而顺理成章成为本大部分首段论述的内容。所以本段论述“择师”问题,不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来的,而是从学生的角度提出来的。

刘氏在第二段的首句说:“由于认识了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所以就必然提出择师和尊师。”由刘氏对本段文字的这个总的理解,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即刘氏实没有看懂本段文字。本段提“择师”论点之前的大量论述的目的,不是为了讲“教师工作的重要意义”,而是为选择教师,提供一个合格教师资质的标准。接着说的“是故择师不可不慎也”这句话的意思,不是因为教师工作重要,而须慎重对待,而是说合格的教师是有标准的,应按标准慎重的选择,不要脱离标准选了不合格的教师。可见刘氏把问题理解偏了。

不过在本段中这还不是刘氏主要想说的问题,刘氏在本段,主要想说的是在“《学记》一书中,对教师工作的看法,和我们今天的不同。他举出的两条理由:一是认为其教育目的”是为当时的统治阶段服务的,二是“官师不分,师君并列”。他的这种理由是毫无道理的,严重地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学记》作者在本段中所确立的作为大学教师资质的标准,是极其正确的,无可厚非的。难道我们今天的大学教师就不应该这样吗?事实上我们今天的大学教师也正是这样的。且不说中央高级党校,国家的一流大学的老师,他们中的许多人不都是担负着给中央领建言,为中央领导的学习讲课的任务吗?有意思的是刘氏在“释义”的开始时,批判了《学记》作者的教师观,可是在结尾,他提出的“人民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1. 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

2. 比较渊博的学识。

3. 通晓教学。

不知刘氏是否会觉得自相矛盾。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