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治国理政也是如此,“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本来是指橐籥中间的方位,但是这里只是借喻,意谓治国理政中的道要、枢中,也就是治国者当守持公平中正、不偏不私之道。
另一方面,“多言数穷”和“守中”是相互对立的。如果一个*自以为行的是公平之政,但政令频出,不断地教化百姓,算不算“守中”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这其中包含了诸多没有展开的东西,如治国者说的越多,错的也越多,治国者并不见得聪明过人,所谓“君之智,未必最贤于众也”;政令频繁,宰制了百姓的正常理智,百姓手足无措,如教农民如何种地,工匠如何做工,士兵如何打仗,就是不让百姓自己决定自己该*事情,等等。
所以说,《惊雷》中“我”看似在行侠仗义、替天行道,但实则是在给江湖添乱帮倒忙。
四、“勇于不敢”还是“勇于敢”?
当然,不是“圣人”没有关系,是“圣人”的又能有几个呢。“我”追求忠孝仁义与多情,单枪匹马在百万大军中拼*出一条血路,仿佛也称得上是一种可供炫耀的资本了。但是, “*”、“斩”、“弑”等字的频频出现,营造出的一幅幅血雨腥风、尸骨遍野的画面,很容易引发人的强烈不适。
可在老子的眼中,这种“勇”并不值得提倡,“勇于敢则*,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勇于敢”是“血气之勇”,“勇于不敢”是“义理之勇”。前者好理解,后者则易被忽略,以为采取柔弱不需要意志,其实不然。
无论是得势或不得势,都应该坚守柔弱的姿态。这既表示了谦逊的本色,又表示了对他人的尊重。柔弱并不等于怯弱,不等于缺乏力量,也不等于缺乏战胜敌人的手段,柔弱的姿态本身就是手段。
刚强、坚强,在老子这里都只是负面的意义,意味着逞强、示暴、施暴,做一些冒险、力所不及的事,或者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强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七十六章)。强梁者不得善终,以暴易暴者也终为暴力所毁伤。
以柔克刚
如果说人道崇尚刚强、刻薄的话,那么天道崇尚的是柔弱、容让。“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天道虽然也有类似人一样的好恶,但追求以天下的人和事的自身利益为目的,不像人道以追求人的*满足为目的。
人要是按照天道的精神去行事,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传说,商汤王将四面设网的罗网拔掉三面,只留下了一面,说:“过去蛛蝥编织网罟,今天的人要学舒缓,想要左的随他左,想要右的随他右,想要高的随他高,想要低的随他低,我只要取那些敢于犯命的。”消息传开后,四十个国家纷纷归附了他。“网开三面”却网罗来了四十国,有一说一也挺值。
总之,六道没读懂《道德经》是实锤了,如果他真的读了的话。正确解读并使用经典文本,才能让经典永流传,而不是断章取义,借助所谓的“神曲”,广泛传播那些误人子弟的理解,将小朋友们和大朋友们引入歧途。
-End-
编辑:彦霏 黄泓
观点资料来源:
《老子的智慧》
转载及合作请加*
emily_wangwei(王薇)
大师身边宜聆教
未名湖畔好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