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环境描写赏析,桥边的老人小说中环境描写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18 22:05:08

一个隐没在战争一角、为自己的动物而哀伤的老人;

一个忙里偷闲,凝望老人的士兵。

在两人缓慢平和的语调中,我们聆听了一首生命的颂歌。

当我们习惯于刀光剑影的血雨腥风,

习惯于关注战场上光荣的宏大与死亡的壮阔,

就会很容易忽视战争中每一个弱小生命的呐喊和每一个被毁灭家园的无奈。

如果此时,

我们用呵护的心拨开践踏的迷雾,

用坚定的手搀起孤独的老人,

一定会更加懂得善良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

桥边的老人环境描写赏析,桥边的老人小说中环境描写(1)

 叙述角度 

文章开头,一个老人一下子进入到读者的视野当中,之后是桥、车和很多人。我们跟着主人公的脚步来到了这个战争场景中,跟着他的眼睛打量眼前的世界。主人公是一个士兵,他的身份有矛盾的特质,一方面他有推进战争的任务,一方面又为战争的残酷停下了脚步。在这一进一退当中,我们看到了操纵着主人公的作者内心的思考。他理解士兵的身不由己,也希望人性不灭,人道不毁。

士兵眼中的老人也比普通人眼中的老人复杂。普通人对老人的同情是自然而然的,而士兵对老人的同情必须跨越对战争的信仰和对责任的坚持。当他意识到人性的光辉之时,也是他对人生之路作出选择之时。

所有故事的呈现都依赖于士兵这一双眼睛的观察和发现。读者无法超越主人公,居高临下地俯瞰眼前的世界,只能从有限的视角去揣摩,去猜测。一点一点发现未知,一点一点了解人物。这种悬念巧妙地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把自己带入故事中,和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的使用,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者仿佛也成为局中人和参与者,会担心,会紧张,会质疑,会思考。虚拟的世界变得真实起来,老人也变得更加亲切,似乎听到了隆隆的炮声,闻到了硝烟的气味。尽管了解的情况有限,但所有的情感都会油然而生,一下子拉近与作品的距离。

 叙述腔调 

海明威的文字是内敛的,沉潜的。不论士兵还是老人,都对战争本身不置一词,他们通篇都在聊与当下无关的事情。在这样一种安静和疏离当中,我们反而更容易感受到战争临近的急迫,压抑到让人喘不过气来。在战争的阴影下,每个人都无处遁影,无法躲藏,只能放弃挣扎,选择沉默。

对于老人而言,那些动物是他孤单生活中唯一的寄托,是他对世界的爱心,对生命的珍视。然而战争摧毁了一切肉体和精神。它吞噬一切,淹没一切,让人无法挣扎,无法反抗。一切美好都消失不见。

这样冷静克制的腔调激起了读者反抗的*,希望为老人辩驳,阻挡世界的毁灭。也让读者更加真切地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战争的残酷形成的强烈对比: 冷热交替,水火不容,冰山之下的火山呼之欲出。

作者不去讲述什么,只是消失在文字背后进行“显示”,让读者独自面对一段生活,面对这些人和事。让人物自己对话,不做判断。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的情景,去想象说话人当时可能会使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说话,又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举动。不去打扰读者,也不操纵读者的情感,给读者最大的自由和最客观的呈现。但似乎越克制,读者越容易发掘出作者收敛起来的含蓄情感。

 速度控制 

小说里的时间与生活中的时间是不对应的。小说有自己的节奏,它有时加速,一笔带过;有时减速,徘徊不前。故事实际发生时间的长短与小说的篇幅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士兵与老人聊天的部分是关键段落,因此慢下来流连,留给读者足够的时间与人物相处。而开头结尾介绍背景的非关键部分,则尽量减少字数,加快节奏。这不均匀的速度正是小说吸引人的地方。

END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