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边的老人叙述语言有何特点,桥边老人叙事特点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18 22:44:19

【选材主题】

1. 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白轮船》

2.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节选)》

3.雷蒙德·卡佛《好事一小件》

4.王安忆《木工刘建华(节选)》

5.阿·托尔斯泰《俄罗斯性格(节选)》

【考点研究】

一、叙述角度/叙述人称

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这就是小说中古诗的“叙述者”的观察角度,也叫小说的视角。在具体的作品中,“叙述者”既不等同于作者,也不完全等同于小说中的人物。

一般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1.全知视角(上帝俯瞰)

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在这样的叙事方式中,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所有线索、发展和结局都了如指掌,对每个人物的心理、过去和未来都清清楚楚,甚至还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进行道德评价和情感判断。传统小说中多用“讲述”,如《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好处:使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不受时空限制,叙述相对自由;显得客观冷静,客观真实。

但显得不太亲切。

2.有限视角(凡人目光)

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但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依靠故事中的一个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现代小说多用“显示”,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在有限的视角中,又有两种情况:(1)叙述者和人物知道的一样多;(2)叙述者知道比人物少(侦探小说中尤为常见)。

好处:第一人称:使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更加真实可信;便于心理描写。

但在叙述上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第二人称:使用第二人称,仿佛直接对话,更加真切自然;直面对象,便于抒发强烈的感情;

若对象为物,则具有拟人化作用。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即在平时叙述时使用第三人称,到了关键的内心描写时转用第一人称。如鲁迅的《祝福》中,序幕写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尾声部分写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这两处用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中间部分写祥林嫂的故事为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我的叔叔于勒》是一个孩子在讲故事。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二、叙述顺序

1.顺叙:含义:按事情发展的先后来写。

作用: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使文章条理清晰,脉络分明。

2.倒叙:含义:先交代结果,再写原因。

作用:①结构上: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②内容上:突出强调了……的感情(或塑造了……形象/表现了……的主题)

3.插叙:含义: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与故事情节有关的文字,再接续原来的内容。

作用:①交代了……发生的原因(,为下文作铺垫)。

②插入了……情节(片段;事件),丰富了文章内容。

③表现了人物……性格/品质(通常为主要人物的身份、背景等介绍),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④突出文章……的中心/丰富了文章……主题。

4.分叙:含义:也叫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一是几件事并行交叉进行,齐头并进地写几条线,互相穿插,并行推进;二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谓之为“花开数朵,各表一枝”。

作用:把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眉目清楚,不条不紊。

5.补叙:含义:也叫追叙。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作用: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插叙与补叙: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考题对接】

一、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白轮船》

白轮船

(吉尔吉斯斯坦)钦吉斯·艾特玛托夫

在大地最遥远的一隅,就是伊塞克湖。孩子朝这一方望了很久。“白轮船还没有来呢,”他对书包说,“那就再来看看咱们的学校好啦。”

他用望远镜全神贯注地望着那所小小的学校,望着那褐色瓦屋顶、那孤零零的歪斜的烟囱,望着胶合板木牌上手写的“小学”这个词儿。他不识字,但他猜得出上面就是这样写的。他想象着,他就要带书包到那里去,就要踏进现在正挂着一把大锁的那个门了。门里面又是什么呢?

孩子又将望远镜对准湖面,但湖面上还是老样子。白轮船还没有出现。

水浅处,便是莫蒙爷爷修的水池了。为避免孩子游水出事儿,莫蒙下定决心,要在浅水滩上用石头垒一个水池。莫蒙老汉翻弄了多少石头啊!他将大石头抱到肚子上,一块一块地搬过去,站在水里,一块挨一块地垒起来,要垒得使河水能从石头缝里畅快地流进来,又能畅快地流出去。这个又可笑、又干瘪、只有几根稀稀拉拉小胡子的小老头,穿着湿漉漉的、贴在身上的裤子,整天整天地在垒这个水池。

不管怎么说、浅水滩上的水池修得真不错。抓住柳条,溜下岸去,就可以朝前游了。孩子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幻想:想变成鱼,想游得远远的。在爷爷修的水池里,哪怕一天只游一次,他也愿意。不变成鱼,决不罢休。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变成鱼……

孩子又把镜头转向自家的院子。他看到变得跟大象一样大的褐色牛犊正心安理得地嚼着挂在绳子上的衣服,不禁吓了一跳。

“啊,你这浑蛋东西!”孩子拿着望远镜欠起身来,将手直挥。“快滚开!听见吗,给我滚远些!巴尔捷克!巴尔捷克!去咬它,快去咬它!”他绝望中对狗下起命令。

可是狗连耳朵也不肯动一下。它只顾躺着,好象什么事也没有似的。奶奶从房里出来了。她一看到眼前的事,惊得将两手扬得高高地一拍,抓起一把扫帚就朝小牛奔去。奶奶撵跑了牛犊,便一面骂着,一面朝家里走。他对她使用了特写镜头,他看到她那气得映起来的黄眼睛,嘴巴在望远镜里急促而无声地翻动着。她叫些什么,在远处是听不到的,但是,她的话这孩子却觉得听得十分清楚,就像是对着他的耳朵讲的。他都能背得出来:“哼,等着瞧吧……你总要回来的。看我收拾你!我说过多少次,要把这个浑蛋望远镜扔掉。又跑到山上去了。快叫那条鬼轮船翻掉吧!快叫火烧掉,快沉掉吧!”

孩子拿开望远镜,伤心地垂下了头。

“现在咱们怎样回家去呢?”他小声对书包说,“这都怪我,怪浑蛋小牛。还要怪你,望远镜。你总是引着我来看白轮船。你也有错儿。”

孩子朝四周望了望。四面都是山,群山啊,是那样雄伟,那样巍峨。只有他和山,山,山,到处都是高山。他用望远镜尽量朝最远处望去,屏住了气:是它!前方,在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出现了白轮船。来了!就是它!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白轮船在湖上行驶,很长时间都能看得到;孩子也要想很长时间,他想的是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

他既不记得爸爸,也不记得妈妈。但是孩子知道:他的爸爸在伊塞克湖上当水手,他的妈妈同爸爸离婚以后,一去就再没有回来。

轮船那长长的白色身躯在蓝色的湖面上悠悠地行进着,烟囱里吐着青烟,并不知道有个孩子变成孩儿鱼正朝它游去。

应当是在爷爷修的水池里摇身一变,他就是鱼了。然后一面自在地游,一面不时地蹦到水面上朝两边看看。因为老在水底下游也没有意思。他顺着湍急的河水往下游,一直进入伊塞克湖。伊塞克湖像大海一样辽阔。他在伊塞克湖的波浪里游着,过了一浪又是一浪,过了一浪又是一浪,终于来到白轮船跟前。爸爸撒下渔网,从水里将他捞上去,放到甲板上。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原形。然后……然后……

然后白轮船继续往前开。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讲给爸爸听。

当然,他要对爸爸讲讲他在莫蒙爷爷家过得怎样。要爸爸别因为人家喊他“快腿莫蒙”就以为他不好。这样的爷爷到哪里都找不到,这可是最好的爷爷。

我还很小的时候,亲奶奶就死了。现在这个奶奶像我们这里的天气,叫人摸不透。有时很和气,有时很凶,有时一点不像个奶奶。

冬天,我们那里的雪齐我脖子深。晚上,事情做完后,爷爷就给我讲故事。我最喜欢的是长角鹿妈妈的故事。爸爸,你也许知道这个故事吧?爷爷说,我们都是长角鹿妈妈的孩子。

我是,你是,大家都是……

白轮船渐渐远了。现在孩子该给随爸爸轮船航行的故事想出个结尾了。一切都想得很好,就是结尾老是想不出来。如果轮船靠近码头,水手们就要各自回家。跟爸爸走?爸爸肯带他吗?要是带他,妻子就要问:“这是哪一个?从哪里来的?他来干什么?”不行,还是不能跟爸爸走……

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该回家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写伊塞克湖“在大地最遥远的一隅”,结尾又说“白轮船越走越远”,变成“小白点”,暗示了孩子的梦想很难实现。

B.小说塑造了脾气暴躁、自私善变的奶奶,衬托了勤劳善良、疼爱孩子的爷爷,两个人物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善恶的对立。

C.“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动作描写表现了孩子发现白轮船时的惊喜激动,也体现了不确定和怀疑。

D.这篇小说别具匠心,不以情节的一波三折取胜,也不刻意追求人物音容笑貌的明晰,而是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孩子怎样的心理?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

3.小说在叙事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一、钦吉斯·艾特玛托夫《白轮船》【答案】

1.B【解析】B.“自私”“对比”“善恶的对立”理解有误。结合文中信息“现在这个奶奶像我们这里的天气,叫人摸不透。有时很和气,有时很凶,有时一点不像个奶奶”““哼,等着瞧吧……你总要回来的。看我收拾你!我说过多少次,要把这个浑蛋望远镜扔掉。又跑到山上去了。快叫那条鬼轮船翻掉吧!快叫火烧掉,快沉掉吧!”分析,这位奶奶表现很真实,属于每一位家长对待调皮贪玩爱幻想的孩子的正常反应,算不上自私,也没有与爷爷的描写内容构成鲜明的善恶对比。

2.①对能在新水池随意游泳的满足。②对远离孤独,寻回亲情的渴望。③对摆脱现实,追求自由的迫切。

【解析】结合“不变成鱼,决不罢休。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变成鱼”等句子分析,可见孩子渴望变成游鱼以及对能在新水池随意游泳的满足。

结合“想变成鱼,想游得远远的”以及下文“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去找爸爸等信息分析,孩子渴望父母的亲情,表现了对远离孤独,寻回亲情的美好向往和迫切期待。

结合“在爷爷修的水池里,哪怕一天只游一次,他也愿意”以及文中多次的反复强调这一念头分析,孩子对摆脱远离父母的现实人生,追求自由自在快乐幸福生活的急切盼望的心理诉求,以至于产生各种奇怪的念头和种种以真似幻的心理错觉。

3.①主线分明。以“白轮船”为线索,贯穿孩子盼白轮船、看白轮船、想象中登上白轮船等全文情节。②叙述角度多样。“孩子”“他”和“我”“我们”不断转换,富于变化。③现实与幻想交织。望远镜里看到的现实场景与变成游鱼追寻白轮船并向父亲倾诉心事的幻想情节交织一体,叙事变化多样且丰富。④层层巧设悬念,文中多处写孩子不断地看白轮船、想要变成鱼等情节,为后文作铺垫和渲染。

【解析】①主线分明。题目为“白轮船”,行文过程中处处可见这条白轮船,构成了串联情节并推动其发展的线索,比如开篇第一段就写孩子和自己书包的对话“孩子朝这一方望了很久。‘白轮船还没有来呢,’”可见孩子对白轮船的盼望和期待,并拿着望远镜长久地看向远处,希望白轮船快点出现;“孩子又将望远镜对准湖面,但湖面上还是老样子。白轮船还没有出现”“还要怪你,望远镜。你总是引着我来看白轮船。你也有错儿”“他用望远镜尽量朝最远处望去,屏住了气:是它!前方,在伊塞克湖湛蓝湛蓝的边缘上,出现了白轮船。来了!就是它!孩子赶紧用衣襟擦净了玻璃,又一次调好了焦距。白轮船在湖上行驶,很长时间都能看得到;孩子也要想很长时间,他想的是他怎样变成鱼,顺着河游去找白轮船……”;并在想象中登上白轮船,“轮船那长长的白色身躯在蓝色的湖面上悠悠地行进着,烟囱里吐着青烟,并不知道有个孩子变成孩儿鱼正朝它游去”,文章写孩子变成了一条鱼,“他在伊塞克湖的波浪里游着,过了一浪又是一浪,过了一浪又是一浪,终于来到白轮船跟前。爸爸撒下渔网,从水里将他捞上去,放到甲板上。他一下子就恢复了原形。然后……然后……然后白轮船继续往前开。他就把自己知道的一切,把自己的全部生活都讲给爸爸听”。

②叙述角度多样。开篇是第三人称“在大地最遥远的一隅,就是伊塞克湖。孩子朝这一方望了很久”“他用望远镜全神贯注地望着那所小小的学校”,后来出现“咱们”“你”“我”,“‘现在咱们怎样回家去呢?’他小声对书包说,‘这都怪我,怪浑蛋小牛。还要怪你,望远镜。你总是引着我来看白轮船。你也有错儿。’”“我还很小的时候,亲奶奶就死了”“我是,你是,大家都是……”,可见行文自由灵活,不断转换,富于变化,增强了可读性。

③现实与幻想交织。比如开头“在大地最遥远的一隅,就是伊塞克湖。孩子朝这一方望了很久”和结尾“白轮船渐渐远了”“白轮船越走越远,渐渐变成一个隐隐约约的小白点儿。该回家了”,以及描写奶奶“奶奶撵跑了牛犊,便一面骂着,一面朝家里走”介绍爷爷“晚上,事情做完后,爷爷就给我讲故事”等文字,属于真实生活,在不断张望中产生了幻觉,属于虚写场景,“晚上,事情做完后,爷爷就给我讲故事。我最喜欢的是长角鹿妈妈的故事。爸爸,你也许知道这个故事吧?爷爷说,我们都是长角鹿妈妈的孩子”,望远镜里看到的现实场景与变成游鱼追寻白轮船并向父亲倾诉心事的幻想情节交织一体,叙事变化多样且丰富。

④层层巧设悬念,文中多处写孩子不断地看白轮船“孩子又将望远镜对准湖面,但湖面上还是老样子。白轮船还没有出现”“孩子拿开望远镜,伤心地垂下了头”、想要变成鱼“孩子有这样一个奇怪的幻想:想变成鱼,想游得远远的。在爷爷修的水池里,哪怕一天只游一次,他也愿意。不变成鱼,决不罢休。无论如何,他一定要变成鱼……”等情节,为后文作铺垫和渲染。

二、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节选)》

蜘蛛之丝①

(日)芥川龙之介

一天,佛世尊独自在极乐净土的宝莲池畔闲步。池中莲花盛开,朵朵都晶白如玉。花心之中金蕊送香,其香胜妙殊绝,普薰十方。极乐世界大约时当清晨。

俄顷,世尊伫立池畔,从覆盖水面的莲叶间,偶见池下的情景。极乐莲池之下,正是十八地狱的最底层。透过澄清晶莹的池水,宛如戴上透视镜一般,把三恶道上之冥河与刀山剑树的诸般景象,尽收眼底。

这时,一名叫犍陀多的男子,同其他罪人在地狱底层挣扎的情景,映入世尊的慧眼。世尊记得,这犍陀多虽是个*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盗,倒也有过一项善举。话说大盗犍陀多有一回走在密林中,见到路旁爬行一只小蜘蛛,抬起脚来,便要将蜘蛛踩死。忽转念一想:“不可,不可,蜘蛛虽小,到底也是一条性命。随便害死,无论如何,总怪可怜的。”犍陀多终究没踩下去,放了蜘蛛一条生路。

世尊看着地狱中的景象,想起犍陀多放蜘蛛生路这件善举。虽然微末如斯,世尊亦拟施以善报,尽量把他救出地狱。侧头一望,说来也巧,净土里有只蜘蛛,正在翠绿的莲叶上,攀牵美丽的银丝。世尊轻轻取来一缕蛛丝,从莹洁如玉的白莲间,径直垂向香渺幽邃的地狱底层。

这边厢犍陀多正和其他罪人,在地狱底层的血池里载沉载浮。不论朝哪儿望去,处处都是黑魆魆暗幽幽的,偶尔影影绰绰,暗中悬浮着什么,原来是森列可怕的刀山剑树,让人看了胆战心惊。尤其是四周一片死寂,如在墓中。间或听到的,也仅是罪人恹恹的叹息声。凡落到这一步的人,都已受尽地狱的折磨,衰惫不堪,恐怕连哭出声的气力都没有了。所以,恁是大盗犍陀多,也像只濒死的青蛙,在血池里,惟有一面咽着血水,一面苦苦挣扎而已。

偶然间,犍陀多无心一抬头,向血池上空望去,在阒然无声的黑暗中,但见一缕银色的蛛丝,正从天而降。仿佛怕人看到似的,细细一线,微光闪烁,恰在自己头上笔直垂落下来。犍陀多一见,喜不自胜,拍手称快。倘抓住蜘蛛丝,攀援而上,准保能脱离苦海。不特此也,侥幸的话,兴许还能爬进极乐世界哩。如此,再不会驱之上刀山,也庶免沉沦血池之苦了。

这样一想,犍陀多赶紧伸出双手,死死攥住蛛丝,一把一把,拼命往上攀去。原本是大盗,手并足抵,区区小事一桩而已。

可是,地狱与净土之间,何止千万里!不论犍陀多怎样心焦气躁,要想爬出地狱,真谈何容易。爬了一程,终于筋疲力尽,哪怕伸手往上再升一级,也难以为役了。一筹莫展之下,只好住手,先歇会儿喘口气,便吊在蛛丝上,悬在半空中,一面放眼向下望去。

方才是不顾死活往上攀,总算没白费力气,片刻前自己还沉沦在内的血池,不知何时,竟已隐没在黑暗的地底。那寒光闪闪,令人毛骨悚然的刀山剑树,也已在自己脚下。如果一直这样往上爬,要逃出地狱,也许并非难事。犍陀多将两手绕在蛛丝上,开怀大笑起来:“这下好啦!我得救啦!”那吼声,自打落进地狱以来多年不曾得闻的。可是,犍陀多留神一看,蛛丝的下端,有数不清的罪人,简直像一行,跟在自己后面,正一意在攀登上来。见此情景,犍陀多又惊又怕,有好一忽儿傻不愣登张着嘴,眨巴着眼睛。这样细细一根蜘蛛丝,负担自家一人尚且岌岌可危,那么多人的重量,怎禁受得住?万一半中间断掉,就连好家伙我,千辛万苦才爬到这里,岂不也要一头朝下,重新掉进地狱里去么?那一来,可乖乖不得了!这工夫,成百上千的罪人蠢蠢欲动,从黑洞洞的血池底下爬将上来,一字儿沿着发出一缕细光的蜘蛛丝,不暇少停,拼命向上爬。不趁早想办法,蛛丝就会一断二截,自己势必又该掉进地狱去了。

于是,犍陀多暴喝一声:“嘿,你们这帮罪人,这根蛛丝可是咱家我的!谁让你们爬上来的?快滚下去!滚下去!”

说时迟,那时快,方才还好端端的蜘蛛丝,竟噗哧一声,从吊着犍陀多的地方突然断裂。这回有他好受的了。霎时间,犍陀多像个陀螺,滴溜溜翻滚着,唆地一头栽进黑暗的深渊。

此时,惟有极乐净土的蜘蛛丝,依然细细的,闪着一缕银光,半短不长的,飘垂在没有星月的半空中。

佛世尊伫立在宝莲池畔,始终凝视着事情的经过。当犍陀多倏忽之间便石头般沉入血池之底,世尊面露悲悯之色,又重新踱起步来。犍陀多只顾自己脱离苦海,毫无慈悲心肠,于是受到应得的报应,又落进原先的地狱。在世尊眼里,想必那作为是过于卑劣了。

不过,极乐莲池里的莲花,并不理会这等事。那晶白如玉的花朵,掀动着花萼在世尊足畔款摆,花心之中金蕊送香,其香胜妙殊绝,普薰十方。极乐世界大约已近正午时分。

(艾莲译,有删改)

【注释】①芥川龙之介大多作品都在历史典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本文取材于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思想家铃木大拙的《因果的小车》第四章《蜘蛛丝》;《蜘蛛之丝》增添了原著中没有的极乐世界和莲花池的相关内容,删除了对蜘蛛丝会断的原因的介绍。

1.小说综合运用世尊和犍陀多两个叙事视角,各有什么作用?

2.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多处运用心理描写,展示人物的困境与行动的缘由,尤其是犍陀多在蛛丝上的心理活动,写得引人入胜。

B.小说多用对比手法,以世尊和犍陀多对比,细蛛丝和攀爬者对比,蛛丝的光和地狱黑暗对比,作者匠心独运。

C.世尊、犍陀多与地狱中的罪人,都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不着纤尘、不动声色的佛界才是作者倾心歌颂的对象。

D.清妙无比的极乐净土下面是令人心惊胆战的地狱,这种充满艺术想象力的创作冲击读者的内心,深富画面感。

3.有人认为,芥川的作品大多仰赖古典题材,这从侧面反映了他缺少创意、想象力,反映了他结构能力的薄弱。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据本文谈谈你的看法。

二、芥川龙之介《蜘蛛之丝(节选)》【答案】

1.①世尊视角,客观冷静,体现出对复杂幽微、狭隘自私的人性的批判。

②犍陀多视角,侧重犍陀多求生自保的心理活动,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世尊居于极乐净土,因为想起犍陀多放蜘蛛生路这件善举,虽然只是小小的善举,世尊亦拟施以善报,尽量把他救出地狱。于是取蜘蛛丝助他逃离,犍陀多只顾自己脱离苦海,毫无慈悲心肠,于是受到应得的报应,又落进原先的地狱。“在世尊眼里,想必那作为是过于卑劣了”。世尊看着这一切,客观冷静,体现出对自私人性的批判。

②犍陀多居于地狱,是*人放火、无恶不作的大强盗,是地狱罪人,他自私,没有慈悲心,只图自己一个人逃离地狱,最终又坠入地狱。原文“这样细细一根蜘蛛丝,负担自家一人尚且岌岌可危,那么多人的重量,怎禁受得住?万一半中间断掉,好家伙,我千辛万苦才爬到这里,岂不也要一头朝下,重新掉进地狱里去么?那一来,可乖乖不得了!”通过对犍陀多求生自保的心理活动的描写,突出表现了他的自私,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2.C【解析】C.“世尊、犍陀多与地狱中的罪人,都是小说的次要人物”错误,从小说内容可以看出世尊和犍陀多都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另外,“不着纤尘、不动声色的佛界才是作者倾心歌颂的对象”也错误,小说并没有体现这一点。小说所要传达给我们的应该是自私足以导致人的自我毁灭之类的道理。

3.示例一:不同意。①取材佛教故事,刻画经典的人物形象;

②引发对神灵世界与现实人生的思考;

③简单结构与深邃主旨并行,相得益彰。

示例二:同意。

①取材佛教故事固然有接受基础,但人物单一,创新性不足;

②对世尊救与弃救犍陀多的转念交代不足,题材处理略显随意;

③叙述语言没有脱离佛教故事的语言套路,让读者感觉不亲切。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示例一:不同意。

①芥川龙之介大多作品都在历史典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本文取材于日本著名禅宗研究者、思想家铃木大拙的《因果的小车》第四章《蜘蛛丝》;《蜘蛛之丝》增添了原著中没有的极乐世界和莲花池的相关内容,删除了对蜘蛛丝会断的原因的介绍。取材佛教故事,世尊和犍陀多的人物形象比较经典,刻画和丰富了经典的人物形象。

②文章写了神灵世界,描绘了极乐净土的宝莲池,“池中莲花盛开,朵朵都晶白如玉。花心之中金蕊送香,其香胜妙殊绝,普薰十方”。又写了地狱底层的血池,“不论朝哪儿望去,处处都是黑魆魆暗幽幽的,偶尔影影绰绰,暗中悬浮着什么,原来是森列可怕的刀山剑树,让人看了胆战心惊”,可以使读者认识另一个世界,引发读者对神灵世界与现实人生的思考。

③文章的情节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可以更好地揭示深邃主旨,两者相得益彰。

示例二:同意。

①取材佛教故事固然有接受基础,但人物单一,只有世尊和犍陀多两个主要人物,根据历史典籍改编,虽然增添了原著中没有的极乐世界和莲花池的相关内容,删除了对蜘蛛丝会断的原因的介绍,但情节人物没有新意,创新性不足。

②文中着重写了犍陀多逃离地狱的情景,但是在犍陀多逃离失败后,“佛世尊伫立在宝莲池畔,始终凝视着事情的经过。当犍陀多倏忽之间便石头般沉入血池之底,世尊面露悲悯之色,又重新踱起步来”,对世尊弃救犍陀多的想法转变交代不足,题材处理略显随意。

③叙述语言不是很接近生活,使人有一种脱离生活本身的感觉,充满了佛教故事的语言套路,让读者感觉不亲切。

三、雷蒙德·卡佛《好事一小件》

好事一小件

雷蒙德·卡佛

“他走了。”她说着,继续轻拍他的肩头。在他的抽泣声中,安能听见厨房里咖啡壶的嘶鸣。“好了,好了,”她轻柔地说,“霍华德,他走了。他走了,现在我们必须适应这点。适应孤独。”

就在午夜之前,就在他们处理完了很多事情之后,电话又响起来。

“你接,”安说,“霍华德,就是那个人,我知道。”他们正坐在厨桌旁,面前摆着咖啡。霍华德的杯子边上还有一小玻璃杯威士忌。

“喂,”他说,“是哪位?喂!喂!”电话断了。

“就是他,”她说,“那个混蛋。我真想*了他。”

突然,她明白了过来:“我知道是谁一直打电话来了,就是那个面包师。我在他那儿给斯科蒂订过一个生日蛋糕。他有咱们家的电话号码,一直打电话过来,为那个蛋糕*扰咱们。那个面包师,那个混蛋。”

晴空,星斗满天。他们在面包房门前停下车。他们能看见里屋的亮光,有一个体积很大的男人系着围裙,在那片平静的白光里不时地进进出出。

“我们打烊了,”他说,“这可是大半夜。你们喝醉了,还是怎么了?”

安向前一步,迈进从敞开的门漫出来的光亮里。

“对于一个面包师来说,你可是够聪明的。”安说,“霍华德,他就是那个一直给咱们打电话的人。”她握紧拳头,愤怒地盯着他。在她的体内,正有一种至深的愤怒燃烧着。

“等会儿,”面包师说,“你想来取走你那个放了三天的蛋糕,是不是?夫人,我可不想和你吵架。我就收你半价。你要吗?”

“还说蛋糕!”她说。她知道自己能控制住正在体内沸腾的情绪。她很镇静。

“夫人,我在这地方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养家糊口。”面包师说着,“现在,别闹事。”

他右手拿起一根擀面杖,开始一颠一颠地拍在左手的掌心上。“你是要那个蛋糕,还是不要?我得回去工作了。面包师得在晚上加班。”

“我知道面包师晚上加班,”安说,“他们晚上还打电话呢。你这个混蛋。”

面包师继续颠着擀面杖。他看了一眼霍华德,对他说:“小心点儿,小心点儿。”

“我儿子死了。”她冰冷而决绝地说,“他周一早晨被车撞了。我们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他走了。但是,当然了,你不可能想到这个,是不是?面包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是不是,面包师先生?但他死了。他死了,你这个混蛋!”就如同愤怒突然爆发一样,愤怒同样突然消弱,让位给了别的东西,一种令人晕眩的反胃感。她斜靠在洒满了面粉的木桌子旁,手捂住脸,哭起来,肩膀来回颤动。“这不公平,”她说,“这不,不公平。”

霍华德的手放在她腰背上,看着面包师。“你真可耻,”霍华德对他说,“可耻!”

面包师把擀面杖放回到台子上,解开围裙,也扔到台子上。他看着他们,慢慢地摇头。

他从桌子下面拉出一把椅子,说:“请坐。”

安擦干眼睛,看着面包师。“我想过要*了你,”她说,“我想过要你死。”

“让我说说我有多抱歉吧。”面包师说着,把手伸到桌子上,翻过来,露出他的掌心。

“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我只能想象你们的感受。我不是个邪恶的人。我不认为自己是。”这个男人说,“我能问问你们,你们是否能在心里原谅我呢?”

面包房里很热。霍华德从桌边站起来,脱下外衣,也帮安脱下了外套。面包师看着他们,看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站了起来。他找到杯子,从一台电动咖啡机里倒出咖啡。又在桌上放了一盒奶油和一碗糖。

“你们可能需要吃点儿东西,”面包师说,“我希望你们能吃点儿我的热面包圈。你们得吃东西,像这样的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

他给他们端上来刚出炉的热肉桂面包圈,又在桌上放了黄油和抹黄油的刀子,然后和他们一起坐在桌旁。他等着,一直等到他们都从浅盘子里拿起一个面包圈,吃起来。

“吃点儿东西很好,”他看着他们说,“都吃光啊,想吃多少吃多少。全世界的面包圈都在我这儿呢。”

他们吃着面包圈,喝着咖啡。安突然觉得很饿,面包圈又热乎又香甜。她吃了三个,让面包师很高兴。

面包师聊了起来,他们认真地听。虽然他们既疲惫又痛苦,他们还是听着面包师说的话。

他告诉他们自己这些年里无儿无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他讲起那些插在蛋糕顶上、象征新婚夫妇的小人。还有那些生日,光想想那些燃烧的蜡烛吧!他是个面包师,他很高兴自己不是个花匠。无论何时,面包的味道都比花要好闻。

“闻闻这个,”面包师说着,掰开一条黑面包,“这是口味比较重的面包,但口感丰富。”

他们闻了,面包师又让他们尝了尝,有糖蜜和粗糙的谷粒的味道。他们听着他说,他们吞下了黑面包。荧光灯下,亮得就像白昼一样。他们一直聊到了清晨,窗户高高地投下苍白的亮光,他们还没打算离开。

(肖铁译,有删改)

【注释】雷蒙德·卡佛(1938~1988),美国小说家,小说界的“简约主义”大师。

1.这篇小说叙事主要以对话的形式展开,这样有什么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将主要场景放在一间透着亮光和浸润食物芳香的面包房之中,这样的精心安排既让情节集中紧凑,又让面包等相关物象意味深长、耐人咀嚼。

B.小说在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时,将作者的情感态度隐藏在故事背后,让小说情节和人物自己说话。

C.小说的结尾仅是作者观察的结束,而主人公的生活仍在继续,本文打破了传统小说封闭的叙事结构,呈现开放的特点,留下想象空间,余韵无穷。

D.小说体现了作者的简约风格,不重场景上的渲染,以工笔般的文字,对现实环境和情感背景进行极简洁的表达,故事简单,叙述平实,辞约义丰。

3.结合文本,探究“好事一小件”的意蕴。

三、雷蒙德·卡佛《好事一小件》【答案】

1.①使情节紧凑集中,订蛋糕、儿子因车祸而死、频繁打电话催领蛋糕、霍华德夫妇与面包师的冲突等情节在对话中交代或展开,不枝不蔓简单高效。②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对话描写凸显了霍华德夫妇失子的悲痛,面包师生存的艰难、命运的悲苦、助人的良善。③是揭示小说主旨的主要途径。小说“直面苦难,温馨相助”的主旨是在人物对话中逐步揭示出来的。④能提升阅读体验。通过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易引起情感共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叙事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效果等角度探究。

从内容或情节发展上看:“他走了”简单三个字直接切入,委婉含蓄地交代儿子的离世。“好了,好了”“霍华德,他走了。他走了,现在我们必须适应这点。适应孤独”“你接”“霍华德,就是那个人,我知道”“就是他”“那个混蛋。我真想*了他”等对话间交代了相关事件,体现心态变化并推进情节发展;

“我们打烊了”“这可是大半夜。你们喝醉了,还是怎么了?”“对于一个面包师来说,你可是够聪明的”“霍华德,他就是那个一直给咱们打电话的人”“他们晚上还打电话呢。你这个混蛋”等对话,不拖泥带水,使情节紧凑集中,订蛋糕、儿子因车祸而死、频繁打电话催领蛋糕、霍华德夫妇与面包师的冲突等情节在对话中交代或展开,不枝不蔓、简单高效。

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结合“他们晚上还打电话呢。你这个混蛋”“我儿子死了”“他周一早晨被车撞了。我们一直守在他身边,直到他走了。但是,当然了,你不可能想到这个,是不是?面包师不可能什么都知道,是不是,面包师先生?但他死了。他死了,你这个混蛋!”“这不公平”“这不,不公平”“你真可耻”“我想过要*了你”“我想过要你死”分析,通过对话描写凸显了霍华德夫妇失子的悲痛,使人物形象富有感染力;

由“夫人,我在这地方每天工作十六个小时,养家糊口”“我自己没有孩子,所以我只能想象你们的感受。我不是个邪恶的人。我不认为自己是”“我能问问你们,你们是否能在心里原谅我呢?”“我希望你们能吃点儿我的热面包圈。你们得吃东西,像这样的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突显面包师生存的艰难、命运的悲苦、助人的良善,可见面包师形象的丰富性。

从主旨角度看:结合“吃点儿东西很好”“都吃光啊,想吃多少吃多少。全世界的面包圈都在我这儿呢”“闻闻这个”“这是口味比较重的面包,但口感丰富”分析,可见对话描写是揭示小说主旨的主要途径。小说“直面苦难,温馨相助”的主旨是在人物对话中逐步揭示出来的。

从效果角度看:开头写夫妇失掉儿子,以及后文夫妻二人去找面包师,对话描写展示矛盾冲突和化解过程,其间的对话描写能提升阅读体验,给人真实鲜活感。通过对话叙述故事,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更易引起情感共鸣。

2.D【解析】D.“工笔般的文字”错,这篇小说对现实环境和情感背景进行极简洁的表达,这种极简洁应为“白描般的文字”,而不是“工笔般的文字”,“工笔般的文字”应是细致入微的描写。

3.①“好事一小件”指的是“吃”,面包师以面包等慰藉悲痛的霍华德夫妇,使他们意识到生活还要继续,这是一件微小而美好的事。②“好事”之小与苦难之大形成对比,启示人们面对生活的苦难时,有时一些小小的满足和温情却能抚慰心中的巨大伤痛,寄寓了作者对遭遇苦难之人的悲悯和人性中温情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

结合“面包师说,‘我希望你们能吃点儿我的热面包圈。你们得吃东西,像这样的时候,吃是好事一小件’”分析,“好事一小件”在文中只出现一次,出自面包师之口,是人物的语言描写,展现其身份性格。“好事一小件”指的是“吃”,凸显小事却可以产生大效果,美好生活,勾连情感,其实小事不小,彰显面包师善良的本性,小中见大,平凡普通的人具有美好的人格魅力。

经历了丧子之痛的夫妻面临的灾难之大,面包师的生活被单调重复、辛勤劳苦所包围,如“他告诉他们自己这些年里无儿无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却给予不幸的夫妻以物质和精神上的安慰与鼓励。标题中的好事之“小”与文中灾难之“大”形成对比,从而利于凸显小说“直面苦难,温馨相助”的主题,呼吁生活中的我们勿以善小而不为。

四、王安忆《木工刘建华(节选)》

木工刘建华

王安忆

第一次看见刘建华,我就注意到他那双眼睛,特别地亮,烁烁地看着你,看到你先转开眼睛,他才转开。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

刘建华是我们的第二个木工。我们将刘建华带到老张跟前,告诉他这是我们的监工,老张将要做的木工活一一报给他,然后让他报价。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老张一挥手:不可能!*下去一半。照规矩,刘建华再报一个居中的价位,这就叫讨价还价嘛。可小刘不,他依然是报原价,老张也跟着坚持半价。我们只得出面调停,居中。刘建华一挥手,少一分都不行!最后,还是依了刘建华。这样一来,等于是老张向他让了一步。可刘建华并没有因此满足。接下来,老张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我们的装修工程就在这样敌对的气氛底下拉开了帷幕。

后来,我们才明白,刘建华和老张没有仇,刘建华和我们也没有仇,只是一上来这关系就错了——我们将刘建华置于老张的领导之下。这使他一直愤愤然,好像不是来做工,而是来报仇。每一样材料,他都要求最好的,倘若说“我们不讲究”,他便说“要有问题我不负责”。这样受刘建华折磨,真的不想再继续了。老张也三天两头在我们面前撺掇,还暗示刘建华要不走,他走。可是,刘建华一直作出这样的姿态:谈得拢谈,谈不拢不谈。再有,看见刘建华干活的样子,不由得,你又被他感染了。

首先,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电锯,擦拭得锃亮,锤、刨、锉、凿,均是称手牢实,干起活来当当地响。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张,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第三,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点,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那是一架小小的单放机,立在木屑堆里,放着憨直又带些委婉的淮剧唱腔。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

他们能做也能吃。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有一日,我们晚上过去,看见刘建华正在电炒锅里煎一条一尺长的花鲢。锅比鱼小,可他周转腾挪十分灵活,一条鱼煎得面面俱到,黄灿灿的,然后放进一把葱姜蒜,喷香扑鼻。

活做到一半的时分,旧历年也到了。起初,刘建华是说旧历年不回家的。临到小年夜,他才通告我们他要回家。我们说,当初不是说好的,不回家过年吗?他便微笑着反诘: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一年里不就这么一个团圆日吗?再想,不让他回,他就不回了吗?车票早二十天就订好了,倘是别人大约还可以试试,可这是谁?没有一件事,我们是较得过他的。不过,他说他过了初十,立马回来。我们自然也不敢全信了。

他是小年夜晚上走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长条地板解开包装,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心里不由感慨:倘若不是与刘建华这样的雇主关系,又弄得有些僵,那么,刘建华这样的劳动者,其实正是我们喜欢和欣赏的。可是,现在,我们不可能客观地看问题了。

元月初十这天,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去了新房子。打开门,看见摊开着的白木长条地板上,搁着刘建华的大红旅行包,人不在,想必是去泡澡了。以后的几天里,人陆续回来,新房子里又响起锯刨声,还有放音机里淮剧唱腔,以及他们兴高采烈的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

基本上在约定的期限内完了工,结清工钱。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

1.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述刘建华的故事,这样写有哪些好处?请简要分析。

2.下列对小说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木工刘建华”为题,带有为人物立传的色彩,既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和姓名,又突出了人物形象,使小说具有一种真实感。

B.小说开篇对主角刘建华眼睛的描写,着力突出了其“亮”和“尖刻”,展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也为写下文他与我们发生冲突做了铺垫。

C.本文善于运用质朴的字词、简洁短促的语句,精准地表达出难以描摹的情境,这种凝练隽永的语言风格体现了作家的写作能力。

D.文章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叙述了都市平民琐碎而真实的日常生活,表现了木工刘建华给“我”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

3.刘建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四、王安忆《木工刘建华(节选)》【答案】

1.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叙事,拉近了读者与作品的距离,使所写人物、事件更真实自然。②通过“我”的眼睛来观察刘建华,便于更细致全面地展现刘建华的人物形象。③在叙事中夹杂着“我”的心理活动,有利于在塑造人物的同时表达“我”的看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述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技法的角度切入,从叙述人称、叙述视角的角度来看,本文中“我”是故事的当事人,亲身经历,故事就真实可信。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与读者就好像是面对面谈话,有亲近感,“我”是故事的串联者,刘建华是“我”雇来的,在与他打交道,并在交往中通过“我”的观察来展现刘建华的性格。

从叙述技法的角度来分析,开头“这样的眼神,使得他原本清秀的长相,变得尖刻起来”与结尾处“大约是一年以后,我们才发现刘建华给我们留下的一个‘纪念’。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说是首尾照应,突出了人物狭隘尖刻的性格特点,也可说是一个逆转,与上文因木工的“诚信、做事有条理”而有了“喜欢和欣赏”形成鲜明反差。

2.D【解析】D.“带来的厌倦、疑虑、甚至怨恨等复杂的心理”错。通览原文,文中有对刘建华的厌倦和疑虑,也有对他工作激情和守信的欣赏,但是没有怨恨。

3.①技术精湛、认真敬业。根据文中的“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料’是指人的品质”“他们干活的气氛,称得上热火朝天”可见其技术精湛、认真敬业;②热爱生活、讲求条理。根据文中的“人去楼空的房间里,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散发着松木的清香”“在一片锯刨声中,还响着乐声”“中午一顿,比较马虎,有时就吃菜泡饭。晚上一顿就要认真对待了”可见其热爱生活、讲求条理;③执拗狭隘,狡黠尖刻。根据“过年能不回家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们笑,虽然是带着狡黠,可我们心里还是软了”“他将热水器百叶箱的门框打小了一圈,使得我们无法将热水器的铁罩拆下来,清除里边的煤烟,以示对我们的教训”可见其执拗狭隘,狡黠尖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逢到副歌式的段落,刘建华和他的兄弟们便大声应和:哦唷喂,嗬嚯哉,咿兹唷嚯哉!他们穿着旧衣服,额头上冒着汗气,眼睛里放光,使你感受到劳动的快乐和骄傲”可知,木工劳动不和谐的开始和繁琐没有让刘建华懊恼,反倒能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制造快乐,可见他热爱生活。

根据原文“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摊开放着收干,上面撂了几件他们干活穿的旧衣服。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可知,木工刘建华即使是回家过年,也把正在装修的屋子打扫得整齐,可见他讲求条理。

根据原文“他们的工具特别齐整……其次,是刘建华的技术。连成见极深的老黄,都不得不承认:小赤佬基本功是好的,料忒坏”可知,本来对刘建华有成见的老黄都对他的手艺赞不绝口,从侧面表现了刘建华技术精湛。

根据原文“木屑都扫净了,机器擦得锃亮,锅碗瓢勺也归置整齐。壁上的架子都打齐了……一切有条不紊,没有一点邋遢相”,并且到了约定的日子准时返回做工,可见刘建华认真敬业。

当刘建华知道老黄是他的监工时很是不高兴,“刘建华一开口报出个天价”,并且接下来,老黄向他交代如何如何做时,每一项,他都要反着来,可见他执拗狭隘,尖刻。

本来说过年不回家,可是等把活揽下来后,却要求回家过年,可见他狡黠,爱耍小聪明。

五、阿·托尔斯泰《俄罗斯性格(节选)》

俄罗斯性格

(苏联)阿·托尔斯泰

当德国鬼子已经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的时候,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中了第二弹后,坦克着起火来。驾驶员丘维略夫拖着他爬过一个又一个弹坑到救护站去。

叶戈尔·德略莫夫活了下来。他在医院里躺了八个月,做了一次又一次整形手术,医生给他重新做了鼻子、嘴唇、眼睑和耳朵。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

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

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四面是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周围阒无人迹。冰冷的风不停地吹开他军大衣的下摆,在他耳边孤独凄凉地呼啸。等他进得村来,已经是傍晚时分了。他忽然停下脚步,把手插在大衣兜里,摇了摇头,转过身斜插着走到父母住的房子侧面,站在齐膝深的雪里弯下身子往窗里探望。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

他打开篱笆门进了院子,走上台阶敲起门来。母亲在门里应声问道:“是谁呀?”他回答说:“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

他的心剧烈地跳出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就连他自己也好像是头一回听到自己的声音。动了多次手术之后,他的嗓音变了,变得嘶哑不清了。

“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

母亲立即打开门,扑到他跟前,握着他的双手问道:“我的叶戈尔活着吗?他身体好吗?您这位大哥请进屋去吧!”

叶戈尔·德略莫夫在桌子旁边的长凳上坐了下来,他开始对母亲讲她儿子的情况,也就是讲自己的情况,讲得很详细:讲他吃得怎样,喝得如何,什么也不缺,身体一直很好,总是快快活活;同时也讲了他和他那辆坦克参加过的战斗,但是讲得很简单。

“请您告诉我,打仗是不是挺可怕的?”母亲打断他的话这样问道,一面用那双黑黝黝的、此刻对他视而不见的眼睛直盯着他的脸。

“是的,老妈妈,当然是挺可怕的。不过我们已经习惯了。”

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在门槛上跺了跺已经穿破了的毡靴,不慌不忙地解下围巾,脱掉短皮大衣,然后走到桌子跟前和客人握手问好。啊,这是他多么熟悉的手啊,这就是他小时候每当犯了错误父亲用来惩罚他的那只又宽又大的手啊!父亲什么也没有问便坐了下来,半闭着眼睛,也开始听着他讲的那些事。

德略莫夫上尉坐的时间越长,把自己的事当成别人的事讲得越多,就越是没有办法把真相和盘托出,坐在父母的桌子面前,他既觉得幸福温暖,又感到委屈心酸。他们就像当年那样坐下来吃晚饭,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

父母在火炕上腾了一个地方给他睡。在隔扇的那一边,父亲不时轻轻地打着鼾;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

就在这一瞬间他下定决心要走,而且明天就走。

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这就使他卸下了那个把他折磨得吃不下、睡不着、喘不过气来的精神包袱。

大概过了两个星期,母亲来了一封信:

“你好,我最最亲爱的儿子。我真怕给你写这封信,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想才是。有一个人从你那儿到咱家来过,这个人好极了。他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可不知为什么收拾起东西说走就走了。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小叶戈尔呀,你给我写封信来,告诉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莫非我真是疯了不成?……”

叶戈尔·德略莫夫把这封信给我看了。我对他说:“傻瓜呀,你这个傻瓜!快给你母亲写封信请罪吧!别把她折腾疯了……她就那么稀罕你的脸蛋子了?!因为你的脸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她还会更疼你哩!”

他当天就写了这样一封信:“亲爱的双亲:请原谅我糊涂不懂事,回过咱家的那个人确实是我——你们的儿子……”

过了几天,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一个士兵跑来对他说:“大尉同志,有人找您。”这个士兵虽然站得规规矩矩,可是脸上那副表情好像打算去喝二两庆祝什么喜事似的。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

是啊,这就是俄罗斯性格!看来,一个人是平凡的,但是,当严峻的灾难降临的时候,他的心中会产生一种伟大的力量……

1.文中的叙述视角富于变化,请指出并说明这样做的好处。

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德略莫夫回家,本来打算要住几天的,结果只呆了一个晚上就下决心离开了温暖幸福的家,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气愤。

B.为了不让父母受到惊吓,德略莫夫假称自己是苏联英雄格罗莫夫中尉,以他的身份来看望自己的双亲。

C.德略莫夫回家时,“厚厚的积雪,空气潮湿”“冰冷的风”等内容既交代了当时的环境,也暗示了主人公悲伤的心情。

D.这篇小说以时间为线索,按照“受伤——回家——归队——相认”组织情节,情节没有巨大的波澜,却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3.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作者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德略莫夫受伤后的相貌,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B.吃饭时母亲留神盯着德略莫夫握勺子的那只手,表明母亲对这个动作的熟悉,为下文猜测来访者是自己儿子埋下了伏笔。

C.“父亲打鼾”与“母亲翻来覆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两人对于“客人”身份不同的态度,突出了母亲的复杂心情。

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使其形象饱满而鲜明,富有艺术性。

4.小说的结尾处“伟大的力量”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五、阿·托尔斯泰《俄罗斯性格(节选)》【答案】

1.①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德略莫夫回家的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②使用第一人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用第三人称视角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③两者结合,使情节的展开更加顺畅合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叙述视角的作用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需要分清叙述视角的种类以及各自的作用,进而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分析。小说开篇写道“我的朋友叶戈尔·德略莫夫的坦克在小山冈上的一片麦地里中了弹,机组有两名战士当场牺牲”,小说结尾说“我和德略莫夫正站在靶场里……我们动身回镇上去,当走近我和他合住的房子时,我看见他六神无主,无缘无故地一个劲儿地清嗓子……我想:‘坦克手呀,你这个坦克手,怎么还会这样紧张!’我们走进屋去,他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他说了一声:‘妈妈,你好哇!这是我呀!……’于是我看到一个瘦小的老太太扑上去紧贴在他的胸前”,小说开头和结尾使用第一人称视角来叙述,使故事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他下了车后步行了十八俄里”“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他的心剧烈地跳起来,使他不由得一肩头靠到了门框上。是呀,母亲并没有听出他的声音来”“他的父亲叶戈尔•叶戈罗维奇回来了。他对客人瞧了几眼”……德略莫夫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回家的故事采用第三人称视角来叙述,也就是站在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叙述,这种叙述方式由于没有视角限制而使作者自由、客观、全面地展现故事全貌,增强故事的完整性。

总之,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结合,更有利于将故事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有利于主题情感的表达。

2.A【解析】A.“因为他为父母认不出自己而感到气愤”错误,由“上尉用双手捂着脸趴在那里,心里想道:‘妈妈呀,我的妈妈呀!难道到这会儿你还认不出我来!难道你就认不出这是我?……’”来看,应是“心酸”。

3.D【解析】D.“作者运用细节、心理、语言、肖像等多种描写手法去刻画德略莫夫这个人物形象”错误,由“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来看,只是通过对护士反应的描写来侧面展现德略莫夫的外貌,并没有对德略莫夫进行肖像描写。

4.①德略莫夫受伤之后几乎毁容,但他却乐观地想自己还活着,这是一种直面挫折,顽强不息的精神;②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反映了他们面对入侵,保家卫国的精神;③德略莫夫思念亲人,却隐藏自己的身份与亲人相见,母亲虽对儿子毁容忧心忡忡,但却将担忧隐藏在心底,体现了他们为了亲人甘愿承受苦难的高贵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

(1)由“八个月之后拆掉绷带的时候,他看见了自己的面孔。那个把一面小镜子递给他的护士,把身子转了过去,抽泣起来。他立即把镜子还给了她。他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分析,小说主人公德略莫夫受伤后容貌大变,以至于自己不忍直视,但他却说“这还不算是最糟糕的事。就这副嘴脸也一样能活下去,一样能回到战场”,由此可以看出德略莫夫直面挫折,顽强乐观的高贵品质。

(2)由“他回到了原来所在的团队。战友们怀着由衷喜悦的心情迎接他归队”“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分析,俄国人面对德国的入侵,德略莫夫是在反抗入侵者的战役中受伤,并且伤好之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父亲认为儿子如果为了国家受伤,也是值得自豪的,这都表现了俄国人保家卫国的崇高精神。

(3)结合“他被批准休假二十天,为了彻底养好身体,他动身回家探望父母去了”“叶戈尔•德略莫夫隔着窗子看着母亲,心里明白:绝不能让母亲受惊,不能叫她苍老的面孔由于绝望而抽搐”“玛利娅•波莉卡尔波芙娜的儿子德略莫夫上尉托我给他母亲捎口信问好来了”“在吃饭的时候,德略莫夫上尉才发觉母亲特别留神地盯着他握勺的那只手。他苦笑一下,这时母亲抬起头来,脸上的肌肉痛苦地抽动着”“母亲翻来覆去,唉声叹气,睡不着觉”“打那以后,我就一宿一宿的睡不着觉,总觉得那是你回来过。你爹为了这个尽骂我,他说:‘你这个老婆子发疯了吧,要是这个人是咱们的孩子,难道他不会明说吗?……他干嘛要瞒着呢?如果他的脸变得和来过咱家的这个人那样,咱们该感到自豪才对。’你爹老是想要把我说服,可是我这颗做娘的心呀,却还是一个劲地认准了”分析,德略莫夫想念父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痛苦而隐藏自己的身份,母亲猜测出那个人可能是儿子,但却将担忧藏在心里,体现了他们不愿让亲人承受痛苦而甘愿自己承担一切的优秀品质。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