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视角
有限和全知
一、含义和特点
华莱士·马丁在《当代叙事学》中说:“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述视角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叙述的特定角度。常见叙述视角有7种,选择不同视角,会产生不同的叙事效果。就像华莱士·马丁说的一样,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叙述视角被改变,一个故事就会变得面目全非,甚至无影无踪了。
(1)第一人称(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述的作品中叙述者同时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叙述视角因此而移入作品内部,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
两个特点:首先,这个人物作为叙述者兼角色,他不仅可以参与事件过程,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而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这双重身份使这个角色不同于作品中其他角色,比其他故事中人物更“透明”、更易于理解。其次,他作为叙述者的视角受到角色身份的限制,不能叙述本角色所不知的内容。
(2)第三人称(全知或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是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立场进行的叙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抒写很自由,不受限制,叙述者可以全方位地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可以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第三人称叙述一般比较客观冷静。
到了现代,很多作家放弃了第三人称可以无所不在的自由,而是故意采用有限视角——叙述者只对某个人物无所不知,而对其他人物却并不了解,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有全知视角和限制视角之分。
(3)第二人称(一般与叙述视角无关)
第二人称叙述是指故事中的主人公或者某个角是以“你”的称谓出现的。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叙述视角。
(4)视角的转换与多视角
在具体小说创作中,不少小说的叙述视角往往不是单一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或第三人称叙述视角,而是在必要时将二者结合来使用。
视角的转换是使小说叙述灵活、不板滞的一个重要手段。转换视角比用单一视角叙述要生动得多,而且人物性格也被刻画得鲜明有力。
叙述视角 | 模式 | 示例 | 篇目 |
全知视角 | 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事件,透视任何人物的内心 | 他们航行得很顺利,老人把双手浸在海水里,尽量保持头脑清醒。天空中的积云堆叠得很高…… | 《老人与海》 |
戏剧式或摄像式视角 | 故事外的第三人称叙述者客观记录人物的言行。 | 他一面注视着鲨鱼游到近前,一面准备好鱼叉,系紧绳子。 | 《老人与海》 |
固定式人物有限视角 | 故事内一个固定人物的视角来观察。 | 老人看着它张开了嘴,看着它那怪异的眼睛。 | 《老人与海》 |
多重式人物有限视角 | 采用几个不同的人物的眼光来反复观察同一事件。 | “宝玉挨打”后,贾母、王夫人、宝钗、黛玉等人的反应。 | 《红楼梦》第33回 |
变换式人物有限视角 | 不同人物观察不同的事件,从一个人物的有限感知转换到另一人物的有限感知。 | ||
第一人称叙述中主人公的回顾性视角 | 第一人称叙述者从自己目前的角度观察往事 | 如今,我对事实已有了足够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 | 《大卫·科波菲尔》 |
第一人称叙述中的体验性视角 | 采用当初正在体验事件时的眼光来聚焦。 | “这位是米考伯先生。”昆明先生对我介绍道。“啊哈!”陌生人说,“这是我的姓。” | 《大卫·科波菲尔》 |
第一人称叙述中见证人的旁观视角 | 第一人称叙述者只是旁观者。 |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 《孔乙己》 |
补充:
(一)儿童视角——
“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
儿童视角通过孩子眼光的观察和透视,表现与儿童感知发生联系的那部分现实生活景观,易于揭示成人难以体察到的生存世界的可能面貌。相对于成人视角,儿童视角在观察、描摹事物,讲述和理解事件时表露出儿童所特有的思维习惯、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它侧重于叙事中感觉过程的心理特征。
鲁迅《怀旧》《孔乙己》,萧乾《篱下》,萧红《小城三月》《呼兰河传》,林海音《城南旧事》。
(二)女性视角
女性视角,是指以女性的心理角度看问题的方式,它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来讲述故事,关注女性角色心理历程的转换过程,以人道的情怀关注人自身的生命价值,并用女性化的笔触展现出来。
女性视角的特点:(1)在取材上从小处着眼;(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变化。
女性视角的作用:(1)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2)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3)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茹志娟《百合花》,杨沫《青春之歌》。
二、各自优缺点:
(一)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具有真实感、纵深感,但视角单一。
第一人称叙述故事,故事显得像是亲身的经历,真实可靠,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不仅能满足读者的好奇心,也对读者有说服力,可以消除他的顾虑,使叙述更有感染力,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它的缺点,即不利于表现宏大的场面,无法准确地描绘人物行动,更不利于心理分析,受到一定的局限。
(二)第二人称叙述视角具有抒情性、亲切感,但视角受限。
第二人称叙述具有强烈的感情倾向。第一人称叙述,有利于“我”的心怀的袒露;第三人称叙述,有冷眼旁观的意思;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进行促膝谈心。但这种叙述角度,不易于深入人物内心,视角会受到一定限制。
(三)第三人称叙述视角具有全知性、外在式,但易降低真实感。
第三人称叙述视角也称为全知叙述、上帝视角,故事中所有的人物和事件对他来讲都没有秘密,他什么都知道,他的特点是全知性,无视角限制,这是一种充分自由的外在式的视角。但所有的叙述都是他片面的观察,带有他主观的意识,易降低真实感。
(四)儿童视角亲切、自然、真实,但易降低可信度。
优点:儿童视角叙述,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即使有时候夸张了也会让读者觉得是儿童率真的表现。
缺点:主要表现为人物自身条件的限制,一般表现为年龄、性别、学识、性格、气质等方面。①如处理不好容易造成叙事口吻或者格调与主人公身份错位,从而使小说的可信度不高。②受小说叙事者身份的限制,有些故事背景不是“我”一个儿童能表达出来的,如重大事件的背景。③儿童很难描写“我”自己的形象。
(五)女性视角细腻,感性,但无法摆脱女性固有的一些行为特征。
第三单元典例
三、典例:
1.《大卫·科波菲尔(节选)》采用了怎样的叙述视角?你对此种写法的优劣有何认识?
答:(一)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写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当童工的经历以及与房东米考伯夫妇的交往。小说从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开始,随着米考伯先生的出现,转为第一人称体验性视角,由此造成悬念:米考伯先生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激发读者跟着“小大卫”的视角去一步步发掘。
(二)第一人称双重视角的优点:
①第一人称体验性视角为有限视角,有助于设置悬念,引发读者兴趣。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有助于选择性聚焦和干预叙事。
②双重视角重叠,使大卫关于童年时代的回忆包含了成人的智慧和过来人的心情,同时又符合儿童的心情和语气,让读者既可以看到他孩子的形象,又可以感受到他长大成人以后的心灵。
③第一人称叙述有助于拉近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读者能更快进入“我”的内心,产生情感共鸣。
(三)主人公视角的好处:
①小说带有自传性,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许多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感染力。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的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有利于作者表达对诸多社会现象的认识。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小说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四)儿童视角的优缺点:
①有点:儿童这视角叙述,自然而然地让人感到亲切、自然、真实。本文以“我”十岁时的经历为主,让读者见到了一个童工的真实遭遇,了解“我”所接触的周围的人的状况。人物既真实又饱满。
②缺点:这种叙事角度受儿童身份的限制,很难描写“我”自己的形象,课文中的大卫,我们就很难具体得知他的长相。
2.美国叙事学家华莱士·马丁在他的《当代叙事学》中说:“在绝大多数现代叙事作品中,正是叙述视角创造了兴趣、冲突、悬念乃至情节本身。”请结合《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和《老人与海》(节选)两篇小说,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①《大卫·科波菲尔)》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在困境中通过自身奋斗逐渐成长的故事。节选部分主要记叙变成孤儿后的大卫当童工的经历及他与房东米考伯夫妇交往的故事。课文开头,“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如今”的“我”指的是成年的大卫,“小小年纪”的“我”是指童年的大卫。小说从第一人称回顾性视角开始,在以成年的“我”回顾童年的“我”的故事中缓缓展开,这种写法让读者既了解到成年后的大卫的成熟与智慧,又能够感知童年大卫的童真形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让我们跟着童年大卫,感知其心灵的成长变化:随着米考伯先生的出现,小说由回顾性视角转为了第一人称的体验视角,由此造成悬念:米考伯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引发读者随着小“大卫”的视角去一步步地感知故事情节,猜解故事悬念。
②《老人与海》则采用的是无所不知、无处不在的全方位视角。作者将故事浓缩在老人、小孩、大海、大马林鱼、鲨鱼上,聚焦在老人海上捕鱼的三天两夜里。节选部分按常规的时间顺序叙写了老人与鲨鱼搏斗的五个回合。全知视角可以超越时空,深入到人物心灵,在搏斗中,文章以老人的视角深入到老人的心灵感知大海、鲨鱼,记录了老人寻求勇气、激发斗志、维护自尊的全过程,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展开,突出表现了老人生存的困境,强化了老人与大海、鲨鱼的冲突,制造了故事悬念,令读者的心为老人的未知命运而上下起伏。
3.叙述视角既是故事呈现的方式,也是创作意图显露的手段。《大卫·科波菲尔(节选)》和《老人与海(节选)》两篇小说是如何通过叙述视角来表达作者的个人立场与价值取向的?试着谈谈你的看法。
答:《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①通过大卫体验性视角叙述,以儿童视角看周围的环境、事情和人物,表达了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也蕴含着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批判。
②当主人公大卫以回顾性视角叙述时,会对叙事进行干预,发表成人大卫对当时所发生的事情或者人物的看法。
③文章用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有强烈的主观性,“我”的叙述聚焦和“我”的内心感受直接影响着读者的判断。
《老人与海(节选)》:
①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叙述聚焦和叙述,展现老人的精神状态,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体现了作者的价值取向。
②以摄像式视角客观呈现搏斗场景中一个个富有活力的细节,使小说充满内在张力,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③以老人的视角来感知大海、鲨鱼,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人生的看法——战胜自然的不屈之心,对人生命运的顽强拼搏精神。
④采用三种视角聚焦老人的内心活动,直接影响着读者的伦理判断。
4.《百年孤独》这篇小说采用了怎样的叙事视角?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①这篇小说基本保持了一种全知型的追忆视角,即作家从现在的角度来俯视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然后向人们讲述一个已经过去的故事。
②这样写增加了小说的容量,拓宽了读者的思维空间,让人领悟到小说深广的意蕴,既认识到小说的历史意识,也感受到小说的现实意义。
其他典型例题
四、【其他例题】
1.茹志鹃《百合花》独特的女性视角是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其艺术效果。(6分)
答:①女性观察细致,以其视角叙述故事,可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情节的生动性,让人如临其境。
②女性感觉敏锐,可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如通讯员的牢*、新媳妇的羞涩,更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特点。
③以女性视角描写战争,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从侧面突出战争的残酷,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④可引导读者从女性的角度理解战争、理解人物,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更好地把握内容和主题。
2.海明威《桥边的老人》结合文本,说说小说《桥边的老人》的构思特色。(6分)
答:①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我”是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叙述故事不带主观色彩(海明威的这一叙述风格人们称之“零口吻”);“我”是一个观察者,见证了老人的言行,可以增添故事的真实性。
②截取一个横断面,以小角度(小人物)表现大主题。小说选取浮桥这一特定场景,写在“涌过桥去”的逃难人群中,一个老人却因眷恋故土和心爱的动物而不忍离去。那浮桥仿佛一个窗口,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们对于生命的尊重和对和平的渴望。
③以非战争的场景描写表现战争的残忍。小说不是以战火纷飞、血腥残酷的战争实景来表现主题,而是以战争即将到来的环境,以一个孤身老人的言行,揭示出了战争的残忍、罪恶。
④以没有结局而结尾,耐人寻味。小说一直渲染敌人的飞机即将轰炸的紧张气氛,而结尾写“法西斯飞机没能起飞”,没有逃难的老人的命运将如何呢?小说到此打住,有余味深长的效果。
⑤生动、充满张力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情节的展开主要借助人物对话,“我”与老人的问答之间,蕴涵了生动的情节。如“我”问故乡,问动物,问政治以及老人的对答。
3.海明威《桥边的老人》海明威曾提出“冰山”创作原则:“冰山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八分之一’是读者所看到的,‘八分之七’虽然没有写出,却能为读者感受到。”试探究小说从哪些方面体现了这一创作原则。
答:①采用了第一人称和有限的叙述视角。小说采用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述故事,读者既可以从“我”的角度体验故事,也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充分发挥想象,丰富小说内容,挖掘小说内涵。
②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小说仅仅描绘了一幅画面、一个场景,叙述了一段对话和一个老人的故事,选材微小,却表现了宏大的战争主题,使读者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③独特的语言风格。小说语言简约朴素,不事渲染,但却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包蕴丰富的内容。
4.萧红《呼兰河传》(节选-冯歪嘴子)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答:①用第一人称,显得真实、可信。
②通过孩子的视角,呈现天真有趣、温暖美好的一面。
③按照时间顺序自然展开情节,叙述散文化、节奏舒缓。
④注意场景的细节描绘,细腻、生动、传神。
5.赵长天《天嚣》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①小说人物“他”所知有限,这样写很真实;
②故事戛然而止,强化了小说的神秘氛围;
③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6.叶紫《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
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7.孙犁《战士》“战士”故事的讲述者最后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增加叙述视角,扩大了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
②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
③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8.常辰哲《麦穗的故事》小说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答:①采用顺叙,按照“麦穗”成长的时间顺序自然展开,以“麦子梦”为线索,虚实结合不蔓不枝,清晰地展现了主人公由一个普通的山村娃成长为一个优秀戍边战士的过程。
②采取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麦穗”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
③巧妙采用片断组合手法(或蒙太奇手法),将出生起名、人武部报名、长跑唱歌哭泣、梦境等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
④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中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多角度塑造“麦穗”积极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形象。
9.孙方友《雅盗》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的描述人物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赵仲的雅盗为线索,叙事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③设置许多悬念,整个小说一波三折,情节起伏,悬念迭起。结尾赵仲的逃脱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④多用对话形式,以入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使叙述情节更加集中。
10.刘怀远《路遗》作品是怎样叙述“路遗”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①用第三人称叙述故事,可以灵活自由地呈现小说情节。
②以“路遗”为线索叙述故事,使故事条理清晰,结构更加严谨。
③以对话的形式叙述故事,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④突转式结尾,结尾柳主任把钱私用,出人意料,发人深省。
11.《窗棂上挂串红辣椒》本文在叙述故事时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以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视角叙述故事,这样写更能全面细致地描述老太太的形象,展开故事情节。
②以“儿子*人”事件为线索,展现了老太太思想、心理变化的过程,在前后对比中突出了人物性格。
③多用对话形式,以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样写能够使叙述的故事更加集中。
12.小说《永远的军人》在叙事上有怎样显著的特点?有何作用?
答:①使用第三人称,以讲述故事的口吻,使小说叙事更加灵活。
②多用对话形式,语言平实,口语化,推动情节发展,符合人物身份。
③插叙手法的运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使情节跌宕起伏,丰富了人物形象,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13.《麦穗的故事》在叙事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①采用顺叙,按照“麦穗”成长的时间顺序自然展开,以“麦子梦”为线索,虚实结合不蔓不枝,清晰地展现了主人公由一个普通的山村娃成长为一个优秀戍边战士的过程。
②采取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麦穗”的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叙述自由灵活,显得客观冷静;
③巧妙采用片断组合手法(或蒙太奇手法),将出生起名、人武部报名、长跑唱歌哭泣、梦境等情景描写与叙事相结合,叙事简洁明快,集中紧凑。
④采用多种表现手法,叙事中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多角度塑造“麦穗”积极进取、富有责任感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