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口语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小说语言特色包括哪些方面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19 14:14:32

小说口语化体现在哪些方面,小说语言特色包括哪些方面(1)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之小说的语言

✦ 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是人物语言,即文中人物的对话、独白等

另一种是叙述语言,即作者在小说中叙述事件、描绘人物、发表评论、抒发感情时使用的语言。

✦鉴赏小说的语言有两层含意

一是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个性化

二是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语言风格

1、人物语言的特点

人物语言应该是语言个性化的,要能充分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有的幽默,有的庄重;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直来直去;有的简洁,有的啰唆;有的羞羞答答,有的大大方方;有的粗野,有的文雅。

2、作者语言的特点(风格)

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等;

题型一:体会重要语句含意

♔ 语句的暗示义

1.表层义,即字面义

2.言外义:指代义(语境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

3.情感义(主旨义)

例1:大家都叫她祥林嫂。

暗示义:无名无字、地位卑微、经济贫穷、政治压迫、精神束缚

例2: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

暗示义:封建习惯、夫权压迫、从一而终

♔如何揣摩语义

1.把握语境:从文段信息提取文句信息

例: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 (鲁迅《祝福》)

语境:① 他(四叔)比先前并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

②第二天我起得很迟,午饭之后,出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第三天也照样。

③他们(几个本家)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

④(四叔)说我胖了之后,便大骂其新党。

暗示义:看似说新年气氛,实则说明革命的不成功,社会环境、人们生活以及封建观念,都没有改变,还是老样子。

2.分析手法:从具象信息提取抽象信息

例:拄着锄把出村……倒拿着锄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2016年全国卷I《锄》)

暗示义:①喻示劳动者和土地的亲密关系。

②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③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暗含着他对土地的告别。

④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象征:实——虚)

3.揣摩关键词语:从反面信息提取正面信息;从正面信息提取反面信息

例:他(马克思)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关键词语:私敌——自己个人的敌人

暗示义:他的敌人都是无产阶级的敌人;他毕生为无产阶级奋斗。

例题展示:“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规范作答]

六安爷层面:

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对土地的不舍和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

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题型二:品味小说语言艺术

♔品味小说语言艺术,关键在于确定语言特色。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艺术特点。

1. 遣词造句:叠词、拟声词(朗朗上口,有音韵美);动词、形容词(准确生动)

2. 句式选择:整句(整齐之美);整散句(参差错落之美)

3.语体色彩:口语、方言、俚语(地域色彩、生活化、乡土气息、鲜活真实);引用或化用诗句(典雅)。

4.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生动形象);引用(典雅);对偶、排比(整齐);反语(辛辣讽刺)

5.语言风格:①口语化、生活化(地域色彩、乡土气息、鲜活真实)

②平实质朴、通俗易懂、亲切自然

③清新自然、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④富有文采、典雅庄重

⑤幽默风趣、亦庄亦谐、调侃戏谑

⑥简洁凝练、富有哲理、犀利深刻

对点精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过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应有的资格与本领——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作“字号”。出了狱,他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到现在,他有六十多辆车,最坏的也是七八成新的,他不存破车。车租,他的比别家的大,可是到“三节”他比别家多放着两天的份儿。人和车厂有地方住,拉他的车的光棍儿,都可以白住——可是得交上车份儿,交不上账而和他苦腻(注:软磨硬缠)的,他扣下铺盖,把人当个破水壶似的扔出门外。大家若是有个急事急病,只须告诉他一声,他不含糊,水里火里他都热心地帮忙,这叫作“字号”。

(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有删改)

【问题】本段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析。(4分)

【答案】①口语化、通俗化。运用口语方言(北京方言,或“有京味儿”“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土混混”“耍骨头”“紧一把儿”“松一步儿”“迷迷糊糊”等口语(语体色彩),并且多是短句。

②活泼生动,“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只好听他摆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村绝唱

薛志成

先前,村里的“破五”戏是在村头桃树坡坡底的老戏台演的,晌午登台,初七晚上收箱。当晚,全庄出动了,包括拄拐子一摇一摆的和在怀里吃奶的。

“喝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泪下来。小唐儿被某把胆吓坏,马踏五营谁敢来。敬德擒某某不怪,某可恼瓦岗众英才。……”突然,蹦出来一段高腔儿。

哇!台下哭闹的小心肝咋猛地乖巧巧的,镇愣了?当然,也“吓”傻一大片满在戏场里胡窜的孩子。我便是其中一个,傻到大脑断片,呆呆地立在人群缝隙里。

初八中午,六七家热心人端来暖锅犒劳戏子。老戏台里十八九人吃得正香,四五只麻雀忽地从中梁扑腾腾飞出来。几根鸟毛悠悠荡荡飘向暖锅来,还有三两点白里掺红的鸟屎淅沥啪啦地掉在一个人发梢上,着实恶心。偌大的村子,这可不是长久之计呀,便有几位长者召集村里人,商议重修戏台,遂请阴阳选址择日。说也巧,仍在老地方。三月天,村里尽是青一缕、红一缕的衣衫,还有光的膀子,横一道、竖一道的,刻了碑文。西北风早等不及了,刮跑劳作的汉子随心喝嗨的唱段。八九句越过对面山腰,一两句又返了回来,强弱交织、快慢相和,这不是她要听的折子戏吗?

戏台如期落成。台上灯火通明,演员大柱俨然一个单通再世。顿、挫、踢、走、摆头、龇牙、咧嘴、皱眉,无一不逼真入境:“我今日挨了时朋友不见,一个个到了做袖手旁观。大料想唐营里无人敢斩,叫敬德你把爷送上西天。”引得台下喝彩声连连。

我头一次见莫大的戏场满拥了许多陌生的面孔,就好奇地问父亲,说是邻村里踩着黑夜前来蹭戏的。我眉飞色舞、你咬牙切齿、他捶胸顿足。再看看一帮戴小帽的老汉,眼角湿润,口一直大张,不知何时,山羊须上直掉满口水了呢!

此后,大柱常带戏班子和后生去戏台,拉拉二胡板胡、敲敲铜锣梆子、打打铜钹牛皮鼓、吹吹唢呐、哼哼调儿、吼吼曲子、记记唱词、走走台子、摇摇帽翎、抖抖袖子、舞舞大刀竹节鞭,高兴甚哉!这些常规训练,也总会吸引一群群村民前来凑热闹。

他的唱功越来越好,名气很快传到四邻八舍,一唱就是十几年。20世纪末,打工潮、进城热如股狂风,席卷了高原每一个角落。年轻力壮的汉子离开了黄土地,迈向县城小镇,或摆摊开店,或汗洒钢筋水泥架。一年下来,腰包里满是鼓鼓的钞票,彩电有了,家庭影院也有了。大柱几个看得脸红心热,也卷起行李一走了之。戏没人唱了,戏箱埋在灰尘里。但元宵节要装社火给庙上还愿啊,放在谁家好呢?出主意的人多,爱要的人很少,都怕沾些不清不白的话儿。无可奈何,还是会长轮流当,戏箱轮流放,今年在我家,明年去你家。

几年过去,戏场*生。麻雀、耗子都兴冲冲地搬进戏台,成天不安宁。挺聪明的家伙,“你们人下台,我们就登台嘛,总不能让它闲着!”

2005年夏,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戏台塌了。坍塌声淹没在珠雨里,碎在村民熟睡的梦中。几时几分,无人知晓,晓得的只是没完没了的雨里没完没了的梦,没人用心考究。

塌了?我始终觉得只是个谣言。

三两天后一大早,我从县城一路颠簸到村头,太阳已晒得老高,火辣辣的热。我蹒跚在稀泥尚存、遍地牛羊蹄印的桃树坡,不想见到的一幕死死地映入眼帘:戏台早已是土、瓦和朽木被雨水和成的一大堆泥。日头暴晒下已经表皮干涸、僵硬,还布满了村妇冻疮一样四分五裂的口子。

塌了,是福?终归是没娘的娃,死了没人疼,旁人今天说着,明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戏台没了记忆里的模样,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不思量,自难忘。多年已去,一片废墟,无处话凄凉。戏台的影子在我心里积攒成殇。

今日清明,去了一趟曾沉浸在秦腔里的山村,给长眠于黄土里的亲人烧把纸钱,扫扫墓。微风拂来,桃之夭夭,坡面早已沟壑万千,如高原上坐在家门口,手拿针线、心头惦念外出丈夫或儿女的村妇那皱纹累累的泪脸。

哎,往日的戏子,今何在?

去世的,如“沉香”他娘,一个好小生,恋戏。我不敢问“沉香”,想必戏和他娘的尸骨一起埋在黄土坑里。健壮的,如大柱,不需多说,嗜戏。外出奔波创收,小老板一个,闲暇之时泡在咸阳广场的自乐班里。

如我一代80后,半个秦腔迷,夜夜都在做发财梦。有戏更好,当作视听觉盛宴,享受享受;没戏也行,不再挂念。至于90后,都是超时髦,好的全是周杰伦、庄心妍、张杰、华晨宇、邓紫棋之类腔调。

【问题】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对秦腔代表性唱词的摘引,突出了秦腔鲜明的高腔特点,直接呈现出秦腔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

B.俨然单通再世的演员大柱,尽管“嗜戏”,最终还是在打工潮的席卷下忍痛割爱,外出奔波创收,最终成为一名小老板。

C.文章在对乡村戏台的盛衰情状的对比描写中,写出了秦腔这种艺术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慢慢走向衰落的过程。

D.本文叙述往事条理清晰,描写场景如在眼前。结尾对往日的戏子看似平淡、随意的交代,流露出作者深沉的思考。

【答案】A项,唱词是表现秦腔的戏剧内容的,“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不是唱词“直接”表现的,主要是通过观众“镇愣”“呆立”的情态描写侧面烘托的。

【问题】2.本文在语言表达上特点鲜明,请举例并简要分析。

【答案】①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如“台下哭闹的小心肝咋猛地乖巧巧的”“镇愣了”“口一直大张,不知何时,山羊须上直掉满口水了呢”,用富有地方色彩的口语化语言烘托秦腔的感染力。

②句式整齐,富有韵律。如“我眉飞色舞、你咬牙切齿、他捶胸顿足”“拉拉二胡板胡、敲敲铜锣梆子、打打铜钹牛皮鼓……高兴甚哉”,以颇有节奏感的语言表现秦腔的独特表演形式和热闹场景。

③善用修辞,形象生动。比喻句“日头暴晒下已经表皮干涸、僵硬,还布满了村妇冻疮一样四分五裂的口子”,以及引用苏轼的《江城子》中的诗句,表现了戏台坍塌后,作者内心的感伤。

【问题】3.标题“山村绝唱”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答案】①“山村绝唱”,概括了秦腔表演因时代变迁而逐步退出山村生活的现实。(标题含义)

②开篇写村民对秦腔的热爱、全民修戏台,到最后戏台悄无声息地倒塌,秦腔遂成绝唱。文章在对比中凸显出悲凉的意味。(标题与文章内容)

③本文借山村秦腔表演在光阴流变中日渐湮灭,表达了作者对秦腔无处可寻的惋惜之情。以秦腔为代表的传统艺术,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让人感叹,发人深思。(标题与情感态度及主题)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0分)

失 踪

周海亮  

男人随很多人扑出战壕,然后便不见了。活着的兵里找不到他,死去的兵里也找不到他。那次他们打了胜仗,兵的失踪于是变得蹊跷,几近离奇。几天以后队伍打到兵的家乡,营长将兵失踪的消息告诉了兵的女人,女人听了,表情即刻变得不安。

他失踪了?

找不到了。

怎么可能?

部队里常有这种事情。营长说,他可能战死了,死在非常隐蔽的地方,我们找不到他;他可能被俘了,虽然我们打了胜仗,他仍然有走散然后被俘的可能;他可能逃跑了,因为太过恐惧,不敢面对敌人。他回来过吗?

没有。女人说,你们弄丢了我丈夫,你们不该这样问我。

不是我们把他弄丢的。营长说,是他失踪了。

我猜他战死了。女人说,先与队伍走散,然后战死。他既不会逃走也不会被俘,他那么强壮,那么勇敢。他战死了,你们有责任的。

当然。营长笑笑说,不管他战死,逃走,或者被俘,这点钱都是对你的补偿。现在我得走了,你知道,我们的任务就是打光。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

女人不愿相信她的丈夫已经死去,但是现在,她不得不相信。她被自己虚构的故事说服,然后在梦里,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丈夫只知冲锋,终与队伍走散。他遇到敌人的散兵,他被敌兵打死然后扔进河里——丈夫是战死的,他不可能成为俘虏。

两年以后,队伍再一次打回来,女人再一次见到营长。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营长说仍然没有你丈夫的消息。营长说我倒希望他被俘,似乎只有被俘才有活命的机会。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成为俘虏,但现在,女人突然非常希望她的丈夫成为俘虏。只有成为俘虏才可能与部队失去联系,才可能彻底失踪,才可能有活着的机会。可是丈夫成了俘虏,将会受到怎样非人的折磨?每一天夜晚,女人都会被睡梦里丈夫撕心裂肺的惨叫声惊醒。

几年以后,战争结束了。在部队,女人再一次遇到营长。营长不再是当年的营长,他现在的任务,是负责核实战争中失踪士兵的名单。他坐在一张桌子后面,两个裸露的胳膊上,整齐地排列着十几个弹痕。

我来找我丈夫。女人说,你们是否找到了他?

当然没有。营长说,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被俘。我们拿到了所有的战俘名单,包括死去的战俘,可是没有你的丈夫。他应该逃走了。他肯定逃走了。也许他就藏在村子里,藏在你的家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不过这已经不归我管了。再说能活着有什么不好呢,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

女人不相信丈夫会逃。当初他主动提出要去打仗,他怎么会逃呢?他的胆子大得像狼,他怎么会逃呢?他一直没有在自己面前出现,他怎么会逃呢?女人不相信,可是突然,女人希望他真的逃了。他逃了,保一条命,就什么都有,就可能什么都有,就真的什么都有。女人回到家,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她发现自己早已老去。

清晨,出门喂鸡的女人看到一个男人从她面前走过去。男人扫她一眼,目光在她的脸上没有丝毫停留。女人心里猛一哆嗦——男人太像她的丈夫了——相貌像,身材像,表情也像。可是他是她的丈夫吗?女人僵在门口,任一群叽叽喳喳的鸡崽儿焦急地啄着她的脚背。

女人终喊出一声“天啊!”,扔掉怀里的箩筐。她至少追出五里地,可是没有男人的影子——既没有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也没有不像她丈夫的男人的影子。女人往回走,想,他是她的丈夫吗?他不是她的丈夫吗?丈夫真的死去了吗?丈夫真的没有死去吗?女人回到家,幻想丈夫站在院子里,坐在屋子里,藏在墙壁的隔层里。女人找了很久,仍然只有孤零零的她。

女人叹一口气,拾起箩筐。女人想,不管如何,丈夫给了她等待和希望——丈夫有可能活着,有可能死去,丈夫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对她来说,便够了。

(有删改)

【问题】1.如何理解“我先把所有的兵填进去,然后,再把自己填进去……”这句话的含意?文中哪些内容照应了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回答。(6分)

【答案】这句话是说战争是残酷的。战争就是把战士送上战场,用他们的生命夺取胜利,战士牺牲是很正常的。(4分)

文中照应这句话的内容有:①营长说我的五百多人,只打剩不足五十人;②我整整一个营的兄弟啊,现在只剩下我了。(每点1分,共2分)

【问题】2.对于自己丈夫的下落,女人的心理期望有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女人先是认为丈夫战死了,她认为丈夫是强壮而勇敢的,肯定不会被俘也不会逃走;

②后来她非常希望丈夫成为俘虏,因为这样才有活着的希望;

③接下来,她又希望丈夫逃走了,因为这样才会保住一条命,有命了才会什么都有;

④最后,她认为不管丈夫是死了还是活着,给她希望就好。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