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4
1.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1921年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小说月报是文学研究会的会刊,一般称文学研究会的创作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在创作方法上强调写实主义。
2.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年5月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就文艺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1953年编入*选集第二卷。标志这新文学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文艺新时期的开始。
3.寻根小说
兴盛于1985年,韩少功等发表文学的根,推动了文化寻根思潮,韩少功,阿城,郑万隆等人创作了爸爸爸,棋王等小说,注重开掘题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被称为寻根小说。
4.巴金小说憩园在表现反封建主题方面有何特点
1以憩园公馆为背景,表现了杨,姚两个富贵人家共同的悲惨命运
2憩园的旧主人杨老三败尽了祖上的家产,而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观念又使他不屑于自食其力,最终酿成人生悲愤,憩园的新主人姚家父子依靠封建家庭制度的遗产过着腐朽,没落的生活,结果走向破落
3憩园揭示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其自身成员人性的扭曲与毒害,拓展了家的反封建主题。
5.张爱玲小说的思想内容
1以超脱于政治与阶级的观点去看待人生,努力寻求一种普遍永恒的东西
2描述了新旧交替时期中国都市男女苍凉的经历,并暴露了人物身上的邪恶性
3刻画了现代都市中传统的生活,道德观念与资本主义文化的尖锐矛盾
4表现了女性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处境与复杂的内心世界
6.董桥散文的主要特征
1董桥以博学著称,中西骨董都是他的写作题材,作品由物及人,由人及史,有情趣,有古意,寄托了对中国文化的乡愁
2以普通人的日常人生,写人性的温暖和世事无常
3以淡笔写浓情,文学典雅而又意兴飞扬
7.简述马原的先锋小说的艺术特点
1发表了一系列以西藏为故事背景并且在叙事方式上极具先锋性的小说,代表性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
2小说中频频出现马原的形象,以此消除真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作品呈现出既非虚构亦非写实的状态
3故事往往是缺乏逻辑联系的互不相关的片段,这些片段通过叙述强制性的拼合在小说中
4马原将小说的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视为创作的最高目的,故事因此失去了传统小说故事所具有的意义
8.论述呐喊彷徨的思想和艺术成就
1呐喊,彷徨具有鲜明丰富的反封建思想内涵。如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作了最深层次的揭露批判,在表现礼教吃人的同时,还表现了强烈的反抗,变革精神。在狂人日记中所揭示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吃人的总主体,几乎贯穿在他的呐喊,彷徨中的每篇小说中。
2呐喊,彷徨中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形象与命运的表现,批判了国民性,暴露了国民的弱点,目的在于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3呐喊,彷徨在艺术表现上作出许多成功的探索,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一方面大胆借鉴了西洋小说的表现手法,另一方面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小说的长处,从而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势,开创和奠定了中国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9.论述曹禺对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贡献
曹禺是现代中国最杰出的剧作家,在他之前,中国现代话剧创作不够成熟,雷雨,日出,原野等优秀剧作的相继问世,标志了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2剧作写出了人性格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超越了当时剧坛流行的简单化,概念化的模式。
3剧作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戏剧冲突扣人心弦,内在情感跌宕起伏
4重视锤炼戏剧语言,人物的台词个性化,并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
2014.10
1语丝社
语丝周刊创办于1924年11月,多发表针对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而获语丝派的称号,主要成员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为现代散文做出了重要贡献。
2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以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为主要阵地,聚集了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等一群诗人,该诗派主要有九位代表诗人,1980年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因而被称为九叶诗派。
3.新写实小说
创作发生于1988年前后,但其作为一种小说潮流被正式命名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却源于钟山1989年第三期推出的新写实小说大联展。主要作家有刘震云,刘恒,池莉,方方。
4.台湾新文学早期作家赖和小说题材的主要特色
1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人民的悲惨遭遇,如小说一杆称仔描写的是日本警察压迫台湾民众,台湾民众奋起反抗的故事
2日本殖民统治者的丑恶本质,如不如意的过年
3传统封建思想和旧势力的愚昧,如可怜她死了这篇作品就反映出赖和反思封建思想和批判传统旧势力的现代精神
4知识分子的苦闷
5.以戴望舒的诗歌为例,简述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艺术特色
现代派的得名除了因为他们主要以现代杂志为阵地以外,还因为他们在思想艺术上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重要影响。现代派诗歌在表现脱离时代与人民而注重表达内心世界的孤独,寂寞和惆怅等狭小的个人情绪方面,与后期的新月派基本一致,但与后者相比,它们的诗绪更加朦胧,更加注重把握总体的情绪而不拘泥每一句诗句和形象的具体含义,追求一种神秘的美。在艺术上,现代派主要以象征主义为中心,并不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而是将其外化为美的形象,诗歌的语义和内涵更有暗示性,不确定性和多义性的特点。戴望舒的诗歌侧重借鉴并娴熟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通感,移情和奇特的观念联络等表现手法。他的诗情,往往都是通过意象和象征来暗示与表达的。
6.简述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是摧残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宣言书,是在文化领域实行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的纲领。它打着文化革命的旗号,炮制文艺黑线专政论,污蔑文艺界。
文艺黑线专政论是纪要的核心。它首先把1949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归纳为黑八论,即写真实论,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论,现实主义的深化论,反题材决定论,中间人物论,反火药味论,时代精神汇合论和离经叛道论,叫嚣要有计划地对它们展开彻底的批判,从而造成了文艺理论领域的大混乱。其次,谴责1949年以来文艺作品的黑。纪要的推行,给文艺界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依据纪要,一些极左人士在文艺界大搞法西斯专政,任意混淆是非,把艺术问题,学术问题,思想问题,一律归结为政治问题,上纲上线到具有特定含义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高度,进行所谓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大革命,造成了文艺理论上的极大混乱。
7.简析韩少功爸爸爸的任务塑造与文体特色
1爸爸爸塑造了丙崽这个很难概括的艺术形象。我们尽可以把丙崽作为一种意象或人生的象征。把他所生活的氛围和环境看成一种凝固了的社会空间。作者把一种具有远古意识,初民思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意在把人性中的愚昧,蛮荒,冥顽不化的集体无意识加以抨击与放大。小说中揭示出的八种人性文化表现形态成为一种稳态的意识结构,渗透于我们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之中,韩少功将它们进行变形,夸张与放大,其目的是想引起疗救的注意。
8.论述曹禺戏剧的语言风格
1曹禺十分重视锤炼戏剧语言。他给每位剧中人所写的台词,都发自剧中人的内心深处,带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并随着剧情,性格的发展而变化。日出中那些活动在陈白露休息室里的上层社会人物都具有高度性格化的语言,使人闻其声如见其人。顾八奶奶一上场就说爱情的伟大,伟大的爱情,说自己顶悲剧,顶痛苦,顶热烈,顶没有法子,活现出矫揉造作和俗不可耐,张乔治的洋奴相和虚伪性同样表现在他那中英文交杂的语言中,而年轻的交际花陈白露在不同场合的语言又表现出她性格的不同侧面,在过去恋人方达生面前,她指着窗上的霜花硬说像我,并欢欣地拍着手说:你看,这头发,这头发简直是我。她那少女时代的稚气仿佛又回到身上。
2曹禺戏剧语言准确生动地表现出剧中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内心情感,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如《雷雨》中的一段十分精彩的对话:侍萍要求在临走前看一看她分别三十年的儿子周萍,可周萍来后却重重打了鲁大海两个耳光,侍萍悲愤地大哭,走向周萍:鲁:(大哭起来)哦,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萍面前,抽咽)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孩子?萍:你是谁?鲁: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作为一位母亲,多想看到离别三十年的儿子,可这个儿子却当她的面前打了她的另一个儿子,她悲愤地责问周萍,却不能说出母亲的身份。从“萍”到“凭”,从“你的”到“你打的这个人的”两次欲言又止转换语意的话语让我们看到她内心的极度悲苦。
9.论述钱钟书围城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
《围城》的思想意蕴是多层次的,大致可分为三个层面。其一,社会批判层面。作品围绕着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足迹,展示了战时上层知识分子中的形形色色。其二,文化批判层面。《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其三,哲学反思层面。钱锺书夫人杨绛在电视剧《围城》的片头上写道:《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致如此”。《围城》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一、杰出的讽刺艺术。《围城》中的讽刺不是用夸张人物行为的方法;而是精细地透视他们的五脏六腑,乃至每一根颤抖的神经,从中挖掘那与光彩体面的外观相矛盾的因素,揭示人物内心的阴暗、丑恶和言不由衷。二、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与哲理化、知识性的有机融合。作者熔古今中外的知识于一炉,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渊博的知识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描述之中,使画面变得新鲜、生动、厚实,也将讽刺艺术的知识化、生活化、趣味化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三、丰富的表现手法。《围城》广泛地运用比喻、夸张等多种艺术手法,尤其精妙地将它们与高超的讽刺艺术结合起来,既妥帖传神,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四、精湛的语言艺术。《围城》的语言清新、传神、精辟、畅达,虽移用了大量西洋典故而无欧化气息,尽管夹杂着不少洋文读来仍流畅自如,充分显示了一个学者型作家的艺术才力与功力。
2015.4
1象征诗派
象征诗派指以1925年出版李金发的诗集《微雨》为起点的,活跃在20年代中后期的诗派,代表人物是李金发、穆木天等;诗歌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人的影响,提出“纯粹的诗歌”的概念。
2.孤岛文学
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被称为“孤岛文学”,时间从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是杂文和戏剧,代表作家有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以及于伶、阿英等。
3.朦胧诗
70年代后期出现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诗潮。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等;注重象征、暗示、联想等手法的运用,作品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
4.“左联”成立后主要开展了哪些文学活动?
(1)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
(2)促进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3)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
(4)积极从事创作,鲁迅、茅盾、丁玲等都有出色的成就,同时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5简述新歌剧《白毛女》的艺术特色。
(1)《白毛女》继承了秧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精彩的抒情唱段;
(2)参照中国古典戏曲歌唱、吟诵、道白相结合的手段,适当安排剧中人物的道白,以推进剧情,适合大众欣赏习惯;
(3)借鉴了西洋歌剧齐唱、重唱、合唱、伴唱的形式以及音乐的戏剧性、性格化的传统,在广泛的继承借鉴中创造了新型现代民族歌剧的经典。
6.简述浩然小说《金光大道》的主要内容。
(1)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文革”时期主流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2)作品描写的是解放初期华北的一个村庄,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地组织发展农村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
(3)塑造“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表现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两个阶段、两条道路、两条路线尖锐复杂的斗争,歌颂*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这是文革时期文学创作的阶段斗争模式。
7.简述余秋雨散文的特点。
(1)在古今文明的对比中,体现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
(2)从人文山水出发,表现厚重的历史感;
(3)充满哲理思辨和独特体验的现代理性精神;
(4)行云流水、华丽雍容的散文语言。
8.论述《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及成就。
(1)诗与散文结合,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具备诗的特点;
(2)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构成了幽深奇崛的艺术境界;
(3)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词约而旨远,言尽而意永;
(4)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
9.以《子夜》等小说为例,论述茅盾的创作成就及对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贡献。
(1)茅盾小说创作的最大特点是富于时代色彩,多选择表现社会的重大题材,侧重对社会作全景式摹画;
(2)结构恢弘阔大,具有纵横捭阖的宏大气势,包含着较强的理念,显示出对社会的冷峻深刻的解剖力。
但有时也会导致其作品艺术性、形象性的不足;
(3)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客观地描写和再现现实生活;
(4)茅盾的创作成就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茅盾的影响下,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一批追随其创作风格的作家,茅盾和这些作家的创作被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2015.10
1.问题小说
问题小说以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特征,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为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生的问题。
2.七月诗派
七月诗派是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和《希望》等刊物为主要阵地的现实主义抒情诗派。40年代的著名诗人艾青和田间也曾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诗作。七月诗派的主要代表性诗人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七月诗派在创作上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主张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要求作者“突进”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斗争中去发现诗意,创造诗美,并要表现出主客观的密切融合,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3.“探索戏剧”
“探索戏剧”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放弃了传统的写实手法,而用荒诞、象征等现代戏剧技巧组织剧情。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转化成了一种直觉舞台形象。对于时空的拓展是非常灵活的,剧作中有“意识流”的应用。
4.简析《日出》的结构艺术特点。
曹禺《日出》在戏剧结构上有如下特点:
(1)矛盾冲突的生活化。即不再将戏剧冲突交织在几个人身上,也不再设置主要戏剧冲突,而是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从多个侧面来表现社会生活,用诸多生活的片断像绘画中的“色点”一样来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2)矛盾冲突和生活画面虽然较分散,但有其内在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是由内在的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制度的
“观念”和外在的串缀全剧的串线人物去达到的。
(3)采用暗场处理的方法,对戏剧结构起辅助作用。未出场的金八,作为始终牵制着场上人物命运的阴影,在结构上也成了各种事件的一条潜在的连缀线;而反复出现的打夯工人的歌声,构成一种氛围,客观上也起到了对全剧节奏的协调作用,增强了戏剧的整体感。
5.简析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艺术成就。
《在其香居茶馆里》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成就。一是其杰出的讽刺艺术。作者没有采用讽刺作品中常见的夸张、漫画化手法,而是用客观写实的笔墨,描绘那些可憎、可恶而又可笑的人事,将那些假、丑、恶的东西集中揭示出来,使整个作品产生了辛辣的讽刺力量。二是独特的场景安排。小说中人物的刻画,都是在对其香居茶馆的场面描写中完成的。茶馆内格局描写和气氛的渲染,都呈现出有主有次、有浓有淡、层次分明的立体感,场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三是精湛的结构艺术。作品采用了双线结构,设置了一明一暗或者说一虚一实两条线索:一条是以其香居茶馆为舞台,明写、实写方治国与邢幺吵吵之间的争斗;另一条是通过场面中不同人物的对话,或侧面穿插,不断给读者以提示邢幺吵吵的大哥与新任县长正在县城相互勾结。最后,“蒋门神”上场,将这两条互相联系又平行发展的线索扭结到一起,造成了一个具有极大讽刺力量的结局。
6.简析“十七年”小说创作的缺失。
“十七年”小说的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简单、机械地理解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把文艺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务于政治。
第二,由于从抽象的政治结论出发,一些小说不是采用文学的构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学的构思方法,或者停留在生活表象的描述,注重事件的铺叙,纠缠生产方案之争,对素材提炼不够;或者演绎政治运动的过程,设置人为的冲突,用人物的言行去证明先验的思想,等等,形成了同一的图解理念的思维模式,有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第三,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比较狭隘,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不够多样,更缺乏有批判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
从总体上看,“十七年”小说的题材内容、人物形象、创作方法、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缺乏多种色彩,应该予以正视,不容避讳。
7.简析张中行散文“三话”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话”描写了若干现代史上“可感”“可传”的怪儒奇士,还描写、探究了不少历史上、现实中的才女们的爱情生活、情感世界(《归懋仪》、《张纶英》、《玉并女史》、《柳如是》等),并常常对那些终成眷属或比翼双飞的男女流露出一种羡慕,如“这就使我又想到陈竹士,据说他与续娶的夫人王倩相伴,室内挂一副对联,词句是:‘几生修得到,何可一日无。’意思是居然得到,也就离不开。此亦一境也,在他是‘实’;他以外的人呢,大多是修而不到,也就只能安于无。每念及此,回首红尘,不禁为之三叹”(《才女·小说·实境》)。从类似的慨叹中,我们隐约感到,作者写作“三话”的内驱力之一,是那份“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忧伤和怅然。
张中行的“三话”运笔随意,语言平实自然,以真面目示人。那意态,正如他所说,是晒着暖烘烘的太阳说着“闲话”,笔随意走,所到之处都是自己的所思所想,自然天成,不拘格套,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闲话”风格。如《辜鸿铭》一文,作者先用了四个自然段将写辜鸿铭的缘由交代清楚,然后才是“言归本人的正传”,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来写,先说“字”,再说“文”,再说“‘性格’的怪”,又说“比性格更深重的‘思想’”。最后归结说“辜鸿铭的特点是‘怪’”。全文脉络清楚,收放自然。
8.结合作品,论述《呐喊》《彷徨》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及意义。
在《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的小说占有重要的位置。鲁迅深切同情中国农民的命运,他看到农民们所遭遇的苦难,也洞察他们的弱点与病态,当然也更理解造成他们精神上病弱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在创作中,鲁迅真实地反映了农民在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展现了封建半封建农村的落后和闭塞的典型环境:同时,鲁迅着力塑造在这典型环境中生存、挣扎的中国农民的典型性格,把解剖中国农民灵魂和改造“国民性”问题联系起来,从而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愚弱、麻木和落后的批判,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鲁迅在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背景上,展示了农村现状和农民的生活图景,在与中国民主革命的联系中探索农民问题,所表明的是这样一个思想认识:中国必须有一场深刻而广泛的思想革命,这个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清除以农民为中心的广大社会群众中根深蒂固的封建势力的影响。
9.结合作品,论述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
戴望舒的诗歌侧重借鉴并娴熟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象征、隐喻、通感、移情和奇特的观念联络等表现手法。他的诗情,往往都是通过意象和象征来暗示与表达的。《我底记忆》等都是如此。《乐园鸟》中的“乐园鸟”是不倦地追求着幸福的诗人的象征,《印象》中的飘落深谷的“幽微的铃声”,航到烟水去的“小小的渔船”和“颓唐的残阳”与“古井”也都无不寄染着诗人的寂寞。《夕阳下》一诗中的“远山啼哭得紫了”,是用的通感手法。《寂寞》中的“我今不复到园中去,寂寞已如我一般
高”,《过时》中的“我是一个年轻的老人了”,《夜》中的“温柔地是缢死在你的发丝上”等诗句则是表现出奇特的观念联络。无论是矛盾的“年轻”与“老人”、“温柔”与“缢死”还是无形的“寂寞”与有形的“高”之间,都被诗人发现了深切的内在关联,不仅给人以新奇之感,还增强了诗的内蕴与张力,更加耐人寻味。
抗战以后,戴望舒的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诗歌的思想内涵更加具有社会性,情绪激昂,风格自然、明朗,写实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狱中题壁》和《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2016.4
1.爱美剧
1921年3月,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主张为人生而艺术,强调戏剧反映时代,提倡“写实的社会剧”,针对堕落了的文明戏,他们提倡“爱美剧”,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2.社会剖析派小说
在创作方法上,茅盾遵循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对现实的客观的切实的描写、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是茅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茅盾的影响下,在现代文学史上曾出现了一大批追随他的创作风格的作者和作品,茅盾和这些作家的创作被后来一些文学史家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
3.《财主底儿女们》
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是路翎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优秀力作。全书分上下两部,分别创作于1945年和1948年。小说以“一·二八”上海抗战以后十年间我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苏州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各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集中刻画了财主的儿女们,也就是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的激荡下的摸索挣扎,在尽可能地容纳更为广阔的社会图景的同时,史诗般地记录了我国抗战期间重大的历史变迁,为我们认识那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及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极富价值的范本。
4.简析京派作家群的流派特色。
“京派”是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主要是指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京派”是一个涉及面较广的文学派别,包括有一大批的作家、诗人及理论批评家,就小说家而言,主要有沈从文、废名(冯文炳)、老向、芦焚(师陀)和萧乾等人。
5.简析丁玲笔下的莎菲形象及其意义。
《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日记体中篇小说,曾经给丁玲带来极大的声誉。主人公莎菲是个追求个性解放的女青年,她执拗地寻觅人生的意义却又找不到出路,鄙视世俗又不时感到有陷入纵情声色中的危险,重感情,更爱幻想与狂想。莎菲的形象具体地反映了历史投射在一部分知识青年身上的反抗而又带着病态的时代阴影,她的苦闷,是“五四”时期获得个性解放的激进青年在革命低潮中陷入苦闷彷徨的真实写照,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
6.简析穆旦诗歌中的“自我”形象。
穆旦诗中的“我”是生活在混乱而黑暗的现时代现实中的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的“我”。穆旦诗中的“我”深深植根于中国现实之中。早期的诗作中已经透露出关注现实人生的倾向。穆旦的诗,致力于展现自己心灵的自我搏斗和种种痛苦而丰富的体验,充满了深沉的内省与思辨的力量。
7.简析茹志鹃《百合花》的艺术特点。
《百合花》取材于人民解放战争,通过“我”、“通讯员”、“新媳妇”三者之间的生活片断的描写,赞美了英雄战士与人民群众的高贵品质,揭示了军民的血肉关系是赢得革命战争胜利保证的主题。这个主题对于军事文学来说是严肃而深刻的,但小说在表现方式上没有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过程、宏大的战斗场面和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而是从小处落笔,选择侧面表现战争的角度,围绕路遇、借被等普通的事件,刻画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两个平凡的人物,通过前沿包扎所一个不大的空间,运用诸如枪筒里的树枝、野菊花和衣肩上的破洞、开饭的馒头、撒满百合花的被子等细节,前呼后应,精巧严密地结构布局,以小见大地构思全篇。于表面的微波细浪映现惊心动魄的激流洪波,使“小”而不“小”,“细”而不“细”,同样获得了正面描写战争的艺术效果。细腻地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是本篇的另一特色。《百合花》的成功启示文坛:反映悲壮的战争题材,除了常见的慷慨激昂之外,还可以有其他的笔调。
8.结合作品,论述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周作人的散文在艺术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旁征博引,于谈天说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周作人是大学者、大学问家,一生读书颇多,因此,他的散文常常可以见出他在学养上的优势。比如《故乡的野菜》,在介绍每一种野菜时都征引了与这种野菜相关的大量的民俗、儿歌、古籍记载等,既显示了作者丰富的知识积累,又使读者在增长见闻的基础上获得一种知性的享受。二、舒展自如,娓娓而谈。如《乌篷船》,以书信的形式,好似絮语似的缓缓描叙中,为友人作导游,介绍的又是故乡风情,因而情真意切,舒展自如,娓娓而谈,能让读者具体感受到浓郁的水乡气息和生活情趣。三、平和冲淡,恬适淡远。周作人却将“冲淡”作为自己散文创作的一个最主要的追求,并构成了他散文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特色。仍以《乌篷船》为例,文本以淡笔写淡情,文中所写的是故乡常见无奇的乌篷船,但由于作者文笔朴素而优美,采用了质朴淡雅的抒情方式,能于平易的叙述和朴素的描绘中,抒写平和冲淡的情怀。四、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厚。周作人的散文语言,一方面简练、精确,另一方面则又具有较大的包容性,能在最有限的字句中,表现出丰富的内容。他的这一特色,无疑与他所具有的深厚的旧学基础与对西方语体的多年浸淫是分不开的。五、机智幽默,情趣似盎然而实苦涩。作者也有对现实的不满和不平,有许多牢*、怨愤,但他并不明言,而是以一种反话正说、正话反说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让人在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嘲讽或风趣幽默效果的同时,又体会到一种压抑不住的苦涩。
9.结合作品,分析舒婷诗歌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舒婷能够把对个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揭示和对自我情感的抒发,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感知结合起来,从而使其诗歌获得深广的社会内涵及丰厚的人性内容。这样,个体的价值便在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得到了实现。虽然“自我表现”是“朦胧诗”的重要特点,也是在关于“朦胧诗”的论争中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但在舒婷这里,“小我”和“大我”的结合是比较成功的,这也是其在“朦胧诗”群中较早地为广大读者和当时的主流诗坛所接纳的重要原因。正如诗评家所指出的,舒婷是“以自己的感悟方式,在个人青春的失落中感应民族的命运,在自己不甘沉沦的追求中寄寓一代人的精神探求。这使她的历史反思的主题表现,复合着个人与时代的双重视角,以及忧伤与奋起的双重情绪。把个人的复杂感情和内心隐秘加以展示,并借此建立通向世界、通往人的心灵的出发点和通道”。《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代表作之一。诗作将个体自我与代表祖国丰富的历史侧面的平易而又新奇的意象连在一起,使自我形象和民族形象融为一体,密集的意象通过相互关联、转化,分成四个蕴涵不同情感、反映祖国四个典型历史侧面的意象群落和艺术画面,而且四个意象群落又层层递进,有力地表达了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历史进程,表达了有着从“迷惘”到“深思”继而“沸腾”的特殊情感的一代青年的共同心声,以及他们无法割断的与祖国命运和民族前途的血肉关联。诗作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曾获1976一1979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作品奖。舒婷的其他很多作品如《土地情诗》、《风暴过去之后》、《这也是一切》及《会唱歌的鸢尾花》等也明显地具有上述特色,表现了较强的社会意识和现实关怀精神。舒婷善于从具体的事物出发,运用想象、联想和意象的拼接与组合,表达多层次的丰富意蕴。舒婷的诗歌典雅、端丽,怨而不怒、哀而不伤,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016.10
1.“学衡派”
梅光迪、吴宓等创办的《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他们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2.新秧歌剧
新秧歌剧是指延安座谈会后对“简单化、公式化”的秧歌剧的改造,新秧歌剧摒弃了旧秧歌侧重男女两性关系的思想内容,选择了现实的劳动生活题材,描绘了健康有活力的工农兵形象,加之采用了传统秧歌载歌载舞、生动活泼的民族形式,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新秧歌剧运动促进了民族歌剧的探索与发展,也加强了解放区文学和农民大众的密切联系。
3.改革小说
“改革小说”的小说作品虽然在1975年便已出现,但其作为一种潮流,却兴起于1981年前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向前推进,作家们纷纷收回反思的目光,将热情投注于沸腾的现实生活。“改革文学”是指那些反映我国各个领域的改革过程及其引起的社会变革、价值冲突及心理震荡的文学作品。
4.简析《故事新编》的创作特点。
《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故事新编》各篇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都有历史文献的依据。
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这是《故事新编》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
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
5.简析老舍小说的艺术风格。
老舍是北京市民文化的表现者和批判者。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内容,是老舍进行文化批判的重要领域,他的国民性批判也多是借此体现,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最为突出的文化古城。老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幽默小说家,他的幽默以悲喜剧相交融、讽刺与抒情相渗透,将语言的机智与哲学的观照熔为一炉。老舍是文学语言大师。他对北京口语熟悉而有感情,反复琢磨加工,于俗白中求飘逸,简练而极富表现力,他还注意音节的韵律和谐;同时,老舍将西方语言的特点有机地融入日常语言的表现方式中,在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的统一融和中获得精湛自然的完美表达。
6.简析杨朔散文的艺术风格及其局限。
杨朔的散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首先,寻求诗意的艺术构思。他善于缘物生情,托物言志,常常从细微处落墨,通过比兴或象征手法营构诗意形象,创造诗的意境,借以表达深远的旨意。其次,缜密精巧的艺术结构。他讲究剪裁布局,又谙识艺术辩证法,行文时云遮雾障,峰回路转,每在“转弯”后升华,卒章显其志。但是,杨朔的散文创作存在着较大的局限:首先是主题上的单一,片面表现歌颂时代的主题;其次,在谋篇布局存在着刻意求工的较重的人工斧凿痕迹:再就是艺术表现的沿袭套路乃至渐成模式。这些缺陷给当代散文带来了长期的“模式化”操作的不良影响。有的篇什为“十七年”散文的歌颂模式提供了范例。
7.简析“朦胧诗”的特色。
“朦胧诗”主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如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等诗歌流派的表现技巧,注重象征、暗示、联想、变形、意象等手法的运用,在美学特征上更加朦胧、多义,表达了这批诗人对人的本质的现代思考和对人的自我价值、心灵自由的追求,也表现了对于现实的严峻批判、怀疑及对美好境界的朦胧向往。“朦胧诗”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梁小斌、王小妮和王家新等。
8.结合作品,论述沈从文湘西题材小说的艺术成就。
在湘西题材的小说中,沈从文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边城》的人生是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开的。清澈见底的白河水,翠色逼人的茶峒的山,河边的吊脚楼,掩映在桃李花树间的人家。作者浓墨重彩地渲染了茶峒民风的醇厚:这里的人们无不轻利重义、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讲道德知羞耻的城市中绅士还更可信任”。总之,这里的“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人们与山水相依,和谐共处。作者在山清水秀的自然中,重点描绘了主人公翠翠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翠翠在茶峒的青山绿水中长大,大自然既赋予她清明如水晶的眸子,也养育了她清澈纯净的性格。她天真善良,恬静自守;情窦初开之后,内心对于爱情有着渴望,但亦仅仅止于希望,在希望中等待,在等待中希望。看似顺乎自然,不怨不争,内心却贞静自守,有所不为;面对灾难与逆境,坦然领受,哀伤中充盈着坚韧。作品中其他人物如老船工的古朴厚道,天保的豁达大度,傩送的笃情专情,顺顺的豪爽慷慨,杨马兵的热诚质朴,作为美好道德品性的象征,都从某一方面展现了理想人生形式的内涵。
《边城》中的人物描写是中国画式的,作者不追求人物的多方面的复杂性格、多层次的复杂心灵描写、揭示,追求的是传神写意,情景相生,山水的光影与人文的风流交融,梦里”,去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
9.结合作品,论述赵树理对中国现代小说民族化的贡献。
赵树理对中国传统的评书体形式加以改造,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推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在小说写法上,赵树理的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或章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和完整的写法,抛弃了呆板的套式,加以革新,这在较大程度上适应了中国农民的欣赏习惯。在人物塑造上,赵树理既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又注意以人物的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尤其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加以表现,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动态地展开人物的性格,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小说表现手法的重要特点。赵树理的小说无论是在形象体系还是在情节结构上,往往具有明显的对称性。以《小二黑结婚》为例,从人物设置来说,人物之间不仅存在着对应关系(小二黑与小芹、二诸葛与三仙姑、小二黑不管事的娘与小芹管不了事的爹、村长与区长、金旺与兴旺等),而且对每一方描写的笔墨也大致相等,这使人物性格在相互映照、彼此衬托中更加鲜明突出,给人们难忘的印象。从情节结构看,作者在小二黑结婚的中心事件中设置了小二黑、小芹与二诸葛、三仙姑以及小二黑、小芹与金旺、兴旺之间的两组主要矛盾冲突,各自形成了一条矛盾线索,时而交替,时而合流,互为因果,在大故事之中又有许多小故事,各个小故事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构成大故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使情节发展环环相扣,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十分清楚。
在小说语言方面,赵树理注重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加入必要的现代语汇,偶尔融入说书的语调,创造出一种既质朴通俗、简洁有力,又生动活泼、幽默有趣的语言。这种独特小说语言的创造,既成就了赵树理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为中国现代小说语言的民族化和丰富性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为解放区文坛带来了新的活力,在解决新文学与农民沟通问题上提供了一些成功的经验。这种经验给许多作家以启示,40年代及50年代有一些山西作家如马烽、西戎、胡正、孙谦、束为等,在赵树理小说经验的影响下从事创作,并最终形成了文学史上被称之为“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2017.4
1.“问题剧”
一批从内容到形式都借鉴易卜生,与“五四”文坛上的“问题小说”同步出现的剧。
2.《金锁记》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小说,小说描写曹七巧,扛着金钱的枷锁“多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并没有感到幸福,而是精神上一片空虚。尤其可怖的是,长期的情欲压抑竟造就了她变态的性格:她已经容不得任何美好的东西,甚至自己儿女的婚姻幸福也成了她的眼中钉、肉中刺,非加以毁坏就不能使她称心,这是对中国读者熟悉的传统慈母形象的彻底解构,也揭示了压抑人性的封建文化对人心灵的巨大戕害。
3.“第三代诗人”
“第三代诗人”的诗歌创作在精神意识和艺术表现方法方面不仅与此前的“朦胧诗”人存在着很大差异,而且其自身也是一个相当混杂的群体,在很多方面都不同。虽然如此,但其文学史意义却是非常重要的。他们中间尚未出现像艾青和北岛那样有着世界性影响的诗人,但是他们丰富、驳杂的艺术实践,却打破了此前诗坛现实主义诗歌和“朦胧诗”二元对峙的文学局面,将中国当代文学,特别是诗歌的美学形态带入了多元化的历史时期。
4.简述茅盾《野蔷薇》的艺术特点。
《野蔷薇》是茅盾1929年7月出版的短篇小说集,它收录了作者创作于1928年至1929年的《创造》、《自*》、《诗与散文》、《一个女性》、《昙》等5篇短篇小说。这些作品都以恋爱为题材,通过对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生活苦闷、寄希望于爱情而最终又只能在迷惘中盘旋的现实心灵状况的描写,表现了与《蚀》相近似的“追求”与“幻灭”的主题。其中《诗与散文》一篇,描写的是一个青年学生的爱情故事。青年丙在空虚无聊里,希望借肉欲的放纵来充实自己,他勾引了邻居的少妇,把性爱视为生命的“散文”,但他又希望着纯情的表妹的爱,把她作为生命的“诗”来追求。最后,他“诗”与“散文”二者都失去了,只能希望去寻求别的道路。作品对人物的充满踌躇与犹疑的心理把握得非常准确,表现得也非常真切细腻,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昙》也是如此。主人公张女士本是一个娴静的青年女学生,但因为面临着家庭包办婚姻的压力,又受着女友的欺骗,所以,她处在个人命运与前途的歧路上,陷入了爱情的追求与逃避、家庭的反抗与退缩的两难之中。作品真切地描绘了人物的矛盾心理尤其是复杂的性心理活动,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野蔷薇》的突出意义更体现在其艺术价值上,在创作中,茅盾较多地借鉴了现代西方文学的表现方法,尤为突出的是作品细腻真切的心理描写和运用环境氛围对人物心理的渲染烘托,使作品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
5.简析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的思想内容。
作品以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兵役问题为题材,描写了发生在四川乡镇茶馆里的一幕征兵丑剧:因为新任的县长扬言要整顿兵役,镇里的联保主任方治国害怕被牵连,匆忙向县里告密,结果导致当地土豪邢幺吵吵的已经逃了四次兵役的第二个儿子被抓了壮丁。二人的矛盾由此激化,在茶馆公开争吵,以致大打出手。这场冲突让双方互揭老底,大出其丑,不仅使镇上的所谓头面人物统统失去了体面,而且通过喜剧性的结局,暗示了新任县长的所谓整顿兵役也是一场骗局。正是这位高喊“整顿兵役”的新县长,在接受了贿赂之后,借一个可笑的理由,将邢幺吵吵的儿子“开革”出来,让其再次逃过了征兵。结尾之处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将作品的批判锋芒指向了兵役蔽政产生的根源一一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黑暗。
6.简析老舍剧作《茶馆》的语言艺术。
《茶馆》在语言方面也体现了老舍作为一个语言大师所达到的那种炉火纯青的境界。老舍的话剧语言都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意味,朴素流畅而又韵味十足。同时,由于话剧是一门对话的艺术,老舍尤其注重人物对白的性格化和个性化呈现。他自己曾经这样说过:“我总希望能够实现‘话到人到’。这就是说,我要求自己始终把眼睛盯在人物的性格与生活上,以期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因此,《茶馆》中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说话的口气、态度和方式均有所不同,甚至同一个人物在不同场合出现时的语气和神情也会发生变化:秦仲义的年轻气盛和后来的无奈苍凉,冯狗子的狗仗人势,宋恩子、吴祥子的老练油滑等,在简短的对话中即形象地呈现出来。
7.简述张承志小说的诗化特征。
张承志的小说非常突出地运用了诗的表述方式,以诗的精神来结构小说,从而达到了诗的境界。他也讲述故事,也描写和叙述,但他是把广阔的纷纭万象的世界吸收到他的自我世界里去。以深刻丰富的内心体验,让这个世界充满观照和感受的活力,把这个世界带到意识的光辉里。虽然他也塑造人物、描摹事物、组织情节,但他以哲学家的抽象思辨、历史学家的宏观视野赋予它们以深刻的“暗示”内涵,从而使小说达到形而上的层面,具有崇高的、悲剧性的、神圣的审美效果。张承志的诗化小说对新时期小说文体的变革是起了一定促进作用的。
8.结合作品论述冰心散文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
冰心散文的艺术特色比较显著。首先,她善于捕捉、表现刹那间涌现的感触、思绪,细腻地传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浓郁的抒情性。与此相应,她的散文常常没有严谨的结构布局,而是如行云流水,自然卷舒,既空灵又飘逸。其次,在文体、文字上,冰心也有自觉的追求。冰心散文得力于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颇多,但旧文学的语言一经她的处理,便脱去陈腐气息,别有一种非常独特的、美妙的韵味,既清丽又典雅。结合具体作品展开论述即可。
9.结合作品分析巴金《家》中的觉新形象。
《激流三部曲》塑造了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的病态灵魂--高觉新。他是一个重要的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觉新的典型意义在于:
- 他的软弱动摇的性格完全是封建专制主义及封建家族制度造成的,他的悲剧集中反映了这种制度对健康人性的戕害。觉新原是一个“相貌清秀”、“聪慧好学”的青年,思想进步,心地善良、正直、忠厚,但却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因为择偶时一次荒唐透顶的拈阄把前途断送了。觉新是长房长孙,这一角色派定要由他来负这大家庭未来的主要责任。这种家庭结构就决定要觉新来维护这个制度,处处对这种家庭机制起保证作用。现实和理想的尖锐冲突,造成了觉新性格的两重性。作品正是通过这个人物人格的分裂控诉了这种大家庭制度。二、觉新身上也表现出在封建专制主义重压下我们民族的懦弱苟且的国民性。觉新所处的环境,上边有冯乐山、高老太爷,还有克明、克安、克定等长辈,他们像高高的金字塔重重地压在他的头上,使他动弹不得;加上根源于封建等级制度以及封建传统思想的毒害,使觉新处处怕别人说闲话,时时考虑“光宗耀祖”,担心高家从他手中败落,害怕承担不孝的罪名;如此等等,他每次总是自告奋勇地把头往绞索中伸去,其事事退让、懦弱苟且的心理和性格就是在这种环境里形成的。高觉新是《激流三部曲》中塑造得最有个性的艺术形象之一,作品注意挖掘这个人物内心的复杂性:觉新行动的动摇性,是他内心经历着的新旧两种观念激烈冲突的表现。作者将这种冲突写成是民族积淀心理在西方民主思想冲击下的痛苦挣扎,从而体现出历史的深度。作品注重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现,例如觉新大段的内心情感的倾诉和很多富有人情味的细节回忆,就强烈地衬托出了人物的心境。觉新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多余人”的代表,其艺术魅力是显而易见的。
2017.10
1.创造社
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必须忠实地表现作者自己“内心的要求”,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
2.“两个口号”论争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在全民族救亡运动的推动下,由左翼作家周扬、郭沫若等提出的“国防文学”口号,立即得到了广泛响应。胡风、冯雪峰为补救其不足,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于是出现了有宗派主义情绪的论争。鲁迅为此抱病写了《论我们现在的文学运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主张两个口号并存,并解释了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关系。
3.《漳河水》
《漳河水》叙述了漳河边三位性格各异的年轻女子翻身前后的不同命运及各自翻身的斗争历程,歌颂了党领导下人民革命的胜利。
4.简析丁玲女性“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系列作品的艺术特色。
丁玲的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后期的《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为代表的作品被称为是女性的“自叙传、血泪书和忏悔录”。《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一部日记体中篇小说,曾经给丁玲带来极大的声誉。小说的心理描写真切细腻、生动逼真,代表了丁玲在这方面的艺术成就。《我在霞村的时候》写一个名叫贞贞的乡村少女。小说以层层铺垫、引人入胜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有着特殊的经历及美好追求的女性与保守而卑俗的环境之间的冲突,表达了对人物命运的深深的同情。《在医院中》通过向往革命而由上海来到延安的青年医生陆萍在一所医院中的见闻、感受、遭遇及其与环境的矛盾冲突,批评了不尊重知识与人才的弊病,在当时的共产党区域内部较早地提出了反对专制、愚昧、保守、落后等小生产习气的重要问题。陆萍是对部分奔赴延安的青年知识分子的艺术概括。作品主要以主人公的命运和心理变化为结构线索,充分发挥了作家善于细腻、委婉、曲尽其情地刻画人物的艺术特长。这些小说表现了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的丁玲的体验与思考,是20世纪中国文学中较早也是最集中的对于女性意识的有力表达。
5.简析戴望舒《我底记忆》的艺术特色。
诗作《我底记忆》中,主观的“记忆”被外化为存在于自我之外的客体,而此客体又是为我而存在并且为我所深深地体味与表现:“我底记忆是忠实于我的/忠实得甚于我最好的友人。”诗人生活中的几乎每一个“物象”,均都“粘附”着往日的“记忆”:“燃着的烟卷”、“绘着百合花的笔杆”、“破旧的粉盒”、“颓垣的木莓”、“往日的诗稿”、“压*花
片”、“凄暗的灯”、“平静的水”,“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到处生存着……”在诗人这里,抽象的“记忆”被外化为具体的、生动可感而又流贯着基本一致的“情绪”的物象,沉婉低回而又含蓄温和地得到了很好的表达。戴望舒诗歌的情绪表现方式在其爱情诗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6.简析艾芜《南行记》的思想内容。
艾芜的第一个短篇集《南行记》,共收八篇小说,作品以一个漂泊知识者的眼光观察并叙述边陲异域特殊的下层人物生活,刻画出各式各样的下层流民形象,包括偷马贼、烟贩子、滑竿夫、强盗、流浪汉等。这些人被旧社会随意抛出了正常的生活轨道,遂被迫采取各种奇特的谋生手段,表现出强烈的生存意识与朦胧的反抗精神。艾芜以对人生的执著态度,叙述下层人物的悲剧故事。
7.简析杨沫小说《青春之歌》的主题内涵。
《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是现代中国社会的一个复杂群体,他们在各个时期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与命运归宿,一直是新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国内的阶级关系发生变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以爱国青年为先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到1935年“一二·九”运动前后掀起新的高潮。在国难当头,民族危亡的严峻时刻,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对民族命运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对人生道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青春之歌》以林道静的生活轨迹为主线,展现了她从争取个性解放到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的革命事业,最终实现人生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艰难旅程,从而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8.论述田汉20世纪20年代话剧创作的艺术成就。
(1)代表作有《咖啡店之一夜》、《名优之死》、《获虎之夜》等。(2)田汉的创作追求从内心出发,注重表现“灵的世界”,具有感伤情调。主要塑造了艺术家形象系列和飘泊者形象系列。
(3)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熔为一炉、交互辉映。田汉剧作中的“现实主义”主要是指对当时黑暗现实的真实描绘,而“浪漫主义”则既包括传统浪漫主义重主观、重想象的特点。
(4)结构巧、戏味浓,是田汉剧作的又一艺术特色。
(5)田汉戏剧作品的语言都比较凝练、简洁,而且十分个性化,有助于人物性格的塑造。
9.论述张贤亮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主题内涵。
张贤亮是一个喜欢将自己苦苦思索的人生哲理融会到作品之中的作家。从《灵与肉》开始,作者就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一个生活中的重大命题--知识分子在与体力劳动者的接触中,以及在他自身的体力劳动过程中所引起的一系列心灵变化究竟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因此,他的作品理性色彩很浓,当然,这个理性色彩是建立在现实主义的感性生活的描写之上的。
《灵与肉》描写一个受到二十多年社会冷遇的右派许灵均在灵与肉的磨难中得以精神升华的故事。这是一首歌颂劳动和劳动人民的赞歌,是对中华民族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的礼赞;作者要讴歌的正是劳动创造人、劳动人民塑造知识分子优秀品格和真正灵魂的哲理。
《绿化树》是描写知识分子章永璘在苦难的肉体磨难中所承受到的灵魂洗涤的心路历
--
程。可以看出,作者是虔诚地描绘马缨化、海喜喜、谢队长这样的劳动者,重塑了章永璘这个“人”的性格。尽管他们有许多缺点,但他们心地是善良的,精神是崇高的,尤其是马缨花,她用一个劳动人民的乳汁,也用一个女性的温情改造了一个心灵卑下的人物,她是章永璘心灵(也是作者心灵)中的维纳斯,是传统美德的对应物和象征体。《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同样是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它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除了作品大胆地描写了健康的性以外,还由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在不断创造中获得新生。
2018.4
1.闻一多的“三美”诗论
作为前期新月派的主将之一,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对新月派诗人有着很大影响。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的美,主要是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绘画的美,主要是指诗的辞藻要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建筑的美,主要是指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以求整饬。
2.“新感觉派”作家群
“新感觉派”是指30年代以《文学工场》、《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他们的创作主要受西方新心理主义和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新感觉派”小说内容上的新异之处在于其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达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在艺术上,注重表现人物的感觉心理,强调抓取人的刹那间的感受和感觉,以象征和暗示等艺术手法精细描写,所以,又被称为“心理分析派”。“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作家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讲话》的中心是解决文艺为群众及如何为群众的问题,目的在求得文艺对革命的有力配合。《讲话》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讲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解放区文学和新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中,明确以政治标准为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对文艺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4.叶紫《丰收》的思想意义。
小说集中描写的是农村的“丰收成灾”这一悲剧性的社会畸形现象。更侧重在对社会主要矛盾、对农村阶级关系的描绘。作品将农民的苦难置放于中国30年代的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革命的广阔背景上,从政治、经济及农民自身的思想弱点等方面深入探究农民命运,深刻揭示出农民苦难的社会原因,指出了通过阶级斗争争取解放的根本途径。
5.《边城》的艺术特色。
(1)作品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开湘西边地民众的人生形式,追求的是传神写意,情景相生,山水光影与人文风流相交融,呈现出美丽的人生境界。
(2)“边城”的世界并不平静,故事中隐含着悲剧性,但作品中的人物在环境面前持一种顺乎自然、安于命运的态度,这是沈从文处理悲剧性题材时异于其它新文学作家之处。
(3)小说以叙述为主,如传统国画的散点透视,随物赋形。静止的时间与共时性的叙述决定了小说的语言的特殊性。作者常用“皆”、“必”“从”、“从不”等语词,以实现对于叙述频率的调整,营造出悠然淡远的意味。
6.简析李季《王贵与李香香》对信天游形式的继承和创新。
①《王贵与李香香》中,作者套用了信天游的一些原句。可以说,《王贵与李香香》一诗中所借鉴的民歌形式完全达到了可以和民间“信天游”混真的地步,而且写得非常生动。对信天游形式的套用、仿作使作品具有音乐美,也弥补了当时文坛上新诗创作中暴露出的叙事和抒情相疏离的缺陷,为新诗创作的民族化作出了很大贡献。②创新上:首先,它为信天游增添了新的表现主题。其次,给信天游增添了一些新的词汇,使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具有时代感。
7.简析柳青《创业史》中梁三老汉的形象及其意义。
①梁三老汉是《创业史》中塑造得最精彩的中国老一代农民的典型。②他具有自私、落后、狭隘、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③同时,他又具有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④梁三老汉一方面不满意梁生宝,一方面又希望梁生宝成功,内心深处充满矛盾,其性格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是一位动摇于集体致富与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⑤小说富于层次地表现了这个人物告别私有观念、树立集体意识的心理与思想的变化过程。梁三老汉精神世界的复杂性,是老一代中国农民的艺术写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8.联系作品,分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①《故事新编》在写作上的鲜明特点之一是依据古籍和容纳现代。《故事新编》各篇的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都有历史文献的依据,但“博考文献”只是作为鲁迅历史小说的“基础材料”,在写法上,他只取“一点因由”加以“点染”,即在历史材料基础上进行加工、提炼、改造和艺术虚构,将现代人的生活融入古人古事之中。经过这样的艺术创造,形成了《故事新编》的古今交融的艺术特点:古人和今人有机地纳入同一形象系列,古代情节与现代情节有机地交融一体,从而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取得更好的战斗效果。
②不是“将古人写得更死”,而是将古人写活,这是《故事新编》又一个重要的艺术特色。古书的记载,以平面的记述为主,很少有对人物性格和内心世界的深入描绘。而鲁迅的历史小说则着重于对古人性格、精神和心理状态的深入开掘与扩展,并用“画眼睛”的手法加以渲染和强调。古人与现代人相距甚远,如何能将古人写活?在《故事新编》中,鲁迅主要是从现实生活出发,不给古人戴上光圈,不“神化”或“鬼化”古人,而是将古人当做人,寻找古今人思想感情上相通之处加以推想和发展。
③运用“油滑”手段,在穿插性的喜剧人物身上,赋予现代化的细节,为“借古讽今”服务,这是《故事新编》的重要手段。鲁迅在《故事新编·自序》中说,由于《补天》中穿*一个古衣冠的小丈夫,陷入了剧中的“二丑艺术”。舞台上的二丑人物,有时可以脱离剧情而插入有关现代生活的语言、动作,作用是对现实进行讽刺。鲁迅历来喜爱民间艺术(包括民间戏曲),因而,可以把《故事新编》中的“油滑”看做是鲁迅吸取戏曲艺术的经验而作的一种尝试与创造。
9.联系作品,分析林斤澜新时期小说的思想艺术特征。
50年代的林斤澜曾用他那支饱蘸热情的笔歌颂过美好的新生活,其笔调欢快明朗,热烈抒情。然而经历了十年浩劫,当作家重新提起中辍了12年的笔时,他变得异常的深沉冷峻、隐晦犀利。作为一个老作家,他是唯一能够保持自己恒定的母题一一深刻揭示十年浩劫对人性的残害,恒定的艺术表现形式一一将写实手法与变形手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作家。
①林斤澜的小说之所以深刻且耐人寻味,就在于作者以冷峻的笔触鞭挞了“四人帮”统治的黑暗时代,以及将那个时代里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灵魂反差进行无情的曝光。揭露畸形社会残害健康人性,泯灭美好人性的本质,从而寻觅健康美好人性的复归,可能是林斤澜小说创作的主旋律,并且,应当指出的是,其有些作品不仅仅限于“文革”十年的时间和空间,像《火葬场的哥们》、《矮凳桥》系列中的篇什等,然而,这些作品仍是在探索人生的母题下来对人生世相进行描绘抒写的。
②林斤澜以传统的艺术技巧为本,大量吸收和借鉴了西方现代派艺术的技巧,形成自己一套独特的艺术变形表现形式。奇特夸张的人物形象,平淡而富有变化的情节,客观、冷静、非严格写实的方法,浓缩精炼的结构,简洁冷隽的白描语言,以及某些细节的不真实和非逻辑性,构成了他的小说短小而精深,平淡而诡奇,冷峻而深刻的深层意蕴。此外,林斤澜的小说是极不讲究情节安排的,情节极简单,往往是采撷生活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是历史瞬间里的一个小镜头定格,然而作者能够在此基础上精雕细刻,创造出奇异的、包孕万千的艺术境界来,以小见大,以少总多,显示出作家深厚的艺术功底。
③林斤澜的小说往往使读者很难寻觅到一个确切的现成答案,林斤澜的作品正是留下了大量的“空白”,让读者进行再创造。但是作家的主体思维往往正是通过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进行间接表现的,非再三咀嚼是难以体味和再创造的。林斤澜的小说是高度简洁凝练的艺术结晶,因此在表现手法上往往是采用写意的白描来夸张表现人物与情节。如果仔细读他的作品,可以看出其中人物变形描写与环境变形描写暗合的逻辑联系;同时,在虚写与实写的连接点上找到一种象征的意蕴;而且,你还可以从中发现作者在冷峻的白描中渗透着浓烈的抒情色彩。林斤澜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诗性特征。
2018.10
1.民众戏剧社
1921年3月,汪仲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民众戏剧社,5月创办了《戏剧》月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民众戏剧社在文学主张上与文学研究会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基本一致,他们对堕落了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
2.“好一记鞭子”
抗战初期戏剧运动异常活跃。当时出现的三个短剧《三江好》、《最后一计》和《放下你的鞭子》被戏剧界称为“好一记鞭子”,这三个短剧是小型街头剧的代表。
3.“四川诗群”
四川诗群指1986年参加“现代诗群体大展”的“非非主义”和“莽汉主义”、“整体主义”等流派的诗人,其中的代表诗人有欧阳江河、翟永明、钟鸣和柏桦。四川诗群是“第三代诗人”中最擅诗歌行动、也最生机勃勃的诗歌群落。诗学观念上表现出反价值的非理性主义倾向,追求生活化、粗鄙化和口语化。
4.简述郁达夫自叙小说的艺术风格。
(1)郁达夫自叙小说多以作家个人经历为创作基础,着重表达个人内心对于客观世界的感受,作品带有作家强烈的主观情感投射,表现出浓烈的抒情色彩和个人自剖色彩。
(2)作品的叙述视角多是第一人称,主人公形象也多有作者的强烈投影,从而形成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三重合一。
(3)郁达夫早年创作的《沉沦》就是这种风格小说的典型作品。在《沉沦》之后,郁达夫继续他的“自叙传”小说的创作,如《茫茫夜》、《秋柳》、《空虚》等作品就是其中的几篇。
5.简析张天翼小说《华威先生》中的主人公形象。
(1)小说的主人公华威先生是一个不学无术、庸俗浅薄而又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和统治欲的国民党文化官僚。(2)他每天乘着黄包车东奔西跑,忙于出席各种会议,插足各种抗日活动。他并不是真正地为了抗日,其实质是要人们“认定一个领导中心”,把一个党派的狭隘利益和个人私利凌驾于抗日工作之上。(3)华威先生是张天翼贡献给中国现代人物画廊的一个独特典型,这一人物形象不仅在当时是对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和人物类型有力的揭露和概括,具有极大的认识价值和时代内涵,而且在客观上也表现出巨大的历史预见性。
6.简述“三突出”创作原则。
在批判“黑八论”以后,为了给“阴谋文艺”提供理论根据,江青等人以总结创作经验为名提出的“三突出”原则。所谓“三突出”创作原则,就是“在所有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是从“根本任务论”出发制定的形式主义的创作模式,完全违背了文艺创作的规律,导致了文学创作的公式化,使文艺丧失了独创性。
7.简述莫言小说《红高粱》的艺术特点。
首先,它以敢生敢死、敢爱敢恨的生命意识作为基调,对农民真实的文化心理进行原生状态的描述,充满了隐喻和象征性。其次,
《红高粱》中交织着悲剧与反讽的复合美感,即它写的是一出悲剧,但又不同于传统的悲剧美学原则。采用“反讽”的技巧,给人以一种新鲜的美学感受。最后,在现实主义精神中容纳大量的现代派表现技巧,造成小说创作的新格局。
8.联系作品的人物刻画,分析曹禺《北京人》的艺术成就。
写于40年代的四幕剧《北京
人》代表了曹禺戏剧创作的又一高峰。在这出戏里,更深刻地蕴蓄着他对现实的历史的深思,更真挚地透露着他的希望,也更深邃地体现着他的戏剧美学的追求。
(1)《北京人》描写的是腐朽的封建家庭的崩溃。曾经显赫的曾公馆如今无可奈何地衰败了,老一代人曾皓整日哀叹不肖子孙坐吃山空,迷恋着他的楠木棺材。曾家的第二代成为无所事事和不能有所作为的废物:长子曾文清文雅清俊却懦弱无能,长媳曾思懿将全部心思用于猜疑和钩心斗角上,女婿江泰留学归来却整日住在家里空发牢*。
(2)《北京人》着力描写了曾文清与愫方这两个悲剧人物的内心冲突和不同命运。剧作家让寄居在曾家的愫方觉悟,与冲破无爱婚姻的曾家第三代瑞贞在“北京人”的帮助下一同出走,寄托了他的社会理想和对光明的向往。
(3)曹禺写作《北京人》时,有意识地借鉴了契诃夫的戏剧美学。他从《雷雨》紧张激荡的风格转向艺术的平淡。以这种“不那么现实”的场景插入对照,使观众产生超越剧情的间离效果和距离感,于悲悯之外,又有了几分嘲讽,戏剧则由悲剧转向喜剧。
9.结合作品分析孙犁小说的总体创作特色。
(1)孙犁的小说基本上以他的家乡冀中平原农村为背景,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冀中地区人民的斗争生活。
(2)孙犁的小说侧重于从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诗意的层面上表现人物性格的丰富与优美。他努力表现普通劳动者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表现出的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宽阔的胸襟和在艰苦环境中所持有的乐观、健康、纯洁的品性。
(3)善于刻画女性形象,赞美女主人公的美好品德,如《麦收》中的二梅、《荷花淀》与《嘱咐》中的水生嫂。
(4)孙犁擅长以散文的手法来写小说,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却不以金戈铁马的厮*、尖锐激烈的冲突、曲折惊险的情节取胜,而往往是以一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用饱含诗情而又灵巧轻捷的笔触加以精雕细琢,将写景叙事、抒情和写人融于一体,从中发掘出生活的诗意和人情美的光华。
2019.4
1.“甲寅派”
(1)新文化运动初期,因章士钊创办的《甲寅》杂志而得名。
(2)章士钊写了《评新文化运动》、《评新文学运动》等文,主张复古,与学衡派相呼应。
2.“现代罗曼司”小说
(1)40年代后期出现的以徐訏和无名氏为代表的一类小说。主要作品有徐訏的《风萧萧》、无名氏的《北极风情画》等。
(2)传奇化的情爱故事和浓郁的异域情调,具有很强的浪漫色彩。
3.“现实主义冲击波小说”
(1)产生于1996年的一种小说潮流,代表作家有刘醒龙、关仁山、谈歌、何申等,较有影响的作品是《分享艰难》、《九月还乡》、《大厂》等。
(2)作品关注社会现实,诸如民工进城、工人下岗等。有过于偏重写实的“报告文学化”倾向。
4.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特点。
(1)客观描写与主观感情的投射相统一,再现与表现的艺术技巧相结合。(2)在人物心理描写、象征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技巧,进行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融合的尝试。
5.路翎《财主底儿女们》的思想内容。
(1)以“一·二八”上海抗战后十年间我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苏州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各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
(2)集中刻画了财主的儿女们,即蒋蔚祖、蒋少祖、蒋纯祖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表现了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在大时代激荡下的摸索挣扎。
(3)史诗般地记录了抗战期间重大的历史变迁,为认识那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以及一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有价值的范本。
6.王蒙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刘世吾形象。
(1)《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主要刻画了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刘世吾的形象。这是一个性格复杂、充满矛盾的官僚主义者。
(2)他参加革命多年,曾经热情地献身于人民解放事业,有经验,能力强,魄力大。但在新时代里革命意志消退,成熟的外表下掩盖着可怕的冷漠与圆滑,成为一个落伍者。
(3)在这一人物身上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与人生等问题的思考。
7.荒诞剧《屋外有热流》在艺术上有何突破?
(1)由马中骏、贾鸿源、瞿新华合作的《屋外有热流》,是新时期较早出现的一部富有探索意味的剧作。
(2)这部剧作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放弃了传统的写实手法,用荒诞、象征等现代戏剧技巧组织剧情。
(3)在外在环境“冷”与“热”的背景上,展示人的内心的“热”与“冷”,将人物的心理活动转化成一种直觉舞台形象,展开了关于生与死、金钱与正义、*与良知的追问。
8.徐志摩诗歌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
(1)独抒心灵,追求爱与美,以实现个性解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的时代精神,格调清新健康。
(2)表达了为自由恋爱勇于向旧礼教挑战的决心,包含着反对封建伦理道德、要求个性解放的积极因素,热烈清新,真挚自然。社会与人的灵性的对立模式,与社会和大自然的对立模式同构。
(3)构思精巧,意象新颖,想象力丰富。(4)韵律和谐,词藻华美,富于音乐美。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9.联系作品中主要人物的刻画,分析巴金《寒夜》的思想主题。
(1)作品通过一个小公务员在现实生活的重压下所经历的家庭破裂的悲剧,揭示了旧中国正直善良的知识分子的命运,暴露了抗战后期“国统区”的黑暗现实。
(2)刻画了汪文宣这个人物的屈辱心理,深刻地表现了他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以及造成他心灵创伤的社会原因。
(3)曾树生美丽而精力充沛,但内心深处却异常孤独、苦闷。这表现了她在家庭矛盾中所受的精神折磨,也反映了理想在黑暗现实中的幻灭。
2019.10
1.《彷徨》
1)《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收入1924~1925年写的11篇小
说。“五四”新文化阵营分裂,鲁迅独立面对困境,“成了游勇”,作品流露出“寂寞”、“彷徨”之感。
(2)承续了《呐喊》反封建的精神,着重探索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艺术上更加成熟。
2.“赵树理方向”
(1)赵树理自1943年起发表《小二黑结婚》等一系列作品,推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大众化,为解决新文学与农民沟通问题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2)赵树理的创作探索引起了文艺界的高度重视,受到彭德怀、郭沫若等的充分肯定。陈荒煤提出了“赵树理方向”,号召作家向赵树理学习。
3.“寻根小说”
(1)“寻根小说”兴起于1985年,韩少功等发表《文学的“根”》等文,推动了文化寻根思潮;
(2)注重开掘题材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传统,代表作品有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等。
4.周作人散文的思想内容。
(1)对“死鬼”传统的批判。《历史》一文就揭示了中国传统的僵化一一“过去是如此,现在是如此,将来也是如此”。“僵尸”、“死鬼”、“重来者”是他常用的名词。
(2)抨击国民性的弱点。如《与友人论国民文学书》等。
(3)宣扬士大夫的隐逸情趣。品茶饮酒、谈狐说鬼,评古籍、玩古董,虽偶有隐喻,但更多显示出一种士大夫式的精神情趣,有时难免会有负面影响。
5.老舍《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
(1)是车厂主的女儿,后成为车夫祥子的妻子。她沾染了剥削者家庭好逸恶劳、善玩心计的市侩习气,粗俗刁泼。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心理有点变态。
(2)并非真心要一辈子做车夫的老婆,在爱的成分中更多的是畸形的性的纠缠与索取,这对祥子是心灵与肉体的双重摧残。(3)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者家庭造成了虎妞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她是受害者,又是害人者。
6.刘白羽散文的艺术特色。
(1)善用剪辑手法将历史和现实交织成形象的艺术画面,表达新颖深刻的主题。
(2)擅长融情入景,营造情景交融的壮阔气象。
(3)风格雄浑、豪放。
7.张炜小说《九月寓言》的民间意识。
(1)赞颂大地民间的诗意,反思生命、历史与现代文明,具有浪漫情怀。(2)“九月”意味着生命的充实、展开和实现,“野地”则是生命的本原。在“九月”的“野地”,生命得以充分舒展。
(3)以民间的立场批判现代文明,同时意识到民间本身的脆弱,呈现出不无悲愤的挽歌情调。
8.联系作品,分析曹禺《北京人》的主题思想。
(1)展示了腐朽封建家庭没落崩溃的命运。老一代的曾皓整日哀叹子孙不肖,自己迷恋着楠木棺材。第二代的长子曾文清文雅清俊却懦弱无能,长媳曾思懿将全部心思用于勾心斗角上,女婿江泰留学归来却整日空发牢*,这些人都没有前途。
(2)揭示了只有走出封建家庭才有生路的主题。愫方是作者用心灵塑造的富有光彩的女性形象。她寄人篱下,深切感受到曾公馆的残酷,曾文清的疲惫返家轰毁了她的诗意幻想,她决意出走、寻找光明。
(3)以杜家的“暴发”对照曾家的衰败,以袁家的生机对照曾家的精神没落。最后愫方觉悟,与冲破无爱婚姻的曾家第三代瑞贞在“北京人”的帮助下一同出走,寄托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
9.联系作品,分析穆旦诗歌的艺术风格。
(1)诗歌持久深入地探索和表现了“自我”。其“自我”常是分裂、残缺、矛盾而痛苦的,展现了心灵的搏斗和丰富的痛苦,思考了人类命运、历史沉浮和民族忧患。
(2)深沉的现实情怀,强烈的反思与批判精神。诗中的现实常是混乱而黑暗的,但又蕴育着力量。
(3)写实的外形和高度个人化抒情的融合。在社会人生的现实中探讨个体,在个体生命的展开中体认现实,呈现出极具个性色彩的艺术风格。
2020.8
1.“乡土文学”
(1)乡土作家群崛起于1923年前后,其作家主要来自主张“为人生”的文学研究会等社团。从乡村进入都市,受到“五四”新思想洗礼,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
(2)受到鲁迅乡村题材小说的影响,描摹记忆中的乡村社会,揭示下层民众悲惨命运与精神疾苦,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浓郁的地域色彩与民俗特色。
2.《白毛女》
(1)是解放区新歌剧的代表
作,由民间传说“白毛仙姑”改造而成,塑造了杨白劳、喜儿等形象,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2)继承秧歌剧长于抒情的特点,又汲取了中国古典戏曲的手段。大量采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也借鉴了西洋歌剧的特点。
3.“实验小说”
(1)是1985年前后文坛上出现的后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潮流,也被称为“先锋小说”。代表作品有马原的《虚构》《冈底斯的诱惑》,格非的《褐色鸟群》《*的旗帜》等。
(2)主要特点是:在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和反叛,在文学观念上颠覆旧的真实观,在文本上迷恋叙述游戏,作品具有零散化和晦涩难懂的特征。
4.老舍小说《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1)善用丰富、多变、细腻的手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体现了老舍“灵的文学”的主张。
(2)反映了北京的地理人文、民风习俗。(3)采用了俗白、清浅的北京口语,极具艺术魅力。
(4)采用了“拴桩法”结构,以祥子“三起三落”的命运串连起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5.陈白尘戏剧《升官图》的思想意蕴。
(1)写了两个强盗的升官梦。他们在梦中上演了一幕幕“贪污成风,廉耻扫地”的丑剧。最后,群众的愤怒声讨打破了强盗的美梦。
(2)作品将官僚政治的贪赃枉法、营私舞弊现象和反动政权压迫剥削人民的实质有机结合,揭示了反动统治的腐朽性。政治批判与道德批判结合,写出了被压迫者的愤怒和官场群丑的可耻下场。
6.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艺术特点。
(1)不是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过程,而是撷取战争中的一朵“浪花”,从侧面来表现战争。
(2)善于通过细节的描写,来表现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
(3)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准确,富于层次感。
(4)艺术风格清新、俊逸。
7.海子诗歌的创作特色。
(1)抒情短诗具有浪漫主义特色,语言素朴、纯净,通过“麦地”、“村庄”和“黑夜”等典型意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类精神家园的渴望和焦虑。
(2)长篇“史诗”将叙事与抒情、激情与理性、个人的精神体验和人类文化情怀有机融合,体现了他“诗和真理合一”的追求。
8.联系文学史实,论述“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彻底批判了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体现了“五四”个性解放、民主科学的时代精神。新型知识分子、农民及下层平民,取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成为新文学的主要表现对象。
(2)“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为人生的文学”、“为艺术的文学”等观念取代了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
(3)白话取代了文言,文体形式全面革新,创作方法多样化,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审美格局。
(4)面向世界,自觉借鉴、吸收外国文学的营养,形成了开放性的现代文学新传统。
9.联系作品内容,分析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高觉慧形象及意义。
(1)性格富有叛逆性。他不顾高老太爷反对,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反对封建家长的荒淫生活,追求恋爱婚姻的自由。最后与旧家庭决裂,引领了高公馆内的反抗“激流”。
(2)行为既大胆又幼稚。“大胆”表现为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幼稚”则源于思想上的局限。他的思想基础是个性解放,凡是危及他个性自由的,他都坚决反对,而这种危害不存在或感觉不到时,他的叛逆性会有所缓和。他有平等意识,也会时时流露出不自觉的优越感。
(3)这个形象表明,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
2020.10
1.“湖畔诗人”
(1)指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1922年春在杭州结成湖畔诗社,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和《春的歌集》。
(2)诗作多歌唱大自然的清新,友情、爱情的纯真。
2.“东北作家群”
(1)是“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流亡至上海等地的萧军、萧红、端木蕻良、骆宾基、舒群、白朗等人组成的作家群体,其中的多数后来都加入了“左联”。
(2)他们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家乡的思念,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生活与斗争的作品,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生死场》是其中的代表作。
3.《啼笑因缘》
(1)是张恨水的代表作,描写了沦落风尘的说书艺人沈凤喜与青年樊家树的爱情悲剧,揭露了地方军阀的野蛮无道,抨击了现实黑暗政治。
(2)对沈凤喜一家的生活及其小市民心理有较细腻的刻画,表现了中国现代都市生活和传统道德心理的冲突。
4.茅盾小说《子夜》的艺术特色。
(1)纷繁复杂的人物世界,宏大宽阔的社会场景,气势宏伟的艺术构架。(2)人物心理的描写收放自如,细致生动。
(3)理念化色彩较强,工人和农民的形象存在概念化的缺陷。
5.巴金小说《激流三部曲》的文学史地位。
(1)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集中描写封建大家庭兴衰史并大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一座丰碑。
(2)反映了一代青年人的奋起与追求,表现出由“五四”催生的崭新的价值观。(3)学习借鉴西方小说的艺术形式与技巧,形成了以偏重情感抒发为特点的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走向成熟作出了贡献。
6.孙犁小说《荷花淀》的思想内容。
(1)塑造了水生嫂等抗日根据地的青年妇女形象,表现了她们的勤劳、善良、纯朴,也表现了游击队员的机智和勇敢。
(2)赞扬了中华女性的美,她们与男儿们一样,经过战斗的洗礼,自觉承担起了保家卫国的任务。
7.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1)密切关注时代风云,以火热的激情表达重大社会主题,抒情主人公自觉将“自我”融入到“大我”之中,作品具有深刻隽永的哲理性。
(2)探索民歌体、新格律体、自由体、半自由体、“楼梯式”等各种体裁,借鉴古典辞赋的表现手法,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新辞赋体”。
8.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郁达夫小说创作风格的转变。
(1)与《沉沦》时代着重表现青年人的青春苦闷不同,1923年前后的
《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开始关注普通劳动者,通过“我”的视角表现底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写实的成分有所增加。
(2)1930年代,风格又有新变,反映生活面更为宽广,视点从“性”的苦闷进一步转向“生”的苦闷,下层民众生活有了更多的表现。
(3)后期作品客观再现的成分进一步强化,自我表现的成分有所弱化。以《迟桂花》为代表的一些作品少了青春的躁动,多了一份中年人的沉稳,恬淡平和的艺术旨趣代替了热烈与感伤的情绪袒露。
9.结合作品,论述高行健在戏剧艺术探索上的主要成就。
(1)致力于创新,每部剧作在创作方法、表现形式和戏剧格式上都有新的探索。
(2)《绝对信号》打破了传统戏剧的线性结构,过去、现在、未来交叉重叠,“小剧场”的演出方式缩短了演出与观摩的距离。(3)《车站》借鉴荒诞派戏剧的表现手法,情节淡化,人物形象符号化。
(4)《野人》将几个不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采用复调结构,融入了歌舞、音乐等多种手段,成为多声部哲理剧的一个典范。
2021.4
1.“语丝社”
(1)得名于1924年创办的《语丝》周刊。该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倡导幽默泼辣的“语丝文体”;
(2)作家主要有鲁迅、周作人以及孙伏园、孙福熙、川岛、林语堂等。
2.《金锁记》
(1)作者张爱玲,写的是曹七巧牺牲正常的生理和情感欲求沦为金钱囚徒,进而又伤害子女的故事。
(2)曹七巧的悲剧是对封建礼教和现代金钱势力的罪恶的双重批判。
3.“北京诗群”
(1)新时期出现于北京的诗人群体,主要成员有海子、西川、骆一禾等人;
(2)坚守严肃认真的诗歌精神和人文传统,具有浪漫性和唯美性的艺术特色。
4.简析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意蕴。
(1)作品要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作者渲染了茶峒民风的轻利重义、守信自约。他试图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形式“保留些本质在年青人的血里或梦里”,去重造我们民族的品德;
(3)《边城》的世界并不平静,作者写母女两代人婚姻悲剧的“轮回”,流露出深沉的悲情。
5.简析赵树理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特色。
(1)不刻意拔高农民形象,表现其革命性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落后性和局限性,展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
(2)创造了一种新的评书体的小说形式,注重在叙述故事中介绍人物,将人物放到具体情境中加以表现,以人物语言、行动揭示其心理和性格。
(3)人物设置具有明显的对称性,加强了小说的故事性。
6.简析罗广斌、杨益言小说《红岩》的艺术特点。
(1)作品主要描写共产党人在重庆国民党监狱中的顽强斗争,通过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和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刻画人物形象,具有扣人心弦的传奇色彩;
(2)采用了多线索的网状结构方式,通过一些重点人物的活动,将集中营的斗争、地下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以及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三条线索联系起来,既着力描写斗争场面,又能注意它们与线索展开的内在关系。
7.简析巴金散文《随想录》的思想价值。
(1)“说真话”是《随想录》最为显著的思想价值。(2)强烈的“说真话”意识使巴金对自己的过去进行严格的自审。(3)从自审上升到对整个民族的反思,体现了作家的忧患意识。(4)通过对亲朋故人的哀思,控诉了造成许多人间悲剧的“文革”。
8.结合《红烛》《死水》中的具体作品,论述闻一多爱国主义诗篇的思想内容。
(1)闻一多被朱自清誉为五四时期“惟一的爱国诗人”。贯穿两本诗集的诗魂,是其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
(2)歌颂祖国、思恋祖国,如《太阳吟》《秋菊》;
(3)反帝、反种族歧视,如《洗衣歌》。(4)抒发对当时国家现状强烈的失望,表达了因爱极而生的憎恨,如《发现》《死水》。
(5)表达对祖国新生的信念,如《一句话》。
9.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曹禺话剧《雷雨》中的繁漪形象。
(1)新思潮的冲击使出身名门的蘩漪自我意识觉醒,渴望得到自由和幸福,然而她却生活在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
(2)蘩漪痛苦地忍受着周朴园的专制,性格被扭曲,变得乖戾阴郁,最后爆发为反抗与报复。
(3)繁漪与周萍的乱伦,相当程度上是被环境逼迫的悲剧。蘩漪不顾一切地抓住周萍不放,显示了反封建道德的勇气。
(4)蘩漪为爱舍弃了名誉、名分,却发现再次受骗,最后她毁了周公馆,也毁灭了自己。“雷雨”般的性格,使繁漪成为五四新文学人物画廊里一个令人瞩目的艺术形象。
2021.10
1.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等,《小说月报》是其会刊;
(2)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创作上强调写实主义。
2.《上海屋檐下》
(1)《上海屋檐下》是夏衍的剧作,是他30年代转向现实主义创作的真正起点;
(2)通过上海一幢普通弄堂里五户人家的日常生活,反映了时代潮流在人们心灵上荡漾起的涟漪,提示人们:“不,人不能这样生活!”
3.“现代派小说”
(1)滥觞于1979年的“意识流小说”,主要有宗璞的《我是谁》、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及王蒙的部分作品;(2)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苍老的浮云》等作品具有更自觉的现代意识,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简析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一是善于细腻地描写景物。朱自清散文写景,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或工笔细描,或白描写意,或运用想象、联想,或借助比喻、通感,或由景生情,或融情于景,既复现了一个个构图完美、色彩斑斓的意境,又传达出这些意境内在的神韵。
二是语言华美,修辞繁复。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历来为评论家们交口称赞,“清幽”、“清秀”、“秀丽”、“隽永”是人们谈及他的散文语言时常用的词语,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他常常能够在自然朴素的风格中立新意,造新语,于平淡中见神奇。
5.简析曹禺话剧《日出》的结构艺术。
(1)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用诸多生活的片断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2)用“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批判主题统率全剧,借助贯穿全剧的串线人物强化戏剧的整体性;
(3)采用暗场处理的方法,如未出场的金
八、打夯工人的歌声,强化全剧节奏的协调性。
6.简析吴强小说《红日》的思想内容。
(1)小说以孟良崮战役为重
点,再现华东*军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的历程;
(2)正面描写了华东*军的战斗场面与过程,同时叙写了广阔的军旅生活风情,拓展了军旅文学的范围;
(3)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格,既写出了我军高级将领的共性与个性,也写出了非人民武装力量的代表人物张灵甫的复杂性。
7.简析贾平凹小说《浮躁》的思想内容。
1)通过封建家族势力与农民改革者之间的冲突,展示了城乡改革(尤其是农村改革)所面临的政治、经济、文化心理上的重重障碍;
(2)书写了时代的*动不宁、旧价值观的毁灭和新价值观的萌动;
(3)提出了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的自我觉醒、自我拯救的多重历史使命。
8.结合作品分析茅盾小说《子夜》中的吴荪甫形象。
(1)吴荪甫的所作所为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即一方面反对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与侵略,期待着民族自强,另一方面又对工人阶级和农民运动满怀仇恨;一方面不满国民党的无能统治,同时又要依靠其反动力量去镇压工人运动;
(2)吴荪甫的两重性决定了他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决定了他的色厉内荏与外强中干以及他不可避免的失败命运;
(3)吴荪甫是特定历史环境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悲剧是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悲剧。作品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性质,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9.结合具体诗篇论述艾青诗歌的艺术建树。
(1)注重诗歌意象的选取和诗歌形象的创造。特别注重采用具有丰富底蕴的意象,如“土地”和“太阳”等意象,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注重感觉印象与主观感情有机融合,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如《旷野》等;(3)追求散文化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的融合。以散文式的诗句自由地抒写,辅之以有规律的排比和反复,形成了和谐的节奏与回荡的旋律。
2022.4
1.《凤凰涅槃》
(1)作者郭沫若,五四新诗的代表作。它借凤凰涅槃的故事,表达对中华民族以及自我再生的渴望,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
(2)热情奔放,想象奇特,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
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1930年3月在上海成立,鲁迅、冯雪峰、冯乃超等四十余人出席了成立大会;
(2)“左联”进行的一系列文学活动有:
一、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与传播;二、设立国际文化研究会,介绍苏联文学作品和西方进步作家的作品;三、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四、积极开展创作,鲁迅、茅盾、丁玲、张天翼等都有出色的成就,同时也培养了大批新作家。
3.“九叶诗派”
(1)4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因1980年出版诗歌合集《九叶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有穆旦等;
(2)诗人“扎根现实”,诅咒黑暗、渴望光明,注重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统一,深受20世纪西方文化与诗歌的影响,有很强的现代主义色彩。
4.简析曹禺话剧《日出》中的陈白露形象。
(1)《日出》的中心人物,美丽、聪慧。她以前的恋人方达生来访,唤醒了她“竹筠”时代的美好回忆;
(2)她周旋于上流社会,嘲弄那些玩弄她的人,可又不愿意离开这个环境,反映了她性格中软弱的一面;同时又能挺身救助贫弱无依的“小东西”等,表现出她身上的正义感;
(3)陈白露像金丝笼中的鸟,失掉了自由飞翔的能力和意愿。她的死,是人性被金钱扼*的悲剧。
5.简析戴望舒诗歌《雨巷》的艺术特色。
(1)把30年代知识青年的苦闷、幻灭、彷徨而又对理想充满期盼的复杂心态化作“丁香”“油纸伞”等意象;
(2)具有浓重的象征意味,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凄冷的细雨、哀婉的氛围以及幽怨的姑娘等等,都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象征性反映;
(3)将音乐美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其优美的旋律和流荡的节奏,“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6.简析沙汀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的艺术成就。
(1)杰出的讽刺艺术。以客观写实的笔墨,描绘可憎又可笑的人与事,整个作品有着辛辣的讽刺力量;
(2)独特的场景安排。人物刻画集中在其香居茶馆,茶馆格局的描写和气氛渲染,有主有次、立体感强,生活气息浓郁;
(3)精湛的结构艺术。采用双线结构,设置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最后将这两条线索扭结到一起,造成了具有讽刺力量的结局。
7.简析贺敬之诗歌的思想内容。
(1)贺敬之1949年以后的诗作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有民歌气息或颇得古诗神髓的抒情短诗,另一类是表现我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题材,诗风豪放的长篇政治抒情诗;
(2)诗人提出并回答政治生活中及人生道路上的重大问题时,常先鸟瞰式地展现历史和现实的图像,再以乐观向上的笔墨勾画出光辉的前程。想象较为奇特丰富,充满抒情韵致;
(3)某些诗作带有“左”的印痕,尤其是他的政治抒情诗留有一些浮夸虚假的成分。
8.结合具体作品论述叶绍钧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1)体现了文学研究会“为人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又有自己的个人风格;
(2)冷静观察、客观描写的创作态度。写实笔调严谨扎实,主观之“意”寓于人物和言行的刻画中,冷隽含蓄,如《潘先生在难中》写潘先生向红十字会要两面旗子后的使用,手上写着歌颂军阀的横幅,脑海中却放映着灾难中的真实面面;
(3)严密细致、精于布局的篇章结构。如《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的结尾均意味深长;
(4)叙述语言整饬、严谨、平实、纯正,对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化富有积极意义。
9.结合《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论述张中行散文的思想内容。
(1)记述了“现代硕儒”的嘉言懿行和怪言奇行,在看似不经意的评点中表达了个人的价值理念;
(2)讲述了许多不见于“正史”的“野史”、轶事,弥散着没有具体所指却又相当沉郁的难言的个人隐痛;
(3)描写了才女们的爱情生活、情感世界,并常常对那些终成眷属的男女流露出一种羡慕之情,隐于其中的忧伤和怅然在在可见。
2022.10
1.“学衡派”
(1)1922年,梅光迪、吴宓等创办《学衡》杂志,因其观点态度相近而被称为“学衡派”。
(2)“学衡派”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提出“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
(3)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营对“学衡派”进行了全面有力的批驳。
2.朗诵诗运动
(1)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延安、武汉、重庆等地兴起朗诵诗运动的热潮。朗诵诗采用自由活泼的形式,突出诗歌的朗诵特点,受到人们的欢迎。
(2)倡导者有柯仲平、萧三等。代表作品有高兰的《我的家在黑龙江》《哭亡女苏菲》、光未然的《五月的鲜花》《黄河大合唱》等。
3.探索戏剧
(1)80年代初期,一些剧作家用新的艺术手段表达对于生活和人的生存问题的思考,创作的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素剧作。代表作有马中骏、贾鸿源等的《屋外有热流》,高行健的《绝对信号》等。
(2)艺术上采用时空灵活拓展、意识流、荒诞派手法等现代戏剧技巧,打破了传统戏剧的规范。
4.简析巴金《家》的思想内容。
(1)控诉封建家庭制度。作品以四川成都高氏家族为中心,描写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以及由此形成的传统习惯势力的腐朽、愚妄和凶残。
(2)喊出了青年一代的呼声。作品以觉慧与他哥哥觉新的性格与命运的对比告诉人们,青年人应该打破封建思想牢笼,争取自己的幸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3)以批判旧家庭制度为窗口,进而对整个旧社会旧制度进行了批判。作品写到高觉慧由反抗家庭专制走向反对社会专制,大胆宣传新思潮,参加反军阀反政府的斗争,揭示旧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
5.简述“民族形式”讨论中的主要观点。
(1)抗战初期,围绕旧形式的利用问题出现“旧瓶装新酒”的讨论。
(2)1938年,*提出“民族形式”问题,引起解放区和国统区两地进一步的讨论。论争的焦点是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代表性观点有向林冰的《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强调运用民间形式而否定五四新文学,以及葛一虹的《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在所谓“民间形式”吗?》否定民间形式而要求西化等。
(3)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和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侧重于中西互补,将讨论引向深入。*后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进一步的论述。
6.简析闻捷爱情诗的主要特色。
(1)把爱情与新时代的劳动生活、道德情操结合起来表现,从不渲染庸俗的男女情爱。
(2)艺术表现上设置简单的人物和情节,在富有幽默情调的叙事中抒情。
(3)重视民族风情、地域色彩的描摹与点染,生活气息浓郁。
7.简析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忧患意识。
(1)既为灿烂的中国文化骄傲不已,又以沉痛的笔调记叙中国文化遭遇的不幸。
(2)对中国文化自身先进与落后因素并存的无奈与体认,表现出作者矛盾的心境。(3)在古今文明的对比中,思考怎样以传统文化的成就和弱点作现代文化的参照系,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是现代知识分子与传统文化所作的一次对话。
8.结合作品评析周作人散文的艺术成就。
(1)擅长旁征博引,于谈天说地中显示出深厚的学识才情。如《故乡的野菜》大量征引民俗、儿歌、古籍记载,显示了丰富的知识积累,使读者获得知性的享受。
(2)笔调舒展自如,娓娓而谈。如《乌篷船》以书信形式叙写故乡风情,让读者具体感受到浓郁的江南水乡生活气息。
(3)语言简练而又机智幽默,略带涩味,风格平和冲淡。
9.联系作品分析《骆驼祥子》中的祥子形象。
(1)祥子是一个人力车夫。勤劳朴实,善良正直,富有责任感与同情心,其生活理想就是拉上自己的车。
(2)历尽艰辛,三起三落,求独立自主而终不可得,成了病态社会的牺牲品。
(3)与虎妞的婚姻也是祥子生活悲剧的一个因素: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个人奋斗的思想,是他悲剧的主观根源。
(4)祥子的悲剧是对个人主义道路的彻底否定。
2023.4
1.《呐喊》
(1)鲁迅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收1918~1922年所写的作品。无情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制度和礼教。题名《呐喊》,意思是给革命者扬威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
(2)侧重写农村题材,凸显国民性改造,即启发人民首先是农民觉悟的主题,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思想革命的进行。
2.“京派作家群”
(1)30年代“左联”之外最重要的文学派别,主要是由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一些逗留北京或北方其它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组成。
(2)就小说家而言,有沈从文、废名、芦焚和萧乾等。沈从文的《边城》《八骏
图》,废名的《莫须有先生传》,萧乾的短篇集《篱下集》,芦焚的短篇集《谷》等都是优秀之作。
3.新秧歌剧
(1)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文艺工作者响应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将现实的劳动生活题材与传统秧歌的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了新秧歌剧的艺术形式。
(2)代表作品有《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等。其生动的形象和活泼的形式,受到根据地群众的欢迎,获得*等*的好评。
4.简析巴金《寒夜》的艺术成就。
(1)从家庭矛盾和社会冲突的纠结中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等人物形象,表现了下层知识分子的悲苦命运。
(2)细腻入微地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被侮辱被损害的病态灵魂以及造成人物心灵创伤的社会原因。
(3)与《家》等前期作品相比,《寒夜》艺术上由“我控诉”的激情抒发变为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冷静、客观、深刻的剖析。
5.简析三十年代报告文学兴盛的原因。
(1)“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加剧,迅速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报告文学获得了发展机遇。
(2)“左联”倡导报告文学写作,左翼作家积极响应,创作了一批较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如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茅盾主编的《中国的一日》,柔石的《一个伟大的印象》,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3)新闻性、真实性、文学性、战斗性的文体特点符合广大读者的阅读需要。
6.简析钱锺书《围城》的思想意蕴。
(1)社会批判层面,展示了战时上层知识分子的人生众相,描绘出当时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情状。
(2)文化批判层面,表现了对西方文化的反思,揭露近代文明本身的诸多弱点,反映了现代文明在讲究传统的国度中引起的畸变。
(3)哲学反思层面,关注形而上学问题,思考人生与命运,“围城”意象折射出了现代文明的危机和现代人生的困境。
7.简析老舍《茶馆》的结构特色。
(1)没有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而是截取三个历史片断,展示三个时代不同人物的命运变迁。
(2)选择汇集社会各方人士的裕泰茶馆一一大茶馆就是小社会,反映了社会的众生相。
(3)主要人物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加强了作品的整体感。
8.论述郭沫若《女神》的思想艺术特色及其对新诗的历史贡献。
(1)现代诗歌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塑造,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藩篱、
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2)丰富的想象、神奇的夸张、激越的音调、华美的语言和浓烈瑰丽的色彩,赋予《女神》浓郁的浪漫主义美学特征。
(3)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自然为主,也化用了古代神话、历史故事、西洋典故,创造了全新的自由体新诗形式。
(4)以浪漫的诗风为中国新诗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9.评述高晓声新时期小说创作的艺术成就。
(1)坚持现实主义的美学原
则,以“探求者”的眼光塑造了一批特定时期的农民形象,他们有着中国农民的传统美德,也存在民族“劣根性”。
(2)叙事主要以情节的自然发展为线索,有时也采用类似于“意识流”的时空跳跃与切入。
(3)善于运用多种手段刻画人物,如白描手法、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等,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
(4)小说语言极富乡土气息,略带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