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离世,写给他的《傅雷家书》尚在。
再次翻看,仍不禁动容、再动容、抚卷而叹。
人生在世,有一个学问大家之父可以循循论道、谆谆教导是何等幸事!而傅雷对艺术的洞察与参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阅之几乎忘记了时光。
而满篇扑面而来的舔犊深情实在快令人喘不过气来。尤其,儿子初离去时,傅雷信中那深深的自省、内疚与忏悔、毫无掩饰的牵挂与爱。 为人父母,为人子,都不禁满心的共鸣和触动。大约中国式父爱常常如此:平日里不苟言笑,及至远隔千山万水的离去,那些满腹羞于启齿的话才滚滚的倾泄而出。写信,与其说写给孩子,不如说是自己内心的倾述吧。 必须得承认,信中塑造的实在是一个廉廉君子 完美而伟大的父亲。 有人评价说是“中式君子和教导如何成为一个中式君子”,也不为过。而那个被牵挂、又不善言辞的儿子,也总在辗转万里的寄回一言片语、一桶菜油、一包药品、一百元外汇,以缓解老父母久别之念、以及饥荒年代的困顿。信中所说:最快的一次也花了38天! 唉,那个万里迢迢难以联通的年代啊。
傅雷夫妇与傅聪
然而,即使出版多年、还被列为基础教育的必读书目,还是不少人在嘀咕“这个儿子是不是真教育好了?是不是叛国者?”。
记得老早就有人说过:作者与作品不应混为一谈,更不需要等同。好比看了一部爱情小说,就以为作者必定是那爱得死去活来的原型一样,自欺欺人。还有更形象的比喻说:吃菜何必非要看厨子模样呢?
不过,好在,即便苛刻到要看厨子,傅雷也还是有得可看的。一个自*也还规规矩矩留够保姆遣散费、铺着棉被小心倒下的板凳不吵着楼下邻居的臭脾气文人,怎么看,也有太多魏晋名士的影子。一直有个遗憾,《傅雷家书》只是一个父亲单向输出的书信集,而不知如此殚精竭虑深爱教导的成果是什么呢? 很想看看儿子傅聪的回信。可惜,都毁了。只有儿子数十年来小心保存在异国的父亲部分终于在多年后可以见了天日。这样看来,当初的离开,或许也是一件幸事。谁知道,埋没的有多少呢?
第三代,傅聪之子,长于英国。傅聪曾感慨:未能将中国文化之一二传承给儿子,以为憾事。但彼时,他恐怕自己也已在一片人生风暴中煎熬迷茫。不强求后辈再坚守什么,或许也是一个父亲最基本的期许了。
傅聪晚年说:《傅雷家书》已离开他已经很远了,人们还以为他是那个永远没有长大的让人牵挂的孩子。如今,连他也走了,我们才知道,那个孩子也八十有余,喜丧。
然则,《傅雷家书》依然可以读下去。那就是一部《家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