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不会衰老
鲁先圣
①苏格拉底长相十分丑陋,扁平的鼻子,大腹便便,粗矮的身材,还有些秃顶。但是,在当时的雅典城邦,他丑陋的相貌与他睿智的哲学同样享有盛名。人们知道雅典有一个长相十分丑陋的苏格拉底,同时更知道苏格拉底无与伦比的智慧。
②苏格拉底本人从来也没有介意过自己长相的丑陋,他并不在乎自己出现在什么地方会给他人留下难堪的印象,相反,他总是穿着褴褛的衣服,光着脚到处走。他大部分时间都会准时出现在市中心的广场边,发表演讲,撒播智慧,告诉人们幸福的真谛。只要他一出现,整个城市似乎就动起来了,人们像时刻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出现,立刻就从四面八方围拢到他的身边。他立刻就成为城市的核心。大家不是围观嘲笑,而都是静静地听着他的演讲,感受他的智慧。
③有人问过苏格拉底,你长得这样丑陋,怎么丝毫没有羞耻的感觉?苏格拉底这样回答:每个人的容貌都是天生的,生得美和丑都没有必要炫耀和自卑,再漂亮的面孔也会衰老,只有美化自己的心灵,用自信和智慧去塑造你在每个人心目中的形象,才会具有永恒的魅力。
④面对苏格拉底,人们容易想到这样一句话:上帝是公平的。上帝给了他无比丑陋的外貌,同时又给了他超凡绝伦的智慧。当他出现在城市街头的时候,人们关注他什么呢?是他的丑陋的容貌,还是他的智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只是对他的智慧津津乐道,也没有人因为他的丑陋而否定他的哲学。
⑤其实,长相并无美丑的标准,有的人以小巧精致为美,有的人以强悍粗犷为美,有的人欣赏杨柳细腰的纤弱,有的人喜欢丰腴富态的高贵,我们大家都是其中美的一种,没有什么真正的丑陋。美是一种你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苏格拉底喜欢去公共场合,他没有考虑自己的容貌会引起什么议论,而是考虑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吸引他人,征服他人,引领人们走进自己的心灵,获得心灵的快乐和幸福。事实上,当时的苏格拉底,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完全征服了人们,人们心目中的苏格拉底形象,不再是那个长相丑陋的人,而是一个具有高深智慧充满魅力的哲人。
⑥苏格拉底把自己变成了一种美的象征,而且这种美是永恒的,甚至到了几千年后的今天,他的美依然在全人类闪耀着耀眼的光辉。
⑦一个人的长相并不是最紧要的,如果一个人把长相看成人生的关键,就一定会与幸福背道而驰。容貌是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老的。不会衰老的,只有智慧。
1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客观地介绍了苏格拉底的长相和智慧,为下文的分析作好了必要的交代。
B. 第⑤段指出美只是一种相对而言的主观感受,并没有科学的标准,因而人们眼中的苏格拉底不仅不丑陋,还因为智慧高深而充满个人魅力。
C. 文中反复将苏格拉底的外貌与智慧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了智慧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D. 本文意在告诉读者,要用智慧找到生活中的幸福和自信,无需注重外表。
D D项错误,本文意在强调智慧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但没有否定外表的意思,这句话是对原文的误读,因而是不正确的。
13. 下列内容不属于第⑥段中“这种美”的一项是( )
A. 秦始皇运用自己的雄才大略,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
B. 曹雪芹耗尽心血创作的《红楼梦》,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C.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精彩的内容。
D. 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A A项错误,第六段中写到的是苏格拉底的智慧美,秦始皇统一中国主要是政治才略,不是文中的智慧的美。
14. 联系全文,谈谈对文章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智慧不像容貌会随着岁月流逝而衰老,反而因受到世人的认可、接受和广泛传播而得到永恒,永远启迪着一代代的世人们感悟生活的真谛,找到人生的幸福。
向一棵树鞠躬
①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天天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
②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③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④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躲避现实只能毁灭自己,安于命运,顺势而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⑤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1)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棵榆树而感动。
⑥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一个老人默默地站在那棵树旁。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堆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在老人平静的叙述中,丝毫不见其悲凉,仿佛生活就是如此。
⑦我怔在那里。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艰辛度过的。老人走了,他边走边自言自语道:“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真要活成精了!”蓦地,我仿佛觉得眼前的这棵榆树,就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还有那地下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⑧望着老人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2)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眼泪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向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5. 第②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生长环境极其恶劣;外形矮小、纤弱、朴实;忍受苦痛,顽强生长。
16. 文中画线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
(2)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1)运用拟人手法,写榆树“拦”不住雨水,“挽留”不住露珠,表现了它忍受着干旱和贫瘠的苦痛。
(2)将老人远去的形象比喻成行走着的“永恒的雕塑”,赞美了那种不畏艰辛、乐观生活的精神品质。
16. 解释第④段加点词“经营”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经营:原意是筹划,这里指榆树“安于命运,顺势而长”。
18. 文章写榆树,却为什么要花较多笔墨去写“老人”?请简要分析。
引出这棵树的生长年龄,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由写树到写人,赞颂了面对逆境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
唐僧,为啥不飞过去
姜仲华
①小时候看《西游记》,心里总有个问题:唐僧取经那么难,其实有好办法呀,孙悟空会驾云,只要背起他,十万八千里,一飞不就到了吗?近日偶读《孟子》,看到有句话: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②“科”是俗语的“窠”,就是坑、洼。孟子的意思是,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联想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经历,忽然若有所悟:唐僧师徒不飞,原来如此啊!
③我豁然明白,唐僧师徒的取经路,像流水一样,遇到的每一个坑洼都填满了,再向前走一步。这是极其注重细节的人生。这每一个坑坑洼洼,都有上天的美意;这些坑坑洼洼,是熬人的苦杯,其实,也正是盛满祝福和营养的福杯啊!如果用巧法省下走哪个坑洼,坑洼里含着的福分和养分,就得不到了。师徒四人一个一个地战胜八十一难,一步一步地走过十万八千里,他们的心如钢铁,在反复灼烧、锤打,抵达西天时,已经不是取经最初的凡铁了,他们脱俗成圣了。
④盈科而后进,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成就的,是不寻常的质地和品格。据说,如今的白酒调酒师,能用酒精、香精、味素,快速调出美味的酒。但是真正的好酒,必须在地下默默无闻地埋藏、发酵多年。
⑤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写了一篇围棋讲座稿,开头有段话,提醒学棋的人:“我以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以留内容充实的棋谱。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步也都有其正确的方向。每一步都尽善尽美的人生是美丽的,围棋也是如此。”曹薰铉“专心下好一盘棋中的每一步”,不正是唐僧师徒扎实无比的取经之路吗?
⑥童年读《西游记》,读到的是巧;人近中年,读出的是拙。我为童年的小聪明而惭愧,也明白了,真正称得上美好的事业、真正品质恒久的果子,都来自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啊。
(选自《时文选粹》)
12.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新颖,有吸引力,还直截了当提出中心论点“唐僧,为啥不飞过去”,让读者一目了然。
B. 文章第③段运用了比喻论证将“取经路”比为“流水填满坑洼前行”,形象生动地阐明了“唐僧为啥不飞过去”的原因。
C. 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认为人生的每一瞬间都有正道,围棋的每一步都只是为了赢棋,只是为了最后的胜利。
D. 这篇文章采用先总后分的结构行文,条理清晰,论证严密,丝丝入扣,有很强的说服力。 B A.“唐僧,为啥不飞过去”不是文章提出中心论点。
C.原文中韩国围棋大师曹薰铉认为:与其一心想着要赢棋,倒不如专心下好每一盘棋的每一步。
D.“先总后分”错。结构为总分总。
13. 下面材料不能作为本文论据一项是( )
A.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B. 孟母了能让孟子好好学习三迁其居。
C. 把平凡的事做好,把平凡的每一天活出价值,这才是成功的开始。——考拉小巫
D. 学习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似磨刀之石,不见其损,年有所亏。
B “孟母为了能让孟子好好学习三迁其居”强调的是环境的重要性。不能作为本文论据。
14. 文章最后一段“流水一样的‘盈科而后进’的精神”中的“盈科而后进”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全文谈一谈。
示例:(1)流水遇到坑、洼,要充满之后才继续向前流;不把坑、洼填满,就不向前流。(2)注重细节。(3)是一种厚实、沉着的坚守和忍耐。(4)专心走好每一步。
卖白菜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 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
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⑰“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⑱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15. 文章围绕“卖白菜”展开故事情节,请你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故事情节
“我”的心情
母亲下决心卖白菜
③
①
自责
老太太挑白菜
④
②
气愤
白菜被老太太退回
沉痛(懊悔)
①“我”不小心摔白菜 ②“我”赌气多算老太太一毛钱 ③不舍 ④厌恶
16.文章第⑦段刻画了一个老太太形象,请你结合全文说说小说着力描写这个老太太的用意是什么?
写这个挑剔的老太太,一是用老太太挑三拣四、挑剔的形象衬托了母亲的善良;二是推动情节的发展:激起“我”对老太太的“恶感”,为下文“我”多算一毛钱埋下伏笔。
17. 下面两个句子都写到了母亲的泪,其蕴含的意味有何不同?
(1)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
(2)“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
(1)母亲为家境的贫穷、日子的艰难而忧伤,但泪水没有落下来,体现了她的坚强。
(2)前文写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时都没有流泪,现在母亲流泪是为儿子不诚实,多要了老太太的钱而感到羞愧,也是对“我”的失望、责备、痛心,体现了母亲善良诚实的品质。
腮上。
18. 文章结足写到“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请你说说作者依然沉痛的原因是什么。
①由于看不惯老太太的做法,“我”赌气多收了老太太一毛钱,结果事情败露,白菜被退回,这让母亲在人前丧失了诚信,失去了尊严。②这使一向坚强的母亲万分痛苦,首次流泪。“我”为给母亲带来如此大的伤害而懊悔、自责不已。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徐文秀
(1)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幔不了和静不下。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r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的人.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两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四处去活动”,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r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2)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能够成就人生。
(3)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4)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5)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6)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万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12. 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开篇点题,现在社会中,焦虑、着急和不耐烦成为了常见病,列举了一系列常见的不耐心的现象,反面论证了现代人需要更多的耐心。
B. 第二段阐释了耐心,并提出了全文的论点“耐心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C. 本文有三个分论点,分别是“耐心成就成功之美”。“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成就意志之美”,这三者之间存在着递进的逻辑关系。
D. 文章最后总结全文,耐心需要修炼养成,一只有保持一颗耐心,才能成就人生之美。
C 三者之间不存在递进的逻辑关系。
13. 选出不能做本文论据的一项( )
A. 《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B.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一一荀况
C. 据达尔文的妻子埃玛回忆,达尔文在写作《物种起源》一书时,经常昼夜不眠,没有一夜超过五个小时;在他身患重病,生命垂危时,仍然坚持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宣到临终前两天都未间断。
D. 苏轼,政治上失意,被流放到当时荒僻的海南等地,但是他不计成败不计名利,一心造福当地百姓,比如他在蓬莱,上书改革盐政,百姓因此获利,这一改措施一直实实施到清末。 D 本文论点是“耐心成就人生之美”,而D项论据偏向于人物的不计得失,不计名利。不能作为本文论据。
14. 阅读文章,说说看,怎样才能修炼耐心。
(1)面对挫折,坚持到底。(2)积极等待和良好的心态。(3)锤炼和塑造意志。(4)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
富裕的心
我永远不会忘记1946年的复活节。那时,父亲已去世5年,只有16岁的达莲娜,14岁的我和12岁的欧茜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妈妈要供养3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极简朴,但我们的小屋里每天都有歌声和笑声。
复活节的前一个月,教堂里的神父号召所有的教友都攒一点钱,好在复活节时捐给穷人。一回到家,我们就热烈地讨论详细的攒钱计划。妈妈建议接下来的这个月,我们应该去买50磅土豆作为一个月的口粮,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省下20美元。不过,她保证每天都为我们做出不同口味的土豆。我们又想方设法节省其他开支,后来我们甚至做起小买卖。我们的生活在那个月变得忙忙碌碌。然而,每当大家围在一起,一分一厘数着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时,所有的疲乏与奔波之苦就被巨大的成就感扫荡得一干二净。在寂静的夜里,坐在黑暗中,我们凝视天空中的星星,想象那是一张张舒心的笑脸,想象穷人接到捐款后的喜悦。
眼看复活节一天天近了。我们开始兴奋得睡不着觉。我们已攒下70美元,这是多么大的一笔数目啊!这个复活节,我们没有新衣服穿,可这又有什么呢?我们一心想着捐款的神圣时刻。
复活节那天早上,天主似乎有意考验我们,一场倾盆大雨企图将我们堵在室内。我们没有伞,但还是冲进大雨中奔跑了足有一公里赶到教堂。我们身上的衣服淋得透湿,但我们用塑料袋包起来的70美元却干干爽爽!
教堂里的孩子们开始小声议论,有的还拿手指着我们的旧衣服,吃吃地笑。这时妈妈走向我们并用她那温暖柔软的手牵住我和欧茜,望着她挺直的腰板和从容的微笑,我握紧了手里的70美元。那一时刻我感到自己真是无比富有!
募捐开始了,妈妈分给我们三个孩子每人一张20美元的钞票,然后自己拿着一张10美元的纸钞率先投入募捐盒。接着达莲娜、我和欧茜都郑重地投入了自己的一份。
回家的路上,我们高声唱着歌曲,雨后的天空天高云阔。我们的喜悦在午餐时达到了高峰。妈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复活节午餐——炸土豆和复活节煮鸡蛋。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们,妈妈走过去开门,原来是神父。神父为我们送来了给穷人捐的78美元。原来,在很多人的眼里,我们一直就是穷人!我们心里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羞辱感,想起今天在教堂里那么多人对我们指指点点,我决定再也不去教堂了,还有学校!虽然在九年级100多名学生中,我的成绩数一数二。
周日我们不愿去教堂了,但妈妈坚持要去。我们故意在教堂后面一个角落坐下,所有的程序此时都显得漫长而难捱。最后,牧师讲话,他提到在非洲有一些贫困却虔诚的教友顶着烈日盖教堂,却因资金短缺,教堂的顶部迟迟不能完工。他说,只要100美元,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盖一个漂亮的教堂顶了。
突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看见达莲娜冲我微笑着,递给我那个装着78美元的信封,妈妈也在一旁鼓励地看着我。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接过信封,牵起欧茜一起走向圣坛。欧茜将信封投进了募捐盒。
募捐结束后,牧师清理了所有的募捐,最后他兴奋地宣布,捐款超过了100美元。他说没有料到在我们这个小教堂能一下子筹到这么一大笔捐款,他肯定在座的人中一定有富人。
我们就是牧师所说的“富人”了?我们就是“富人”了!那一瞬我的心快跳出了嗓子眼。从那天开始,我知道我们都有一颗富裕的心。
15.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情节
我们的心情
我们一家人为了复活节攒钱
(3)
(1)
骄傲、喜悦
神父把捐给穷人的钱送到了我们家。
(4)
(2)
激动
(1)复活节冒着大雨去捐钱。(2)我们捐钱帮非洲教堂盖教堂顶。(3)热烈、兴奋。(4)羞辱。
16. 品析下列句子中的人物形象。
(1)这时妈妈走向我们并用她那温暖柔软的手牵住我和欧茜,望着她挺直的腰板和从容的微笑,我握紧了手里的70美元。
(2)我们故意在教堂后面一个角落坐下,所有的程序,此时都显得漫长而难
捱。
(1)本句刻画了妈妈处事不慌张,镇定的动作和神态,突出了她内心温暖且强大,自尊又自信。这种魅力感染了“我”,“握紧”这露出“我”面对别人的议论与指点、嘲笑时的自信。(2)本句刻画了我们被当作穷人的自卑和羞辱,对教堂和程序都难以忍受的心理。
17. 从情节的角度看,第一段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第一段交待了父亲去世,母亲和三个孩子相依为命背景,生活的简朴表现了母亲的不易,而小屋的歌声和笑声暗示了母亲的乐观坚强。为后面的几次捐款的情节提供了背景,埋下了伏笔。也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有一颗富裕的心可以胜生活的贫困。
18. 文章结尾两个“富人”各有怎样的含义?
第一个“富人”是说,我们一家人捐款的数量确实很大,显得我们很富裕。第二个“富人”是说,我们一家人对穷人富有爱心;我们一家人其乐融融,精神上是很富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