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想读懂《呼兰河传》,最好先了解萧红。我却要说,了解萧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阅读《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特别的作品。全书分七章,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线索, 反映了20年代小城呼兰的社会风貌及人情百态。
与其称《呼兰河传》为小说,不如将之看作萧红以一个小女孩的视角,用散文和诗的笔法,为家乡及童年所作的长篇传记。因此,茅盾在为《呼兰河传》所作的序言中写道:
浅近自然、不假雕饰的诗化语言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之所以说《呼兰河传》不像小说,因为它既没有中心人物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也没有宏大的布局与精心的构思,有的只是作者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这种情感,融入在浅近自然、不假雕饰的白描叙事之中,看似无情实则字字含情。
《呼兰河传》通篇运用儿童视角,展示呼兰小城的生活画面;充满童真的语言风格,也使作品呈现出异常明显的非小说化倾向。初读这样的文字,会感觉生涩、稚拙,似乎太过随意。就连作家胡风也曾指出:萧红作品的“语法句法太特别了”(出自《生死场》后记)。
- 重章复沓,反复咏叹式的抒情
然而,萧红就是用这样的文学语言,使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诗化特征。这一特征首先表现在同一句式的反复使用,即“复沓”上。如第四章共五小节,主要内容写萧红的家。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开头都是“我家是荒凉的”或“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等类似句型的“复沓”,反复渲染“荒凉”的主题。
“重章复沓”的艺术手法,比较集中地出现在《诗经》中,起到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加深情感等作用。同时,章句的复沓,亦可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因此,如果说《呼兰河传》是一部散文体或诗体小说的话,那么它也是具备音乐性的。
例如全书尾声的开头部分,整体上是对第三章回忆祖父内容的呼应,章句上也运用了“复沓”手法。第三章开头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而尾声又写道: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
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段不仅在章句上进行“复沓”,于用字方面也有意识地“反复”。尤其最后一句,“祖父”二字连续三次重复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