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汉语究竟有多神奇,从外来语翻译上就足见一般。且不说“可口可乐”“沙发”这样音、意俱佳的“精品”,但就少数民族地名的表述就可以看出汉语的“完美侵略性”了。当然,这种“侵略”时间久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甚至一大半“合理的、美丽的错误”。这种现象在东北尤其是黑龙江比比皆是。
仅举几例。
1、松花江上无“松花”。作为祖国北疆的著名大江,名字煞是好听,再加上源头是长白山,南方的朋友肯定会联想到茂密的松林掩映下,一条盛满了“松花”的大江缓缓而来……可事实上这条大江元明时期叫“宋瓦江”,咋样,是不是有点谐音的意思?再往前数人家叫“速末水”,女真语据说“白色大江”的意思,当然,清朝的满人称其为“松嘎里乌喇”,意思是“天赐大河”“天河”。
2、牡丹江里没“牡丹”。国色天香之牡丹即使到了现在也无法在东北野外立足,更何况古代了,实际上牡丹江在辽金时称为“胡里改江”,清代少数民族称为“穆丹”江,满语即“弯弯曲曲的江”之意。
3、佳木斯城无“佳木”,在清中前期老地图上,今佳木斯位置上的标注是“甲母克寺噶山”。其来源也为赫哲语,当时老百姓发音为“恰牙木斯”。其含义让人毛骨悚然的“尸骨”,当然也有其他解释,但无论哪种解释也不如目前汉语的表面意思。
4、虎林深处无“老虎”。其实虎林地区的森林里是有老虎的,老虎出没的山林——虎林,多恰当啊,可惜的是虎林这个名字和老虎真的没半点关系,人家真名是满语“七勒忽哩”,到了汉语表述就变成了“齐虎林”“虎林”了,而“七勒忽哩”的满语(一说是赫哲语)真正意思是“水鸟(沙鸥)”。
而在黑龙江所有地名中,汉译是最著名的 “走样”之一当属“五大连池”。外地游客走上“老黑山”,导游或当地人都会自豪地介绍“头池”“二池”直到“五池”相连的壮美景色,但笔者先前已经单独写过《五大连池是条河》的文章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文末链接,这里我只是简单说一下,在清代地图上,“五大连池”一直被标注为“乌德林池”“乌德邻泊”,明眼人一下子就看出这是明显的谐音,其本意一说为鄂伦春语“九盘岩”,一说为“白龙河”。
至于“宝清无宝”“富锦不富”等等,这样的例子很多,不一一赘述了,今天重点聊一聊我的老家——黑龙江著名县城呼兰。
呼兰河
呼兰在中国几千个小县城中能够小有名气不得不感谢那位民国才女萧红,正是她的一部《呼兰河传》让这座小城曾经名满天下。有女如红,有河若兰,这在名字上算是一个巧合吧。但包括萧红在内的绝大多数呼兰人也说不清楚“呼兰”两个字的真正意义。
其实和黑龙江其他地区相比,呼兰的历史记载还算是比较丰富的,一部《呼兰府志》,半部龙江历史,清代呼兰知府黄维翰所撰的《呼兰府志》是所有研究黑龙江乃至东北历史的专家们必读的一部地方志,按理来说这样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著作,应该首先把呼兰的名称由来、真正含义搞清楚,可惜即使是黄维翰这样的学者也没有给我们确切的答案,因为到了他这个时代,满文旧档多半散失,满语也基本都被汉语取代,很多历史也都成了谜。所以后人也只能在黄维翰所提供的资料基础上研究推测了。
目前关于“呼兰”的汉意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来源于《呼兰府志》。呼兰河古名洛剌浑水、忽剌温江、胡刺温水,清代称呼伦河、霍伦河,胡兰河,后统称呼兰河。是女真语、满语“忽刺温”的音转;二说是满语,意为烟囱、灶或者像灶台突出的地形;三是据《中国地名辞源》记载,呼兰河因水色而得名,是蒙古语“赤” (ulagun)的对音,意思是“赤色的河”。
对于第一种说法,基本上还原了“忽剌温”——“呼兰”的历史演变过程,这是黄维翰的功绩,但遗憾的是,黄维翰自己也承认“呼兰在金、元时代虽隶版图,究为荒徼山川,主名辗转翻译,重音不重义……”也就是说最后黄老先生也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第二种说法可以归结为“满语说”。这也是比较主流的说法,很多宣传资料上都用的是这种说法。因为呼兰城确实是在雍正十三年正式建设的,以前为卡伦(哨所),而满人的“大烟囱”确实是那时候的标志性建筑,再加上满语的烟囱发音确实就是“hulan”,同时清朝以“hulan”发音为地名的在今黑龙江、吉林地区非常多,翻译成汉语就是“烟囱”,比如大庆地区的“烟筒屯”,吉林省磐石县东南的烟囱河(满语),以及河源处烟筒状之“烟囱峰”等等,满语发音都是“呼兰”。
呼兰早期民居典型的大烟囱
但这种说法的一个致命缺点就是忽略了“呼兰”的老祖宗“胡喇温”,从历史沿革看,绝不会因为岸边有了烟囱才给河流命名,在辽金时代这条河流就已经有了名字了。那会不会是女真语的“胡喇温”也是烟囱或者类似于灶突的地形之意呢?我们一会儿重点分析。
再看看第三种比较少见的说法——“呼兰”是蒙古语“赤” (ulagun)的对音。我本人不同意这个说法,原因有三:其一从辽金时期开始,呼兰这一地域基本都是契丹、女真人,即使到了元代,这一地域仍然是以水达达女真为主的渔猎之地,蒙古人来命名的可能性太小;其二,呼兰河从发源地直到与松花江汇合,一路所经之地均为腐殖质甚厚的黑土地,如果以颜色命名,似乎“黑”“褐”更为贴切,何来“赤水”?经考证,清代呼兰(大呼兰,包含巴彦、木兰、通河)境内通河地界有一条“乌拉荤(付拉荤)河”,此河多半行进于山间,因侵蚀作用经常冲刷山体,因此河水偏黄、偏褐,因此认为呼兰河是“赤水”的说法可能是与这条同在呼兰地界之内的河流弄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