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归来的主要内容概括,大雁归来各部分讲的主要内容

首页 > 书籍文档 > 作者:YD1662024-01-29 08:16:51

教学目标:

1.知识建构(1)积累并尝试使用“雾霭、沼泽、偷偷摸摸”等词汇及精彩感兴趣的句段。(2)了解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及与大雁相关的一些知识。

2.能力思维(3)通过问题导引帮助学生围绕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大雁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训练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炼、梳理能力。(4) 通过话题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句段仔细体会本文生动而富有温情的语言,生动恰当说明事理的方法,增强语言感悟力,在审美上受到熏陶。(5)通过话题探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段多方面、多角度解读文本,理解说明性文章同样可以承载丰厚的情感,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3.审美情趣(7)感受文章情感之美、语言表达之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4.情感文化(8)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身边各种生命形态的尊重,使之成为自身真实的情感态度。

教学重点:

1.通过问题导引帮助学生围绕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了解大雁生活习性等相关知识,训练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炼、梳理能力。

2.通过话题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句段仔细体会本文生动而富有温情的语言,生动恰当说明事理的方法,增强语言感悟力,在审美上受到熏陶。

3.通过话题探讨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段多方面、多角度解读文本,理解说明性文章同样可以承载丰厚的情感,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难点:

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句段仔细体会文章知识性、抒情性与思想性有机结合这一重要特色,在情感上受到触动,在审美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教 时:1

教 法:组织指导 问题导引 引导点拨

学 法:默读体悟 勾画批注 探讨分享

教学准备:1.多媒体。2.预习课文(或采用学案)。(1)查阅资料,自主搜集、整理、交流了解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及与大雁相关的一些知识。(2)参考“读读写写”圈画理解生字、生词。(3)结合“旁批”和课后“阅读提示”,理解文意。(4)根据前课的学习经验,弄清文章的说明对象及其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5)思考:同样是说明文,本文表达上和前面两篇有什么明显的不同之处,请勾画批注具体的词句加以理解说明。

资料预设:(提前预习交流展示完成)

1.作者简介: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著名林业学家、生态学家、科普作家,现代环境保护主义的先驱,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1908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林学院,后长期在美国国家森林局任职,1933年任威斯康星大学野生动物管理学教授,1935年在威斯康星州买下“沙乡农场”。从农场生活的经历中产生出了他的主要著作《沙乡年鉴》。这部著作融哲理与文学于一体,蕴含了丰富的生态哲学观,一直被视为生态文学的典范之作,也被奉为环境保护运动的经典著作。

本文节选自《沙乡年鉴》的第一部分。《沙乡年鉴》译为《原荒纪事》,按照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记载了大地的朝夕变化,是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

2.生字词。参考“读读写写”。强调

雾霭[ǎi]:雾气,形容雾气腾腾的样子。

缄[jiān]默:闭口不说话。

迁徙[xǐ]:为了觅食或繁殖周期性地从一气候区迁移到另一气候区。

赌[dǔ]注:指打赌的东西;尤指一笔担风险的钱或等价。

沼[zhǎo ]泽:低洼积水、杂草丛生的大片泥淖区。

瞄准:射击时注视目标,以期命中。

狩[shòu]猎:指捕*或猎取野生动物。

盘旋[xuán]:沿着螺旋轨道运动;旋绕飞行。

滑翔[xiáng]:指物体不依靠动力,利用空气浮力在空中滑行。

喧嚷[rǎng]:大声地叫或说。 邀请:请人出席或参加。

衡量:考虑斟酌事物的轻重得失。 凋零:凋谢,零落。

频繁:继续不断。 稀疏[shū] 宽松;不稠密。

枯燥[zào]:无趣味,没意思亦或者无聊。形容一点劲头也没有。

弥漫:烟尘、气味或水雾布满,到处都是。

目空一切:形容高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

一声不响:指不发出一点声音,静悄悄的,很安静。

3.13段。

设计意图:语言和文学常识的积累、建构和拓展,学习习惯方法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雁是人们生活中较常见到的一种候鸟,每年冬去春来,与我们准时相约,所以,自古以来,“大雁”作为一个文学形象,成为许多文学作品歌咏、描写的对象,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比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等等,都寄予着作者无尽的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科学观察笔记,看看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学习到什么?

板书 大雁归来 利奥波德

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理清文意,感受知识性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按照下面问题导引,抓住关键语句,圈画标志性词句,理清文意。幻灯片1

(1)本文围绕“大雁归来”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些方面内容?

(2)你了解了有关大雁的哪些知识?

学法要求:每人先按照问题导引自主学习思考,理出要点;后同桌交流互补,基本达成共识;最后在班级展示交流。

2.学生思考,合作交流,全班展示。教师点评 预设:

(1)第一部分(1-4段):大雁归来——报春使者。

第二部分(5-10段)大雁的日常生活习性——觅食、翔集。

第三部分(11-13段)介绍大雁的联合观念——生机与情趣。

(2)时间顺序。(有表示时间的词句)

(3)了解了有关大雁的知识:雁三月份从南方飞到北方繁殖,十一月份从北方飞到南方越冬;大雁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坚定不移的;爱寻食玉米粒;常成六只或六只的倍数列队飞行;孤雁是失去了亲人的幸存者,它们的叫声是忧郁的;春天大雁喜欢在沼泽中聚会;大雁具有联合观念。等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围绕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关键词句筛选相关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三、精读深思,体会艺术性

1.请同学们根据下面话题导引,在相应的句段旁作出批注,赏析文章语言,理解说明方法。幻灯片2

(1)文中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词,画出体现作者情感的抒情性句段,并从修辞、情感等方面加以赏析。每人至少找出2处。

(2)文中有一些细腻的描写片段,找出来细细品味。本文还有不少记叙、描写、议论与抒情结合的语句,如何具体理解?每人至少找出2处。

(3)找出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每人至少3例。

学法要求:小组内分开每人重点赏析几段,结合预读情况,勾画批注相关语句;小组内逐人展示交流,互相补充,基本达成共识;最后在班级展示交流。

2.学生阅读,批注交流。师点评。预设

(1)作者对大雁怀着深挚的感情,将其视作“我们”中的一员,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平等成员。文中多次出现“我们的大雁”“我们的春雁”“我们的大雁集会”等提法,在他笔下,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作者始终以拟人化的笔法描写大雁,喜爱之情溢于言词。

①初春,大雁是报春的使者,春雁的数目衡量着“我们的农场”“春天的富足”。

②春雁觅食时的鸣叫,宛如“高声而有趣的辩论”和“论述食物的价值”的“低语”。

③失群的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的鸣声“忧郁”而伤感。

④四月的夜间,大雁栖息在沼泽里仿佛“集会”,有“激烈的辩论”,有“最后发言”,有各式各样的“谈论”。

⑤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⑥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叫起来,它们溅起的水花使那脆弱的香蒲抖落掉身上的冬天。

⑦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⑧与秋天一样,我们的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做一次旅行,但绝不是偷偷摸摸进行的……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⑨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⑩第四段中的盘旋、慢慢地扇动、静静地滑翔这几个动词也用得好!

明确:这些动词不但写出了大雁降落的具体过程,富有动感,而且写出了大雁动作的优雅,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启示:科普作品拟人写法,抒情的语言的运用和生动的描写法,让我们在学习知识,充分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又充分感受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这些写作方法,也正是需要同学们在写作实践中学习和借鉴的。

(2)①文中还有很多细腻的描写,字里行间也洋溢着作者对大雁、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找出来细细品味。如:

春雁归来时的热情低语,向水洼池塘问好,觅食前后鸣叫,似乎先有场辩论,返回后还会论述食物的价值;晚上大雁群居沼泽集会,发言,激烈的辩论,深沉的总结,稀疏的谈论,形象的描写,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在我们的沼泽上空做了几次试探性的盘旋之后,它们白色的尾部朝着远方的山丘,终于慢慢扇动着黑色的翅膀,静静地向池塘滑翔下来。

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

②文中有不少这样的句子,如“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意思是说,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这句话既表达了对大雁的热爱,又引起下文,与下文讲大雁迁徙的特点———成群结队、克服艰险、飞越遥远的距离相呼应。又如“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意思是说,3月大雁的归来,是完成其自身生命历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大雁的生命历程,是自然的,不像人类那样为文明所规训,因此是“带着野性的”;另一方面,在这种自然的过程中又可以发掘出深刻的精神内涵,因此又是充满诗意的。文中这一类句子很多,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体现了文章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启示:通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是科普作品又一写法,把文章知识性、科学性与抒情性的完美结合。

(3)略

设计意图:揣摩语言,体会本文生动而富有温情的语言,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在审美上受到熏陶,在思想上得到提升,从而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四、探讨交流,理解思想性

1.请同学们结合刚才所学,探讨:结合具体句段、细节谈谈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学法要求:先独立思考,多角度、层面理解,理出思路、要点,鼓励有根据的个性见解;后在小组内逐人发言交流,互相补充点评;最后推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展示。

2.学生思考,交展示。师点评,引导。预设

作者多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单纯是一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作者对大雁是那样有感情,他喜欢观察它们,研究它们,知之愈多,爱之愈深。因此,大雁在作者心目中,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雁群就像人群似的。作者心目中,大雁的迁徙活动是富有诗意的,它们对人类有益无损,大雁归来的鸣叫,简直是带有野性的诗歌。

补充:作者在《沙乡年鉴》中提出,要建立“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长的动物和植物之间的伦理观”,这使得他成为环境生态伦理学的先驱。伦理学本来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者由人间的伦理推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的观念中,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的其他部分也应该平等地和谐共处。从这种观念出发,作者发现,大雁这种生灵,与人类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也有家庭结构,也有亲情,还有不少为人类所不及的品性。人类虽为万物之灵,但不应该自私地伤害它们,善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自然的一个平等成员,可以克服现代化物质文明的弊病,让人类在心灵上获得提升。这就是本文的思想价值。

总而言之,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充满诗意,充满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和谐共处,不应该凭借自己的优势而去伤害它们。

启示:大自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包括人类和大雁,应该和谐相处。人类不能够因为自己是万物之灵,就自私地伤害大雁。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身边各种生命形态的尊重,使之成为自身真实的情感态度。

3、自由交流,答疑解惑

学生提出自己还存在的疑惑和问题,有学生会的学生解答,学生理解不了的由教师点拨解答。

五、小结本节课。

六、布置作业和联系

1.抄写所学词语三遍,围绕一个中心,写一段话至少用上今天学过的5个词语。

2.阅读《沙乡年鉴》,写成读书笔记。

3.预习《时间的脚印》。

设计意图:落实巩固本节课学习目标;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迁移;落实1﹢X新教材阅读要求,拓展学习视野;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培养学习习惯。

原创首发,若引用请注明作者出处(陕西省商洛市教研室 李毅)。

如果觉得有参考价值,请点赞关注,进入今日头条“毅谈教育”主页会有更多教育教学方面内容,值得一看。若与你的理解和理念有冲突,请划过,不接受反驳。

您的点赞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