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分配类型,按生产要素分配与初次分配关系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07-30 19:04:16

(十五)我国的基本分配制度

1.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PS:常见的分配方式包括:

①劳动收入包括:按劳分配所得。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或称为劳动成果共享)所得和按生产要素分配所得。

②按劳分配所得包括:公有制中的工资。奖金。岗位津贴等。按劳分配的前提是在公有制范围内。

③按生产要素分配:含义:是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种类: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

④非劳动收入则包括:利息收入。红利。风险收入。租金(财产收入)。社会保障收入等。

⑤财产性收入:一般指家庭拥有的动产(如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不动产(如房屋。车辆。土地。收藏品等)所获得的收入。)

2.原因:

A。生产决定分配,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就决定了必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前提)。

B。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是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根本)。

C。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的性质和特点(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者平等互助,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直接原因)

D。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现状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根本原因。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知识。对劳动。对人才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生产要素活力竞相迸发,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3.效率与公平

A。关系: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效率的保证,两者又分别强调着不同方面,存在矛盾。

B。如何处理: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过大,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个人奉献,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与先富带动后富。

C。如何促进收入分配公平:

A。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民经济水平。

B。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

C。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D。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措施,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

4、第三次分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这是党中央首次明确以第三次分配为收入分配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确立慈善等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继《慈善法》2016年颁布后进一步释放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的重大信号,成为建设更有优势的分配制度、开创中国特色公益慈善道路、走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战略指引。

A.定义:在社会分配制度中,包含不同的分配形式。初次分配是按照各生产要素对国民收入贡献大小进行的分配,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形成。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基础上,对部分国民收入进行的重新分配,主要由政府调节机制起作用。而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简言之,第三次分配指向的是济困扶弱,遵循的是自愿原则,其主体是社会力量,其形式(或途径)是包括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在内的社会公益事业,其推动力量主要是道德、文化、习惯等因素。

B.意义:

a.作为助力解决贫困问题、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分配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

b.第三次分配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准和文明程度,体现了公民参与帮助弱者和完善自身道德的内在要求。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的重要内容,使慈善成为一项全民主动参与的日常活动。

c.收入分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C.做法:

a.优化慈善环境增强公民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要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财富观,大力发掘和弘扬仁爱、互助等传统美德,把现代慈善理念列为公民德育的重要内容,使慈善成为一项全民主动参与的日常活动。充分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互联网慈善,方便各类主体捐赠,让更多企业、更多个人参与到慈善公益中来。关注弱势群体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责任,我们要给弱势群体多一份“嘘寒问暖”、多一份“雪中送炭”,让社会爱心充分涌流,让慈善行为无处不在

b.慈善组织要严格自律不断提高自身公信力。慈善事业的生命在于公信力,而公信力来源于慈善事业的公开透明。因此,要以提高慈善公信力为目标,完善慈善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发挥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能力,加强对慈善组织和慈善活动的评估监督,逐步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慈善组织内部控制、社会舆论监督多方协同的监督机制,推进慈善行业的规范化、法治化、专业化发展。

c.政府要在推动慈善事业发展中积极作为。一方面,扩大享受税收优惠慈善组织的范围,取消对慈善组织人数和资金规模上的限制,使更多小规模民间慈善组织能够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提高企业和个人慈善捐助税前免税水平,使企业和个人有更多的财力投入到慈善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