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体积与容积的区别是什么,物体的体积一般比容积大对不对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0-26 06:22:21

04教材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体积的意义,感受物体总是占有一定的空间,同时物体所占的空间是有大小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体积的概念。通过生活实例形象而直观地揭示体积的概念,实际操作发展学生空间观念,探索比较两个物体大小的方法从而感受体积单位的意义。

各版本教材对比分析四个版本教材都是以最直观的实验观察呈现,但也出现了两种思路:一种是组织观察实验,借助物体放入玻璃杯后的水位变化,让学生初步感知物体占有一定的空间,且物体所占空间有大小之分(人教版、苏教版、西师大版);另一种是在物体大小比较中明确空间大小,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北师大版)。其次教材编排中呈现了两种学习序列,一种序列是体积与容积同时学习,再学习体积(容积)单位及长方体体积计算(北师大版、苏教版教材);另一种是先学体积概念,在体积单位学习后再认识容积(人教版,西南师大版)。四个版本的教材都选取了富有现实意义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体积的意义。同时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对比,使学生在亲历体积单位的形成过程中,增强了推理意识和度量意识,发展学生的量感。

片段精析

活动3:做一做、钻一钻、比一比,积累量感。师:孩子们,我们认识了常用的体积单位,闭上眼睛,觉得印象深刻吗?生:不深刻。师:有办法可以加深印象吗?生:如果能看到体积单位的模型,印象会更深。师:说得好,请各小组拿出1号学具袋,来动手尝试制作吧。学生汇报:生1:我们组用橡皮泥切了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师:能确定吗?生:用尺子量过,每条棱都是1厘米。师:有理有据,掌声送给他们。(老师把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贴在黑板上)问:感觉怎么样。生:挺小的。师:1立方分米的模型呢?生2:我们组用6个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围成了。生3:我们组用12根1分米长的小棒拼成了。(师在黑板上贴上模型)问:什么感觉?生:大了很多。师:还有1立方米,一起来看看吧。(掀开隐藏的模型)生:这么大。师:想感受一下它的空间吗?来,排好队,依次钻进去,看看可以容纳几个同学,1、2、3……生:哇!竟然能容纳10个同学,真的好大。活动4:找一找,根据生活中的素材,看出量感。师:孩子们,现在对体积单位的感受?喔!深刻了些,让我们走进生活继续找找看吧!师:请各小组打开2号学具袋,把体积单位模型攥在手里感受一下,结合生活经验,找找吧!师:接近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生:一个骰子,一个手指尖,一粒花生米,键盘上一个按键,还有小朋友爱吃的旺仔小馒头。师:接近1立方分米的呢?生:1个小菠萝,一个礼品盒,一桶泡面,一个电动卷笔刀。师:接近1立方米的呢?生:家用洗衣机,饭店里面的四方桌……活动5:记一记,把表象转为记忆。师:真是一群善于观察的孩子,其实这些体积单位就藏在我们的身上。师:看,以1立方分米为例,长1分米,宽1分米,高1分米,它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自己选一个比划一下。师:真好,带上对体积单位的感觉,来解决更多的问题吧?

评析

学生感知的材料越丰富,活动的体验越充分,建立的表象就越清晰、越持久。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计量单位有正确的认知,通过活动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这些计量单位的意义,在各个活动环节中积累自己对计量单位的感知,在活动交流中由抽象到形象。丰富的体验活动,有层次、循序渐进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亲历量的形成过程,能使学生更好地形成清晰的计量单位表象,从而提升学生的量感。

上一页1234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