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被誉为“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美国超个人心理学家肯•威尔伯提出的意识谱理论(他把人的意识划分为四种基本层次,即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或人格面具层)。
6.以色列著名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教授在《未来简史》中提出的人类未来3大追求目标:幸福快乐、长生不死、化身为神。
一、生存需求
人的需求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的就是对生存的需求。人们需要食物和衣服。一个缺少食物、自尊和爱的人会首先要求食物,只要这一需求还未得到满足,他就会无视或掩盖其他的需求。整个机体将被生存需求所主宰。对这种人来说,只要当前的衣食有着落,那他就会感到非常幸福。
二、安全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需求有了一定的满足后,安全需求就会开始显现。安全需求的直接涵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要求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基本生活条件免遭损害和威胁。引申的涵义包括职业的稳定、一定的积蓄、良好的治安和国家的和平等。当这种需求未能得到相应满足时,它就会对个体的行为起支配作用,使行为的目标统统指向安全。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可能仅仅为安全而活着。他们往往追求公务员、教师之类的铁饭碗工作。他们对于工作能不做就不做,能少做就少做,很讨厌加班,但是常常被环境所逼迫,不得不被动、消极、痛苦地去努力工作。
三、本我享受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需求有了一定的满足后,本我享受的需求就会开始显现。本我享受的需求就是使人生理上舒适,免去各种劳作,或提供这些需求和*的进一步的、高级的满足。此时,他会为了满足身体更加舒适的享受而去购买高级的、优质的衣服(名牌服饰)、食物(山珍海味)、房子(别墅)、车子(豪车)等生活用品,并花费时间和金钱去听音乐会(满足听觉享受)、去旅游观光(满足视觉享受)等等。正如恩格斯的消费资料层次理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所说,人们在生存物质资料充足后就会开始追求生活享受资料。
四、长寿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需求有了一定的满足后,长寿的需求就会开始显现。长寿需求就是使身体保持健康,积极锻炼和养生,以求能够活到人类正常的寿命120岁左右,尽可能长久地享受生命的快乐。按照生物的原理,哺乳动物的寿命是其生长期的5倍至7倍,人的生长期一般是20至25岁,因此科学家认为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75岁,人的寿命在优越的生活条件、医疗条件和良好的生活、工作、饮食习惯下,一般可以活到120岁。
五、繁衍需求
为了防止人类和族群的灭绝,加上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肉体死亡到来的那一天,因此大部分人身体中的本我都会有繁衍后代的本能需求,以求自己的基因可以持久地遗传下去。
六、归属与爱的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等需求有了一定的满足后,归属与爱的需求就会开始显现。正如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顾及到社交礼貌、礼仪、礼节等。归属与爱的需求是指人类互相交往的愿望和归属感,处于归属与爱这一需求层次的人,把友爱看得非常可贵,希望能拥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渴望得到一定社会与团体的承认、认同、接受、接纳,得到别人的友谊和爱护,并与同事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异化感、疏离感,产生极其痛苦的体验。马斯洛说,“有这种需求的人会开始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即在自己的团体里求得一席之地。他会为达到这个目标不遗余力。他会把这个看得高于一切,他甚至会忘了当初他饥肠辘辘时曾把爱当作不切实际或不重要的东西而嗤之以鼻。”
七、尊重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归属与爱等需求都有了一定的满足,尊重需求已经就会开始显现。正如管仲说“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丰衣足食,才会开始重视个人的荣誉和耻辱。尊重需求是指人类对自尊心、荣誉感的追求和维护。人们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和尊重,希望自己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拥有高贵体验。它包含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如希望自己能够胜任所担负的工作,并能有所成就和建树,得到他人和社会的高度评价,获得一定的名誉和成绩等。
八、利己自我实现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归属与爱、尊重等需求都有了一定的满足,利己自我实现需求就会开始显现。这种人所追求的目标一般只对自己有利,只给自己带来快乐,对地球、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没有或者很少产生好处。因此,他们所从事的活动一般情况下无法产生社会利益。比如一个人一心想要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10000位,这样的人虽然最终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目标,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快乐,但是无法产生社会利益。
九、可利他自我实现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归属与爱、尊重、利己自我实现等需求都有了一定的满足,且由于利己自我实现没有或者很少能产生社会利益,不能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与报酬,无法一辈子持续做下去,因此可利他自我实现需求就会开始显现。
这种人所追求的目标不仅对自己有利,同时对地球、或人类、或国家、或社会、或他人也能产生好处。但他之所以会去“利他”的主要动机还是为了自我的利益和目标的实现,并不是超我的良心在起主要作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属于这种人。他们懂得“利他便是最好的利己”、“要想自己成功就要先付出、先帮助他人成功”、“先付出、后收获”这个“付出定律”。比如,那些非常功利、非常渴望获得成功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企业家等,还有那些追求自我实现的富家子女,他们虽然已经财务自由、受人尊敬,但是为了取得更大的成就,做一个很有用的人,他们仍然会去努力工作。
这样,他们的自我实现、他们的成功也为人们带来了有用的发明、作品或者商品。不过由于他们非常功利、非常渴望获得成功,因此他们往往不能享受追求成功的漫长的工作过程。但是他们哪怕不喜欢这个追求的过程,也会为了最后结果的成功而主动积极刻苦地去努力奋斗,经常还会主动加班工作。
十、寻找兴趣的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归属与爱、尊重、利己自我实现、可利他自我实现等需求都有了一定的满足,人们便会发现自己像叔本华所说的“钟摆理论”(指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两端之间摆动,人在各种*不得满足时处于痛苦的一端,成功得到满足后又会处于无聊的一端,然后又要去苦苦地追求新的*或目标才能摆脱无聊……)那样感到痛苦或无聊。为了打破叔本华“钟摆理论”这个恶性循环的魔咒,人们会放下工作甚至提前退休,去寻找自己的兴趣(有人说,一个人为自己的兴趣而努力奋斗时,才是最快乐的退休生活)。让自己能够享受追求目标的奋斗过程,不再执着于结果的成败得失。只管游戏,无问西东,无问成败。
十一、利己童我游戏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归属与爱、尊重、利己自我实现、可利他自我实现等需求都有了一定的满足,且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只是有助于自己个人快乐的兴趣),利己童我游戏需求就会开始显现。这种人追求生活有趣,活动的动机不是功利性的,而是游戏性的。其行为对地球、对人类、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甚至对自己也没有或者很少产生实际的利益,但是他看重的是活动过程中可以给他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
比如那些喜欢登山、探险、赛车、赛马、打麻将、玩游戏的富豪子女和已经功成名就的富豪,他们能每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获得心流体验(是指人在全神贯注地做一件事情时产生的忘我的愉快体验。此时人们经常忘记时间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这些人参与他们的个别活动都是出于乐趣,这些乐趣主要是来自于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外在的报酬或荣誉),并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游戏目标,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快乐。这一需求层次的典型人物有休假期间不断去登山的万科集团创始人王石和一些不知名的富N代赛车爱好者。
十二、寻找意义的需求
人是地球上唯一会去寻求意义的动物。人总是会为寻求意义而生活,人总是会为失落意义而焦虑。所谓意义,就是意义感。何为意义感?哲学家周国平说:“意义感,就是通过做这件事情,你觉得你的价值真正得到了实现,你的人生因此是有意义的。”
爱因斯坦说,“不要希图做一个成功的人,而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应该看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也就是说,你所做的事情必须对地球、或人类、或国家、或社会、或他人能够产生实际的利益,你的人生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哈佛大学幸福心理学教师沙哈尔说“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有一个可以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幸福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所谓幸福,就是把时间分配给快乐和有意义的目标。
根据沙哈尔的“MPS幸福模型”,幸福必须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只做能使个人快乐而无社会意义的事情,很难给你带来持续而长久的幸福。比如你天天去登山、赛车、打麻将、玩游戏,虽然也会感到很开心、很快乐。但是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你可能会因对社会碌碌无为而羞耻。比如有人问你:“你这一生中对社会做过哪些有意义的事情?”你不会告诉他是登山、赛车、打麻将、玩游戏。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事情只有个人意义,缺乏社会意义,缺乏社会意义的事情是无法带给你高尚的幸福感的。当你发现自己活着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时,你会变得焦虑。于是你就会开始寻找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寻找那种可以既让自己快乐和幸福,同时又可以利他的劳动,即可利他童我游戏型工作或超我奉献型工作。
这一需求层次的典型人物有青年马克思。马克思在他中学时就认真思考了人生意义的问题。他在自己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身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过得完美。
十三、可利他童我游戏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归属与爱、尊重、利己自我实现、可利他自我实现等需求都有了一定的满足,且已经遇到了自己的同时可以利他的兴趣,可利他童我游戏需求就会开始显现(即直接跳过了利己童我游戏和寻找意义这两个需求层次)。或者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归属与爱、尊重、利己自我实现、可利他自我实现、寻找兴趣、利己童我游戏等需求都有了一定的满足,且已经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可利他童我游戏需求就会开始显现。这种人追求生活有趣,活动的动机不是功利性的,而是游戏性的。
其行为同时能对地球、或人类、或国家、或社会、或他人产生实际的利益,但是他更看重的是活动过程中可以给他自己带来快乐。其之所以会去“利他”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加幸福快乐,而不是超我的良心在起主要作用(超我的良心可能也起了一点点作用)。比如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以超越的、打麻将的、游戏的心态追求可利他的目标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富豪企业家,以及从小一直没有失去童心和好奇心的富贵子女,他们不仅能每天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获得心流体验,并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游戏目标,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成就感和快乐。而且他们的童我游戏、他们的成功还可以为他人带来有用的发明、作品或者商品。
他们所从事的劳动工作对他们来说就像游戏那样好玩、那样吸引人,奋斗的当下、奋斗的过程本身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巨大的欢乐。他们会觉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他们活在当下,工作已逐渐成为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第一需要和最大快乐之一。马斯洛曾说过:“人类最美丽的命运、最美妙的运气,就是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的同时,还可以帮助他人并获得报酬。”寻找如此“理想”的工作,可以让我们更幸福的工作。可利他童我游戏者就是找到了自己理想工作的幸运儿。
这一需求层次的典型人物有喜欢工作90岁才退休的李嘉诚和88岁还跳着踢踏舞去上班的巴菲特。
十四、超我奉献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归属与爱、尊重、利己自我实现、可利他自我实现、寻找兴趣、利己童我游戏、寻找意义、可利他童我游戏等需求都有了一定的满足后,超我奉献需求就会开始显现。这种人感到自己个人想要满足的个人需求都已经得到了充分地满足,他的能量已经具足,他觉得自己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是已达到冯友兰说的道德境界的贤人,追求尽人伦尽人职。
他的同理心已经扩大到身边甚至地球上不分国籍的每一个人,他觉解到所有人类都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民吾同胞,四海之内皆兄弟。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当他看到身边和地球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每天还生活在非常痛苦的低需求层次生活中。他就想去关爱那些痛苦的人们,他把关心他人、社会、国家和人类看成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他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全心全意为他人服务,为他人的幸福、社会的利益、国家的富强、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工作。他非常喜欢帮助他人,以助人为自己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快乐和享受,工作成为了他生活的第一需要。
此时,他之所以会去利他的主要动机是超我的良心在起作用,而不是为了本我的享受、自我的实现或童我的游戏。因此,哪怕某件事本来他自己的本我不愿动、自我不想做或童我不喜欢的情况下,他也会为了他自己的超我(良心)的安宁而去做这件事。
这种在道德境界中的贤人,他尽人伦尽人职,“只是成就一个是而已”。尽人伦尽人职,与一个人在尽人伦尽人职时所做的事的成败没有联带关系。追求超我奉献需求的人活在当下,在为他人的幸福而奉献的过程中,他一直可以体会到非常美好、非常幸福的高尚体验(指为社会和他人、家人而奉献、尽人伦尽人职时所获得的一种幸福感)。因此,无论他的利他事业最终成败与否,他在道德上的成就都已经在他奉献的当下完成了,他在奋斗的当下就能为自己的利他行为感到非常高尚、非常骄傲、非常自豪、非常幸福,并以此为动力支持他把利他的事业一直坚持做下去。
这一需求层次的典型人物有雷锋同志和从微软退休专心为全球贫困人口做慈善的比尔盖茨。
十五、求道知天需求
是指人的生存、安全、本我享受、归属与爱、尊重、利己自我实现、可利他自我实现、寻找兴趣、利己童我游戏、寻找意义、可利他童我游戏、超我奉献等需求都有了一定的满足后,或者他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自我实现、童我游戏、超我奉献的活动中曾经突然经历过一次非常美妙的“短暂的天人合一”的高峰体验后,由于有感于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和疑问,尤其是面对着自己也将死亡的必然性。为了克服死亡的恐惧,人们便会开始想要求解宇宙、生命、高峰体验的真相,即求道而后知天。
这一需求层次的典型人物有青年释迦摩尼。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在享受过人间所有的快乐之后,有感于人世间的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和疑问,为了求解宇宙和生命的真相,获得解脱,他毅然舍弃王族生活,出家求道。最后于35岁时,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即获得高峰体验而知天)。
十六、得道同天需求
是指一个人在以前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自我实现、童我游戏、超我奉献、求道知天的过程中曾经经历过一次非常美妙的“短暂的天人合一”的高峰体验后,他就会开始想要“与道合一”,获得“持久的天人合一体验”,即高原体验。追求获得高原体验的需求也就是人的得道同天需求。
“高原体验”这一概念是马斯洛从阿斯拉尼( R. J. Asranli) 的著作《自我状态》中借鉴而来。高原体验是对奇迹的、使人敬畏的、神圣的、大一统的情境和存在性价值的宁静而平和的反应。它是超越性人格的最主要的特征,是一个人由小我进入到大我(即真我),从而达到“持久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这一需求层次的典型人物有北宋哲学家程颢。高原体验其实就是孔颜乐处。孔颜乐处作为宋明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由周敦颐首先确立的。周敦颐30 岁时,令程颢和程颐两兄弟“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寻孔颜乐处就是寻高原体验,就是追求得道同天,以求获得持久的天人合一体验。受此教导,程颢不仅“慨然有求道之志”,而且他“识得天理(知天)”后,通过“以诚敬存之”, 最后终于得道同天,寻到了“吟风弄月”、“吾与点也”的孔颜乐处,获得了高原体验。
十七、乐道乐天需求
是指一个人在求道、知道(知天)、得道(同天)后,获得了高原体验,高原体验可以给人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人们便可能会除了生存和安全需求之外无欲无求,不思进取,安于乐道,退隐起来独自享受高原体验的大快乐。
这一需求层次的典型人物有得道后不写作也不收徒的老子(出函谷关前)和隐居在家拒不出仕的庄子,以及一个人坐在瓦尔登湖边把观看四季的轮回当作一种职业的梭罗,还有小乘佛教中只顾自己获得觉悟而不管其他人,性乐寂静而不事说法教化的缘觉。这其实就是清居禅师绘制的《八牛图》第8步“人牛俱忘”所指的境界,此时鞭、索、人、牛、一切都不挂在心上,无有挂碍,碧空辽阔,迷妄之心已经脱落,了悟之心已无踪迹,万物都与你一起,你获得了大自由。
十八、行道事天需求
是指一个人在获得高原体验后,独自充分享受了一段时间的高原体验的大快乐后,行道事天需求就会开始显现。这种人感到自己个人想要满足的需求都已得到了充分地满足,他的能量已经具足,他会慢慢厌倦高原体验的快乐,开始追求崇高体验,指为上天、上帝、信仰、使命、天命而奉献,尽天伦尽天职时所获得的一种强烈的幸福感。
这一需求层次的典型人物有听天命而行道事天的孔子和大乘佛教中的菩萨。
孔子有“知天命、畏天命、顺天命、行天命”的天命观。孔子的天命观承继了西周的天命观,即天是历史中的上帝,是拟人化的神,是自然界的主宰。孔子把自己一生的文化传承维系在独立而不改的天命之上,他以天命的独立不倚作为应对危难的终极依据,他以天为唯一的知己,他把体认天命当做自己终生努力不懈的学业,也把敬畏天命当做衡量人之为人的智力标准和道德标准。
菩萨是指信佛学佛之后发愿自度度人乃至舍己救人的人。已经得道同天、获得觉悟的菩萨会觉得只要其他人还没全部得到觉悟,他自己的皈依就不是尽善尽美的,他就必须回到世间去普度众生,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获得觉悟和解脱。自己成道只是小道,要成大道就必须帮助众生也成道。这其实就是宋代廓庵师远禅师在《八牛图》的基础上,增加两层而成的《十牛图》第10步“入廛垂手”所指的境界,即垂下慈悲之手返回闹市中去度芸芸众生。
十九、重估价值需求
随着一个人对科学知识,尤其是对人类历史和宇宙天文学的学习,他会越来越无法信仰宗教,无法相信自己以前感觉到的天理、天命、天道,无法相信上天、上帝、安拉、佛等天神的存在,重估一切价值的需求就会开始显现。正如尼采发出“上帝已死”, 上帝已经无法成为人类社会道德标准与终极目的。上帝已死是说明人们再不能相信这种宇宙秩序的方法,因为他们已经无法识别这种秩序是否真正存在。
尼采认为,上帝已死不单使人对宇宙或物质秩序失去信心,更令人否定绝对价值,价值体系的根基开始分崩离析——人们不再相信一种客观而且普世地存在的道德法律,把每个个体都包括在内。这种绝对道德观的失去,就是虚无主义的开端。这种虚无主义令尼采尽其努力去找出重估人类基本价值的方法。因此,他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
在尼采宣布“上帝已死”后“意义失落”的无神论时代,哪种价值还有资格成为人生的最终价值呢?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唯有快乐(含地球上所有有生命的生物的快乐,尤其是自己和人类的快乐)。
快乐是个人人生的最终价值和人类社会的普世价值。使大脑快乐种类最多化、快乐程度最大化、快乐时间最久化,以及使大脑痛苦种类最少化、痛苦程度最小化、痛苦时间最短化是每一个个人最重要的人生目标,也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最终指标。一个社会在最大多数人的快乐最多化、最大化、最久化和痛苦最少化、最小化、最短化上达到的水平越高,这个社会的治理就越成功、越合理。最大多数人的最多的、最大的、最久的快乐应当成为一个社会发展的目标及其发展程度高低的衡量指标。
历史上已有无数思想家、先知和一般大众认为,所谓的“至善”与其说是拥有生命本身,还不如说是能够幸福快乐。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就曾说过崇拜神是浪费时间,死后一切不复存在,而生命的唯一目的就是享乐。古代大多数人并不接受享乐主义,但今天这已经成为我们的预设思想。由于对来世概念有所怀疑,让人不只想追求长生不死,也想追求俗世间的快乐。毕竟,哪有人想活在永恒的苦难里?
二十、大脑快乐需求
当一个人认识到“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后,发现快乐的最多化、最大化、最久化才是人生的最终价值,他便会开始追求幸福快乐和长生不死,而幸福快乐的关键和本质就是大脑的快乐。盛大游戏的创始人陈天桥近年来就投入巨资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成立了“陈天桥和雒芊芊脑科学研究所”,希望能够解开大脑的奥秘,直接用科技手段调理人类大脑的快乐和痛苦感觉。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也提出,人类未来有3大追求目标:幸福快乐、长生不死、化身为神。
从生物层面来说,幸福快乐其实是由大脑的生化机制控制的,而不是由什么经济、社会和政治局势决定的。根据伊壁鸠鲁的说法,我们之所以感到幸福,是因为我们感受到愉悦的感觉,而且并未接触到不快的感觉。边沁也有类似说法,他认为大自然让人类由两个主人控制:快乐和痛苦;我们的所为、所言、所思,都由这两个主人决定。继承边沁思想的约翰•斯图尔特•穆勒则解释,幸福快乐也就是只有愉悦、没有痛苦,而在愉悦与痛苦之外,并没有善恶之别。如果有人想根据愉悦和痛苦之外的理由(比如上帝的话语或国家利益)推导出善恶,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想骗你,而且也可能骗了他自己。
在伊壁鸠鲁的时代,这种言论是亵渎神灵。在边沁和穆勒的时代,这种言论是反动颠覆。但在21世纪初,这就成了科学正统。根据生命科学的说法,快乐和痛苦只不过是身体各种感觉的总和。愉悦或痛苦从来就不是对外在世界事件的反应,而是对自己体内感觉的反应。失业、离婚或国家之间开战,这些事件本身并不会让人受苦。唯一能让人痛苦的,是自己身体里不愉快的感觉。失业会引发沮丧,而沮丧才是一种令人不悦的身体感觉。世界上可能有一千种事情会让我们愤怒,但愤怒不是什么抽象的概念,而是身体里面温度升高、肌肉紧绷的感觉,这才是愤怒的真相。我们说“怒火中烧”的时候,确实是有些根据的。
如果你升职,但出于某种原因而没有得到这种愉悦的感觉,你就不会觉得满意。反之也是如此。如果你刚被开除(或是输了一场重要的足球赛),但感受到了非常愉快的感觉(也许是因为嗑药),一样会觉得自己站在世界的顶峰。
如果哪天出现一种罕见的突变,让某只松鼠只要吃了一颗坚果,就能一辈子感受无比的快乐,情况会怎样?从技术角度来说,只要从松鼠的大脑下手,确实能够做到这一点。
如果科学说得没错,幸福快乐是由生化系统所掌握的,那么唯一能确保长久心满意足的方法,就是去掌控这个系统。别再管经济增长、社会变革或政治革命了:为了提高全球幸福快乐的程度,我们需要掌控人类的生物化学。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已经开始这么做了。50年前,精神类药物背负着沉重的污名,如今这种污名已然被打破。不论这是好是坏,现在有越来越高比例的人口定期服用精神类药物,有一些确实是为了治愈使人衰弱的心理疾病,但也有一些只是为了应对日常生活中的沮丧和偶尔袭来的忧郁。
二十一、长生不死需求
当一个人天天都能保持大脑快乐,享受自己的生命时,长生不死的需求就会开始变得非常强烈。中国历史上,许多帝王都在追寻长生不死之术,许多皇帝和道士都为此付出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
但自从唯物主义论以后,民众与学者都认为,这些帝王和宗教人士真是痴心妄想,是反科学的。但是随着科学的日益发达,诸多大科学家在不断的研究实验之下发现,获得永恒的青春,对科学界来说都不是梦。没有想到,在过去几千年的前人所追寻的所谓虚无缥缈的问题,有可能只是个技术问题。在现代社会,科技日益发达,技术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一切都是可以找到解决方案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死亡当作要克服的问题,越来越多的金钱将投入这一个议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们甚至公开表示,战胜死亡将成为科学界的任务。
2012年,库兹韦尔被谷歌任命为工程总监,一年后谷歌成立子公司Calico,明确指定其使命就是要“挑战死亡”。2009年,谷歌任命相信人能长生不死的比尔·马里斯担任谷歌风投的首席执行官,2015年1月接受采访时,马里斯说,“如果你今天问我,人是否有可能活到500岁,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他的豪言壮语背后,是巨额资金的支持,谷歌风投的总投资金额高达20亿美元,其中36%将投入生命科技创新公司,包括几项颇具雄心的寿命延长计划。
马里斯用橄榄球打比方,解释这场与死亡的对决:“我们不只是要前进几码,而是要赢下这场比赛。”为什么?马里斯说:“因为活着比死好啊。”许多硅谷巨擘都抱有这样的梦想。贝宝公司(PayPal)共同创始人彼得·蒂尔(Peter Thiel)就承认,他希望永远活下去。
二十二、成为超人需求
为了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延续种族、过上更好的生活,成为超人(即能力、哲理、学识、眼界、智慧、人生境界远远超越普通人的高人)和化身为神(得道成仙)的需求一直是每个人心中的渴望。在追求大脑天天快乐和长生不死的过程中,人类事实上是试着把自己提升到神的地位。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特质如神一般,也是因为为了战胜痛苦和死亡,人类必须能够像神一样控制自己的生物根本。如果我们有能力将痛苦和死亡移出人体系统,或许也能够随心所欲地重新打造整个系统,以各种方式操纵人类的器官、情感及智力。
人要升级为神,有三条路径可走: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虽然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无法确切了解相关细节,但仍然能够肯定历史的大方向。在21世纪,人类的第三大议题就是为人类取得神一般的创造力及毁灭力,将“智人”进化为“神人(超人)”。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写道,“人是一根系在动物和超人之间的绳子”,人是由猿猴进化而来,未来人类将进化为超人。这第三项议题显然会将前两项议题(幸福快乐、长生不死)纳入其中,而且也正是由前两项议题推动形成的。我们希望拥有重新打造身体和心灵的能力,首要目的当然是逃避痛苦和老死,但等到真正拥有了这些能力,谁知道我们还会把它用在什么地方?
如果你觉得这听起来实在太不科学,或者觉得根本就是胡言乱语,那是因为大众往往误解神性的意义。神性并不是某个模糊的形而上的特质,也不是所谓的全能。这里所说的让人类进化为神,指的是像希腊神话或印度教中的诸神那样的神,而不是《圣经》里那天上全能的父。就像宙斯和因陀罗并非完美一样,我们的后代也会各有弱点、怪癖和限制,只不过,他们的爱、恨、创造和毁灭,都可能在规模上远大于现今。
纵观历史,人们通常相信大多数的神并不是无所不能的,而只是拥有特定的超能力,比如能够设计和创造生命,能够改造自己的身体,能够控制环境和天气,能够读心及远距离沟通,能够高速移动,当然也包括能够长生不死。人类正努力取得以上所有能力,甚至更多。某些数千年前认为如同神迹般的能力,今天已经司空见惯,我们都很少去考虑它们。比如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的出现,使大多数普通人都获得了当年孙悟空才有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两种超能力。
二十三、哲我济世需求
是指一个人由于天赋异禀,或者通过自身的学习锻炼、努力奋斗,或者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如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获得了远远高于普通人的能力、哲理、学识、眼界、智慧、人生境界,成为超人(即能力或智慧远远超越普通人的高人)后。
由于他能力(或智慧)越来越大,他会慢慢感觉到自己身上的责任也越来越大,想要用自己的能力来帮助、济助世人和世界。而身怀绝技或高深智慧,拥有超能力或超高智慧的人往往都有一个英雄梦,毕竟他们可以用自己的超能力或超高智慧去实现自我的价值,同时享受到救世主般的成就感、自豪感、快乐感。他们往往胸怀全世界、全人类,视自己为世界公民。他们甚至会想不断解开宇宙中的奥秘,不断获得更多更高的超能力和智慧,不断提高人类在宇宙中的文明等级(即卡尔达舍夫等级),防止人类被小行星撞击地球、外星物种入侵地球等宇宙灾害毁灭或被外星文明所控制。
卡尔达舍夫等级是由苏联天文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舍夫在1964年提出的,它是一种用来衡量一个文明的科技先进程度的方法,它以一个文明能控制外界资源和能量的多少来划分。他把宇宙生命的文明等级分为三个等级。后来有人又加了一个等级,变成了四个等级。
一级文明:此等级的文明所掌握的科学技术可以完全掌控他们星球上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以及一切事物。他们是那个星球上的绝对主宰者,可以随心所欲的控制天气、河流、土地、其它生物、海洋甚至地壳内物质的变化、兴衰。可以说,在他们的星球上他们无所不能。
二级文明:他们可充分利用其恒星所具有的能量,并将他们的太阳系完全纳入操控之下。他们可以在他们的太阳系内的各个行星上自由居住、穿梭,不用担心能源问题,因为懂得怎样高效利用从恒星上散发出的无穷无尽的能量,科技已经高度发达。
三级文明:他们已经不局限于他们的太阳系,而是他们所在的整个星系(比如我们的银河系)。他们可以利用星系内所有恒星的能量。这类文明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四级文明:他们已经不局限于他们的星系,而是整个宇宙。他们可以控制并利用整个宇宙中的能量(包含暗物质和暗能量)。他们甚至可以利用无法想象的技术从黑洞中获取能量并且人造恒星。此类文明也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1、漫威漫画公司创作的超人——超级英雄蜘蛛侠。“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出自于1962年出版的《惊奇幻想》第15期漫画,这也是蜘蛛侠首次出场的漫画。在漫画中,因为彼得•帕克(后来成为蜘蛛侠)不愿意帮助警察拦住逃跑的小偷,导致了小偷再次偷盗时枪*了本叔叔,这句话就出现在最后的旁白里。
这句话意在强调这样一个观点,即随着权力或能力的增加,在道德上和为了他人的利益而使用权力或能力所承担的责任也会增加。这表明,那些能力超群的人有责任利用他们的超能力为普通人提供帮助。一个人的能力越强,就应该承担越大的责任,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否则今后当他遇到或者知道某个自己能够帮助的人或事,而他没有去帮助,最终发生了严重的后果时,他会感到自己的良心隐隐作痛,感到非常遗憾和内疚。正如马斯洛提出的“约拿情结”概念那样,在机遇面前自我逃避、退后畏缩,并导致不敢去做自己有能力做得很好的事情,甚至逃避发掘自己的潜力。但是假如他去帮助了那个人或那件事,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成果时,他会获得巨大的助人的快乐。
2、尼采笔下的超人——查拉图斯特拉的上山与下山。查拉图斯特拉三十岁上山,十年后下山。“查拉图斯特拉三十岁时,离开了他的故乡和故乡的湖,遁入山林隐居起来。他在那里享受自己的精神和孤独,历经十年之久而乐此不疲。”上山的原因是享受思考、精神和孤独的快乐。下山的原因是,自己像是采集了太多蜂蜜的蜜蜂和即将溢出水的杯子,厌烦了自己的智慧。即查拉图斯特拉在山上思有所得,想要向人们馈赠自己的智慧,启蒙民众。“我应该把它传递出去,分享给别人,直到人群中的智者再一次在愚钝中感到愉悦,直到穷人再一次在富裕中感到幸福。”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隐喻性很强的一本书,上山和下山也可以看作一种隐喻。上山象征着孤独、思考、学习、沉默、休养、修炼、获取智慧、权力意志(能力)的积累;下山象征着寻找同伴、行动、实践、言语、奋斗、战斗、赠与智慧、权力意志(能力)的消耗。
查拉图斯特拉不能不上山,因为他不曾“完成”,他还需要继续超越自身。“谁若一味给予,就有失去羞耻之心的危险”,在超越面前,查拉图斯特拉有过渡者的自觉,“人是桥梁”,因此需要一再上山,获得高处的视角,重新俯瞰世界,俯瞰自身,在沉默中看见深渊,重新获得确信和肯定,让智慧和权力意志再次充盈。
查拉图斯特拉不能不下山,因为哲学可以在孤独中思考,却不可能在孤独中实践。一种飘在高处的哲学毫无意义,那只是“天上的虚无”。因此查拉图斯特拉必须回到大地,回到人群,“超人是大地的意义”,权力意志如果不投入超越的战斗中,就只能成为供人观赏的玩物,不行动,不实践,权力意志(能力)也丧失了意义,超人也无法获得更大更多的快乐。
3、还有中国最有名的超人——《西游记》里的孙悟空。他从菩提祖师那里学会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又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蟠桃仙果和太上老君的仙丹。为什么他不留在花果山一直做他的美猴王,却心甘情愿做唐僧的徒弟,屁颠屁颠地帮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徒步去西天取经?其实就是因为他的能力实在太大了,必须下山去释放、发挥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才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乐趣,否则一直在花果山里就无处发挥自己的超能力。只能给山里的猴子们表演表演七十二变和筋斗云,成为猴子们观赏的玩物。
4、还有一个中国人非常喜欢的超人——济公。他在修炼成活佛,拥有未卜先知、看病救人、起死回生等超能力后,没有选择留在寺庙天天喝酒吃肉,只顾自己快活,而是选择走出寺庙,走进百姓群众,去普度众生,惩恶扬善,济助世人,这样他才能享受到助人为乐的快乐,每天过得更加乐呵呵。这其实也是宋代廓庵师远禅师绘制的《十牛图》第10步“入廛垂手”所指的境界,即自己修炼获得解脱、获得智慧后,垂下慈悲之手返回闹市中去度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