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内容,公共关系与人际交往能力学习内容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0-30 06:13: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规定和鲜明特质,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根本遵循。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深刻内涵的应有之义。从历史状态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全面协调均衡发展的现代化新道路;既需要物质文明的丰富,又需要精神文明的充盈。从共同时态看,中国式现代化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传统的新道路,彰显了精神富裕和人文价值。要准确理解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把握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

理论逻辑:丰富人民精神生活

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社会存在物”。人既要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又要享有丰富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实现物质和精神共同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人类新文明形态是以人民的发展为中心的,是以解放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国式现代化代表的是社会主义文明形态,更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内核的意识形态、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知识体系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精神文化的超越,如: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先进理念引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扬弃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标识的资本主义文明形态,构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历史逻辑: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是一部中华民族重建文化自信的历史,一部重塑中华民族精气神的历史,一部精神文化复兴的历史。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有识之士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精神求索。从洋务运动、维新改良运动到辛亥革命,经历了“器物”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最后归结到“精神文化”不如人的基本逻辑。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实现了“两个结合”,逐渐重建文化自信。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唤醒千百万人民的阶级意识,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使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凝心聚力,激发全国各族人民建设热情,汇聚精神伟力,为建设现代化国家而不懈奋斗,改革开放时期,党*民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丰富物质文化的同时,精神文化得到有力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精神需要不断得到满足。从温饱到小康的变迁更是人们精神追求的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创造了新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样态。中国式现代化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探索人类自由解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旨趣,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基本策略,持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不断丰富,提升了民族文明素养,更好地构筑民族精神和民族力量,凝聚磅礴精神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实践逻辑:在高质量发展中推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提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精神生活的过程。”人们生活中的社会关系是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是以社会经济结构为现实基础的。“人类不仅追求物质条件、经济指标,还要追求‘幸福指数;不仅追求自然生态的和谐,还要追求‘精神生态’的和谐;不仅追求效率和公平,还要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与精神生活的充实,追求生命的意义。”因此,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立足高度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进高质量发展,要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实践中落地生根;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们如期打赢全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的需要愈加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人民对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会保障等等都有更高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中国式现代化,应促进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不断富裕。要推动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构建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要兜住兜牢各类困难群众民生底线,建成全覆盖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袁小云 蓝琳)

作者简介:袁小云系福建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蓝琳系福建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本文为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项目(项目编号:FJ2023Z003),福建省教育厅一般项目“命运共同体视域下高校师生伦理关系构建研究”(JAS20180)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