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过头来,我为什么说经济学家要对此负责呢?主流经济学假定,技术和资源等条件都给定了,资源配置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谁算都一样。因此凭什么可以让你算而不让我算?零和博弈的思维就是这样来的。这也是因为人类早期的资源只有土地,那块地你种了我就种不了,大家脑子里对资源的概念还停留在那块土地上,因此老想着重新平分土地。市场经济的资源不是那块永远不变的土地,市场经济是在创造资源,且资源一直在流动变化,如果精心创造资源的人多,那么“水涨船高”会让每个人都获得更多的财富,并且“船长”和“船工”角色也不是固定的。况且,再成功的人都有自身局限,成功后很容易骄傲,骄傲使人落后,这就为其它人提供了成功的机会。
市场经济非常有意思,我们看到很多富人活得特别累,因为他们需要不断去冒险。举个例子,面对100元和200元的奖励,100元可以直接拿走,但200元需要为之挑战,挑战成功后可以拿走200元,否则一分钱也拿不到。普通人会选择稳当地拿走100元,但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会冒险去挑战那200元。当后者挑战成功了,普通人又抱怨说,凭什么他到手的是200元而我只有100元?事实上,市场经济下谁都可以去挑战那200元。
作为消费者来讲,企业并没有强迫你买他的东西,反而是求着你买。传统社会中,是笨人伺候聪明人,聪明人高高在上,笨人端茶倒水;市场经济中,是聪明人伺候笨人。乔布斯非常聪明,我不懂手机,我“笨”,但是乔布斯就得伺候我,因为我一不高兴就不买他的手机了。因此,消费者只能针对产品本身,而不应该抱怨企业家赚得太多,他赚的都是你掏给他的,是市场行为。
当然也必须强调一点,社会肯定存在很多不公平、不合理现象,但那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很多人把体制问题归咎于市场,比如有人通过特权弄了一块土地并因此发财了。但这不能怪市场,只能怪特权,所以我们看问题要找到根源。
我再纠正下“套利”的概念。“套利”是个中性词,有创造价值的套利,也有不创造价值的套利。比如我从四川进了一些橘子到北京卖,消费者觉得四川的橘子好吃,这就是我创造了价值,是正当的市场行为。但如果通过特权获得的套利,比如土地寻租,就是不好的套利。人们常常把所有的事情搅在一块,很多道理也越说越糊涂。
我经常讲,没有人替市场经济辩护,为它辩护得不到好处。计划经济不同,你在计划经济的时候批评计划经济试试?一定会有人惩罚你。但市场经济特别仁慈,你怎么骂它,它都会服务你。所以,知识分子、学者骂市场经济最安全,还能显示自己的人文关怀,但实际上是损害了普通人的利益。
从市场经济中得到最大好处的是普通人,而不是企业家和“特权阶层”。乔布斯从苹果公司赚了500亿或者1000亿美元,但是全世界数亿人因为使用苹果得到的好处是不可量化的。企业家赚的钱与他的产品为人类创造的价值相比,不过“九牛一毛”。产品带来的利润,消费者不会吃亏,工人不会吃亏,只有企业家最后可能会亏损,大家不要忘了最后负债跳楼的都是企业家。
回到前面所言,人类会陷入理论盲区,经济学家要对此负责,经济学家创造的理论解释不了现实问题。而大部分经济学家并不真正理解市场经济,不理解企业家精神,因为经济学教科书里把企业家精神去掉了。有个关于经济学家的笑话说,如果地上有20美元,你是否应该弯下腰捡起来?标准的经济学答案是“不捡”。因为,按照经济学的假设,这一定是张假钱,如果那是真钱,肯定早被人捡走了。经济学假定每个人都一样聪明,有任何利益出现都会马上被抢光。但在真实的世界里,每个人的能力并不一样,有人能识别真假,有人不能。前面的人以为那是假钱不捡,但你看出来那是真钱,你就会捡起来,这就体现出企业家精神的作用。
这几年我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更加深刻。企业家面临的是一个完全不确定的世界,他只有选择去冒险,而经济学家一直是作为旁观者在指手画脚。我们对企业家的评价,不应该是看他没有做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什么。每个人没做的事情都很多,牛顿就没有发现相对论,但你不能反过来骂牛顿,说牛顿不好,爱因斯坦好。企业家能够坚持下来,做消费者喜欢的东西,就是他对社会最大的贡献。但社会上总是那些不干事的人在骂干事的人,这是社会的悲哀。北京在2012年7月22日发生特大暴雨灾害,很多路面被淹了,有人推着板车出来帮人过水坑但要收5元钱,于是网上骂声一片,认为这是乘人之危。实际上,坐在电脑前骂人的人为什么不自己出去想办法助人为乐?关键时候不干事的人恰恰最爱批评干事的人,而真正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人都没有时间出来说话。
数字化会不会让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更难?
Q
今天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入了数字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了,这种技术带来的无边界性竞争会比以前更厉害。大企业、大平台的辐射力会更强,可能导致很多中小企业发展的空间被挤压,于是一些人干脆选择放弃创业。您怎么看待这种问题?
张维迎:我不担心这个问题,按照你说的这种情况,这是心态问题,当不了总统就不活了?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角色,当不了马化腾或者不愿意当马化腾,都是一种选择。另外,马化腾再牛,他也没办法把所有厉害的事都做了,反而他给别人创造了不少机会,所以并不是“大树底下不长草”。没有一棵树能长到天上,也没有一棵树能遮盖整个大地。
我刚才讲了,企业家永远在给别人创造机会,如果马化腾只考虑自己,他是做不大的。企业家越多,每个人才可能活得越滋润,大家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相信企业家精神,就是要相信随时都会冒出一些想不到的创新。
数字技术也是在创造新的机会,就像铁路出来后并没有消灭其它的运输渠道,而且创造了许多新的工作机会。我们现在觉得数字经济是新事物,但是当初铁路出现后对人类认知的冲击比这个大得多,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新事物。人类应该对创造力抱有坚定的信念,不是成功的企业就要消灭掉其它企业,那是低估了人类的创造力。马化腾和马云两人就互不服气,这本身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是好事。他俩竞争的结果是为我们消费者提供了更好的服务。
Q
您怎么看年轻人的内卷或躺平?
张维迎:我自己不是特别担心这件事情,这是人类发展的必经过程。我太太之前在英国的一家天然气公司工作,她的老板就是一个高中生,因为那时候上过大学的人很少。中国现在几乎百分之百的年轻人都上大学了,而上大学本身也不仅仅是为了找某一项工作,还是帮助人完成人格形成的过程。只有当人们选择的机会更多了,才不会内卷。原来中国最优秀考生最好的选择只能是北大、清华等几所中国的顶级大学,但现在可以申请斯坦福、牛津和剑桥了,也可以去香港读本科,那么我也不会想着非要去清北了。所以内卷还是因为开放得不够,机会不多,当行行都可以出状元时,内卷自然也就减弱,甚至消失了。
内卷这个问题可能还与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当大家都只有一个孩子,养孩子的成本就高了,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也自然高了。如果家里有三个孩子,这个去搞学问,那个去当工人,大家也会觉得挺好吧。所以,问题的背后有好多复杂的原因,前期政策的不良后果也是在慢慢显现。
所谓“躺平”的心态也与此有关。很多独身子女选择躺平,是他知道即便自己不奋斗了也会有父母为他兜底。而在我们那个年代,家里好几个孩子,想啃老的话可能会被大人一脚踢出去,因为家里还有老二、老三要养呢。计划生育导致的后果用经济学来讲就是“垄断”,这也是人类致命自负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