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行业是一种融合了金融服务和数字技术的行业,它利用互联网和相关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来提供、优化和扩展传统金融服务。这个行业的主要服务包括在线支付、P2P贷款、网络众筹、虚拟货币、在线保险、网络证券交易和机器人理财等。
根据201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工信部等十个部委共同印发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与信息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投资和信息中介服务的新型金融业务模式。
图 互联网金融行业结构图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分类
- 金融互联网:传统金融业务在线化,例如网上银行、银行、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
- 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形式:互联网信托、互联网信贷、众筹融资、供给链金融、社交化选股投资平台等;
- 基于电子商务、广告等平台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电子商务平台和广告销售平台已经形成信任性强、互动频繁、粘性度高的生态圈,基于此形成的互联网金融圈比传统的金融业务产业链条更为严密和结实。
特点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主要特点是高效、便捷、透明和包容性强。它不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降低了交易成本,还通过数据分析和风险管理技术,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安全性。此外,互联网金融还能够覆盖到传统金融服务无法覆盖的地区和人群,从而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 去中介化:资金供需双方直接交易,不需要通过银行或券商等中介,优化资源配置;
- 平台开放,信息对称性强:网络信息更新更加及时,消费者和金融效劳提供商之间地位更加对等;
- 大数据作用突出: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数据信息积累和挖掘优势,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客户群规模大,甄选客户对象本钱低;
- 交易本钱低、速度快,极大地优化了小额贷款、小额融资的环境;
- 交互式营销:通过互联网平台,消费者和金融效劳提供商共同参与到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都是老板;
- 更加尊重客户体验,产品完全以用户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更多増值效劳。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全球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萌芽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 萌芽期(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开始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些创新的公司开始尝试利用互联网提供金融服务。例如,PayPal等公司开始提供在线支付服务,E*Trade等公司提供在线证券交易服务。这些初步的尝试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成长期(2008年至2014年):这个阶段是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期。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开始从一些边缘领域(如在线支付和电子交易)扩展到更广泛的金融服务领域,包括贷款、保险、资产管理等。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大量的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如Lending Club、Square和蚂蚁金服等。这些公司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供了更便捷、更低成本的金融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新需求。
- 成熟期(2015年至今):这个阶段是互联网金融的成熟和深化发展期。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更深层次的金融服务领域,如智能投顾、区块链支付和保险科技等。同时,全球对互联网金融的投资也大幅增长,吸引了大量的创业公司和传统金融机构进入这个行业。
在地域分布上,互联网金融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展,但各地的发展情况和重点领域有所不同。例如,美国和欧洲的互联网金融主要集中在支付、贷款和投资领域,而亚洲(特别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则更加注重移动支付和P2P贷款。此外,非洲和拉美等地也在移动支付和微贷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起源于1997年,历经近20年的演变,现已进入调整期。其发展历程可概括为四个阶段:
(1)萌芽期(1997-2004年):这个阶段的特征是互联网为金融机构提供技术支持。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创建了中国第一家网上银行,为其品牌推广和客户服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此后,网络证券交易在中国得以开展,拓宽了投资者的交易途径。2000年,中国人保和其他保险公司纷纷开设全国性网站,推动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2003年,阿里巴巴集团创建了“支付宝”,这是中国第一家第三方支付平台,它的独立运营标志着互联网金融业态的萌芽。
(2)启动期(2005-2012年):这个阶段互联网金融开始迅速发展,表现为互联网金融平台的逐渐出现和业态的多元化。第三方支付平台如财付通、壹钱包等相继成立。网络借货平台开始兴起,吸引了大量互联网创业人员介入。证券与保险领域也开展了一系列互联网产品与服务,如网络开户服务和移动端销售渠道等。
(3)成长期(2013-2015年):互联网金融业态日渐丰富,市场垂直化程度加深,行业规模持续扩大。2013年,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开启了互联网理财的新篇章。互联网消费金融和互联网保险等新型业态相继出现,驱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
(4)调整期(2016年至今):在快速成长后,互联网金融行业于2016年进入调整期,政府开始加强对网络信贷平台、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保险等互联网金融细分业态的监管。一系列监管政策相继出台,对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证券等领域进行大范围排查,严格治理不规范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以维护行业的长期稳定。在此环境下,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深化技术研发,强化风险管理能力,提升运营效率,以适应监管环境的变化。
1.3 行业现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全球发展现状表现为以下几个主要趋势:
- 创新驱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正在受到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的推动。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也为金融服务的创新提供了可能。例如,人工智能正在被用于风险评估和投资决策,区块链正在被用于支付和证券交易,大数据正在被用于信贷和保险定价。
- 全球化: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不同地区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但也存在一些共同的趋势,如移动支付的普及、P2P贷款的发展、在线保险的兴起等。此外,全球化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和合作机会,例如,一些互联网金融公司正在通过跨境合作和海外扩张来寻求增长。
- 监管加强: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各国政府和监管机构正在加强对这个行业的监管。一方面,监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有助于防止金融风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另一方面,合理的监管也可以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
- 行业整合: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行业内部的竞争也在加剧。一些大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通过并购和合作,正在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和业务范围。同时,一些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在通过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合作,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自2021年起,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转变,"无序增长"的时代已经落幕。包括P2P业务在内的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业务,如网络小额贷款、互联网存款和贷款等,都已经步入了监管的轨道。在这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等监管机构,对包括蚂蚁金服在内的多家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了专项审查与整顿。
此外,监管部门不仅发布了针对整个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指导性和规范性文件,加强了对其全业务的指导和规范,同时也细化了对互联网金融生态链上下游相关产业的监管。例如,对于金融大V、直播相关业务、数据管理等细分领域,监管机构同样出台了相关的治理规则。
随着普惠金融政策和消费升级政策的持续实施,大量的信贷融资需求逐步被激发出来,这将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提供动力。据预测,到2023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交易额将有望突破500万亿元人民币的大关。
第二章 商业模式和技术发展2.1 产业链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产业链由基础设施层、业务层和用户层构成。基础设施层包括支付清算体系、金融 IT 设施、征信系统,业务层为各类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户层包括个人用户、企业用户和金融机构。
图 互联网金融行业产业链
资料来源:资产信息网 千际投行 广发证券发展研究中心
基础设施层
(1) 支付清算体系
网联清算和中国银联是中国唯一持牌的两家支付清算机构,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资金清算服务。在传统的支付业务中,中国银联的清算模式业务流程为“收单一转接一清算”,涉及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清算平台三方,三者按照7:2:1比例进行分成,即中国银联的手续费收入占所支付清算金额的 10%。
(2) 金融设施
金融 IT 设施的改造和升级是传统金融机构实现互联网金融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互联网金虫高速发展大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对金融 IT 设施服务需求显著提升。
(3) 征信系统
征信系统是互联网金融业务开展的安全基石,应用于互联网信货融资领域,以及部分反欺诈、身份验证、信用决策等场景。征信行业形成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主体,民营企业、个人征信机构为辅共同发展的市场格局。现阶段,中国人民银行掌握 80%以上信息数据资源,其中在个人征信领域,中国人民银行运维的征信系统对中国持牌金融机构放贷业务实现了全覆盖。
业务层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包括支付、投资理财、信贷品资、网银四种类型。现阶段互联网金融平台发力资金供给端,以消费、理财、资产管理业务为核心业务,满足大众消费升级和资产增值需求。
用户层
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业务类型多元,不同业务下的用户画像具有差异性,而年轻化是互联网金融用户的集体特征。
2.2 商业模式我们将分析互联网金融主要的细分市场及其各自的商业模式。
第三方支付
此类机构通过对电商交易商户收取佣金、提供电商平台解决方案、利用交易沉淀资金的利息等方式实现盈利。收益形式主要包括接入费、交易手续费、技术服务费以及沉淀资金利息。其核心商业模式是在买方购买商品或服务后,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款项支付,由第三方支付平台通知卖方货款已到达,卖方交付货物或服务后,第三方将款项转至卖方账户,从而完成交易。在此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机构起到了增强信用和转移交易风险的中介职责。
互联网银行
互联网银行专注于支付、信贷和理财等小额且高频的业务领域。私人互联网银行通常采用“一行一店”的经营模式,其吸纳存款能力相对较弱,核心收入主要来自贷款业务的利息差和代销理财产品产生的手续费与佣金等。直销银行则是在传统商业银行的基础上,利用线下网点进行存款、贷款以及贵金属、保险等金融产品销售。
互联网证券
根据服务内容和运营模式的不同,中国互联网证券行业的盈利模式呈现多样化。此类平台可划分为传统券商线上平台、纯互联网证券平台和互联网金融资讯平台三种类型。传统券商线上平台的主要收入来源为财富管理业务和投资管理业务,包括证券交易佣金、证券交易手续费、利息收入、管理费、业绩表现费、投资收益等。纯互联网证券平台的主要收入来自证券交易佣金、手续费、利息收入和会员费等。互联网金融资讯平台的盈利模式则包括B端的广告收入和平台导流,以及C端的证券经纪交易、证券交易信息资讯内容服务和会员费等。
互联网保险
由于保险牌照和互联网保险牌照的准入门槛较高,大多数互联网保险公司选择与已有牌照的保险机构合作或为其提供服务,通过网上代理销售保险产品。互联网保险行业已经发展出面向不同对象的商业模式,新兴公司专攻某一种模式,而平台型企业则兼具几种模式。
互联网消费金融
服务商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分期手续费、逾期罚息、通道费用以及其他服务费。消费者选择分期付款时会产生分期手续费。当消费者逾期未还款时,需向服务商支付罚息。另外,服务商还可以从各种垂直领域的场景服务平台获取通道费用。服务商还可以通过提供最低还款等服务收取其他服务费。
2.3 技术发展对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各个专利申请人的专利数量进行统计,排名前十的公司依次为:科陆电子、沃尔核材、飞天诚信、海能达、大北农、鸿利智汇、海联金汇、桐昆股份、新大陆、诺普信。
表 国内专利排名前十互联网金融行业公司(截至2022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