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贪图享受和安逸,厌烦规矩和束缚,做事随性,严谨多数与我们无关;
国人喜欢好高骛远,不愿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眼里和口里都是“大事”,结果是连最基本的小事都做不好!
非洲猪瘟防控不分规模大小和人脉宽窄,只认防控措施是否科学和完善。否则,只要存在漏洞,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这也是每个场不敢掉以轻心、都在全力以赴防控非洲猪瘟的原因。可是结果呢?一样都在防控,有的场至今安全,多数场不但清场,甚至还经历了两至三轮的复养失败。究其原因,防控方案的科学性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操作规范性的差异!
举个例子,消毒是非洲猪瘟防控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消毒达到消灭传染源(环境中的病毒)、切断传播途径(阻断病原流通)和保护易感动物(不让易感动物接触非洲猪瘟病毒)的目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却是问题多多,消毒牵涉到消毒剂的选择、使用环境、稀释浓度和作用时间等,每一项操作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决定了消毒效果。大家多数能做到的是消毒剂选择和稀释浓度,甚至稀释浓度也做不好,而使用环境和作用时间更是凭感觉做事。
消毒举例:
戊二醛
操作要求:*灭非洲猪瘟的最低浓度是1%,最短时间是30分钟,环境温度要求20℃以上。
20%浓戊二醛,1%配制标准是1:19、2%配制标准是1:9,消毒液与非洲猪瘟病毒作用时间不能低于30分钟,环境温度低于20℃时禁止使用。
生石灰
生石灰的新鲜度直接决定了消毒效果。
生石灰与水反应产生的温度是检验生石灰新鲜度的一个标准,越新鲜,反应产生的温度越高。20%~30%的生石灰乳是我们最常用的一个比例,我们只需测量出这个配比的温度,作为验证的标准,即可成为一线生产操作的准则,执行场长随身携带一把红外线测温仪即可检查工作。生石灰新鲜度低于标准时,要么弃用,要么通过温差判断生石灰乳pH值与验证标准差值,通过添加氢氧化钠来解决。
火焰消毒
火焰消毒不是火焰的温度决定消毒效果,而是消毒介质温度是否达到了该环境下灭活非洲猪瘟病毒的温度。
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多大的气量、多远的距离、多长的时间能够使水泥类介质温度升到150℃以上、金属类介质升到120℃以上,还要掌握水泥类介质从150℃降到100℃和金属类从120℃降到100℃的时间。以此界定每把火焰喷枪工作时的气量、与介质的距离、作用的时间,形成标准操作规程,方便工人执行。
请问大家,有多少场能够按照此标准规范操作?若不能,那就存在错误操作,失败就不要再找客观理由。
非洲猪瘟防控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工作,就是需要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事事有标准、项项有验证,以求规范、科学地防控非洲猪瘟。
规范就是细节,而细节能够决定我们防控非洲猪瘟的成败!
唐红宾:“善待猪,提供生理舒适度、原料清洁度和营养均衡度,可以降低(非瘟)感染概率”1、非洲猪瘟病毒是高度接触性传染,不接触无传染。物理阻断是非洲猪瘟最有效的防控措施。
2、猪是非洲猪瘟病毒自然宿主。因此,病毒只有进入猪场并接触到猪,才有可能引发感染。
3、非洲猪瘟病毒怕酸、怕碱、怕高温。
4、对非洲猪瘟病毒的阻断和*灭,物理方法比化学方法更有效。
5、非洲猪瘟没有腿脚,没有翅膀,完全依靠人类的活动传播。
6、运输车辆不会进入猪舍,非洲猪瘟病毒进入猪舍的最后一米,主要是由人协助完成的。
7、要从流程设计上,尽量减少接触,即减少猪流、人流、车流。集中采购、集中销售有利于风险的集中控制与管理。
8、绝对的*灭清除病毒是做不到的,也就是说消毒做不到百分之百。
9、非洲猪瘟病毒造成感染需要一定的数量。各种洗消*灭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与控制病毒量,使环境中病毒载量低于感染阈值。
10、环境中病毒载量,决定感染压力;猪群的健康状况,决定感染率。
11、没有一种病原可以消灭一个物种。非洲猪瘟也不例外。否则这个病原也不存在了。
12、短期内病毒不会自然弱化,但是猪群的耐受性会增加
13、病原与宿主最终会达成均势共存的状态。因此战胜非洲猪瘟最终取决于猪。
14、疫病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善待易感动物(猪),提供生理舒适度、原料清洁度和营养均衡度,可以降低感染概率。
15、“生理舒适”最基础的就是“温饱”,即让猪吃好、住好。
16、人为干预能够降低非洲猪瘟的感染率与死亡率。及时、果断、精准的“拔牙式清除”是行之有效的。
17、科学监测、评估猪群整体的感染状况和健康状况,是“早快严小”控制非洲猪瘟场内传播扩散的基础。
18、对非洲猪瘟疫苗的过度依赖与过度质疑,都是非理性的。
19、人既是非洲猪瘟防控的主体,也是非洲猪瘟传播的主要载体,必须把人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的作用优先考虑。
20、员工素质与执行力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关键。猪场最大的浪费是低素质员工造成的浪费。提高员工薪资福利并不等于提高员工素质,尽最大努力吸引与留住高素质员工。
21、无论如何,生物安全都是非洲猪瘟防控的基础和关键。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