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制度型开放、“一带一路”、优化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张学良、杨羊:中国式现代化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更高要求】
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教授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长三角与长江经济带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羊指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对区域协调发展做出了更加长远、更加系统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从逻辑关系看,中国式现代化为推动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着力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其次,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彰显中国特色和大国特征;此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更加强调小尺度、跨区域、相对精准的区域合作示范效应。与此同时,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我国通过政策集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探明了空间路径。由此,要坚持分类施策,以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重点要处理好区域协调发展的几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核心区域与非核心区域间的关系,深入推动以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发展;二是处理好核心区域或城市之间的关系,深化区域战略联动发展;三是处理好非核心区域或城市之间的关系,推进行政边界区域融合发展。
摘编自《光明日报》
【黄茂兴、丘水林: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福建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黄茂兴、丘水林表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直接关系人类自身命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面对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作出的智慧选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在发展实践中必须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具体来看,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树立正确发展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增强系统观念;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明晰战略路径;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完善制度保障;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凝聚社会力量。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征程上,我们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的重大意义和战略任务,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一定能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
【朱锋: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和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执行院长朱锋认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从理念化为行动,从愿景变成现实,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新平台,为各国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动力。面向未来,我国要致力于调整完善体制机制,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强“一带一路”机制化建设。共建“一带一路”蕴含着多样的、不确定、不可预测和互相关联的风险,亟须加强市场、规则、标准方面的“软联通”,创新和完善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经贸规则。这可以从官方合作机制、半官方合作机制和民间合作机制三个层次着手构建。二是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路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势必要打破传统互联互通的旧模式,在与现有国际结算和经贸互动规则深度交融的基础上,开创互联互通新模式,寻找对外经济合作的新引擎,从而探索出一条“共商、共建、共享”的新路径。三是提高文化软实力,深化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倡议希望通过加强人文交流,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认同与合作,从而实现更加深远的发展。为此,共建“一带一路”要从经济合作不断向人文教育等领域拓展,可通过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加强文化旅游的推广、深化教育合作与交流、增进“一带一路”智库交流等举措深化人文交流。四是增强中国海外安全利益的应对与保障能力。中国在海外活动的安全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短板,目前我国应对地缘政治安全风险的能力有限,需要提升我国安保力量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五是弘扬三大全球倡议治理理念,做大做实做强发展共同体建设。今后的“一带一路”建设要充分调动中国社会的巨大热情、奋斗精神和聪明才智,展现更加国际化、法律化和规则化的参与,保持“一带一路”建设的互惠性、开放性和规范性。
摘编自光明网理论频道
【胡云华、沈开艳:以制度型开放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上海市浦东新区党校经济教研室主任胡云华、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沈开艳指出,稳步推进制度型开放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改革、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路径,也是发挥我国制度优势、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空间的有力举措。面对国际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的风险和挑战,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的重要部署,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提升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第一,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加快制度创新,加快推动与经济全球化新趋势相适应的制度建设。第二,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新高地。第三,加快建设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积极打造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第四,统筹制度创新和风险系统防控,处理好推进制度型开放与加强风险防范的关系。
摘编自《经济日报》
【陈旭:优化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
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陈旭表示,随着近年大城市经济集聚程度的持续提高,中国城市分工模式逐步由“工业分工”进入“功能分工”的新阶段。特别是在当前高度信息化、全球化以及国内大循环不断被强调的时代,经济活动在超越城市个体的更大区域范围内不断经历着空间重构,城市间的要素流动更加频繁、功能联系持续提升,以城市网络为主体、以功能分工为依托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模式日益凸显。因此,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既是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发展趋势,更是将成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过程中,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客观辩证地看待功能分工的本质和内涵:其一,城市群中不同城市形成的空间功能分工格局是动态变化的。其二,城市之间的功能分工是相对的。其三,空间功能分工的推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同时,在促进城市群空间功能分工的过程中,应围绕以下五大方面制定和实施具体举措:一是以中心城市为先导,优化产业结构。二是以产业共生为抓手,激发分工动力。三是以承接能力为保障,夯实外围城市制造业基础。四是以市场一体化为驱动,破除要素流动障碍。五是以平台共建为载体,筑牢城市合作基础。
摘编自《经济参考报》
(光明网记者 刘梦甜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