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七盘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宿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12 14:49:06

夜宿七盘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宿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

沈佺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在不到二十岁就考取了进士。

唐朝的进士有多难考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就知道了。

唐朝共289年,举行了264次进士开科考试,最终录取的进士不足7000人,算起来平均每科仅录取进士26人。

真可谓是难于上青天,不是你想考就能考上的。

大名鼎鼎的白居易,从15岁下定决心考进士,日以继夜寒窗伏案苦读,胳膊磨出茧,舌头生了疮,头发秃一片,才在27岁考中了进士。

由此可见,沈佺期当得上神童的美誉。

正巧他运气还很好。

考中进士后,正赶上武则天要提拔青年才俊巩固统治地位,沈佺期没经过地方基层的锻炼,直接就进中央政府做了官,最后还升职到给事中、尚书这样的高管位置,进入前三排。

才华高的人难免都有些“恃才傲物”,不肯夹着尾巴做人,沈佺期也不例外。

他为人处世比较耿直,不屑于官场上的那些个潜规则,对一些看不惯的事情直言不讳,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再加上这扶摇直上的仕途,也让有些人得了红眼病,心生嫉妒。

到了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重,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逼迫武则天退位,恢复李唐王朝,太子李显做了新皇帝,史称唐中宗。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备受武则天器重的那些个大臣都遭到了清洗,其中就包括沈佺期。

之前那些个嫉妒沈佺期的人可是找到了机会,就给他安了个勾结武则天的面首宠臣张易之和太平公主的罪名,把他打下了大牢。

他的两个儿子也和他一起在牢房里受尽折磨。后来,沈佺期虽然被免了死罪,但活罪难饶,被流放到驩州(今越南北部)。

在去往驩州的途中,他途经四川的七盘岭,写了下面这首古诗:

夜宿七盘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宿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

(1)平仲:银杏树

(2)子规:杜鹃鸟。

(3)浮客:游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整首诗翻译过来,就是:

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住在七盘岭的西面。

拂晓的残月仿佛就在窗前,天上的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

在这芬芳艳美的春天,银杏树一片翠绿,夜晚听见杜鹃鸟的声声哀啼。

我孤身在这里听那杜鹃鸟的凄鸣,褒城里传来公鸡报晓之声。

首联"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直接破题,说明自己的位置。

”独游“二字是作者对自己被流放的婉转说法,透露出失意惆怅的情怀。

”高卧“有启下的作用,引出第二联”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因为夜宿的地方海拔比较高,因此,天上的月亮和星河看起来仿佛触手可得。

这是”高卧“的情趣,也写出了当时夜色的静谧。

第三联”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是以景抒情。

平仲是银杏树的别称,南方的特产树木,诗人从长安被流放到南方,看到银杏树,自然想到家乡,又怎能不思乡呢?

子规是指杜鹃鸟。

传说春秋时期,有个叫杜宇的人在蜀国称帝,名为”望帝“,他手下有个叫鳖灵的宰相很有才干,治理好了水患。

杜宇就学尧舜,把帝位让给了鳖灵,自己住到西山去修身养性。

哪知鳖灵得到蜀国后,不好好执政,把国家搞得乱七八糟,民不聊生,还霸占了杜宇的妻子和女儿。

杜宇听闻后,心急如焚地赶回都城,哪知鳖灵把城门紧锁,不让他进城。

杜宇苦苦哀求也没用,只好郁郁寡欢的回到西山。

因为思念妻女,惦记百姓,却又无能无力,他日夜掩面痛哭,最终因悲伤过度而亡。

死后,杜宇的魂魄化成一只杜鹃鸟,天天望着都城的方向哀鸣不已,以致于鲜血都从嘴角流出来。

诗人在这里用”平仲“”子规“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哀思之情。

同时这一联也点明此时是春季,万物勃发,农民布谷耕种之时,自己却要远走千里之外,不知何时是归途,这样的对比,更凸显诗人内心的惆怅和悲哀。

尾联”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写出作者因”独游“而思绪万千,听着静谧的山林里杜鹃鸟的啼叫声,一夜未眠。

到了拂晓时分,隐隐听到远处褒城里公鸡打鸣的声音,又意识到该上路了。

这种对故土不胜依恋却又不得不渐行渐远的悲凉感觉,让人读起来心有戚戚焉。

整首诗对仗工整,音律和谐,彰显了沈佺期的文采。

在驩州被流放了5年后,沈佺期终于等到了平反诏书,于711年回到长安重新做官,715年左右去世。

与他齐名的宋之问,几经辗转,最终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沈宋“二人,年龄相仿,同是上元进士,同样在朝廷做官,后也都因相同的罪名被流放,最后下场却各有不同。

或许,拯救沈佺期的,还是因为他骨子里的那份读书人的”清高自傲“。

夜宿七盘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宿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