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三个字题字者,外交部这几个字谁写的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1-17 10:58:03

外交部三个字题字者,外交部这几个字谁写的(1)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中国历史开启新的篇章。那么,您知道新中国第一份对外公告是什么吗?它们都发到哪里呢?

在今年9月开馆的香山革命纪念馆里,可以找到答案:这个公告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去处就是各国驻北平、南京、上海的原官方代表或机构,通过他们派致各国政府。而这个《公告》正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读的。

开国大典前夜都在细致布置

香山革命纪念馆里有一份珍贵的文物,是时任政务院总理*以所兼任的外交部部长名义、就那份《公告》专致各国政府的照会。这份公函还是一个草案,上有修改痕迹。文字竖排,文末折行显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后面,有空白之处,显然是留给*签字的。

那么,这份公函的定稿文字是什么?*是什么时候签署的?《公告》和《公函》由谁送出的、送到哪里?日前,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了外交家、原中国驻纽约大使衔总领事张宏喜撰写的《*:新中国外交创始人、奠基者》的书,书中详细记述了这些过程。书中说——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闭幕,决定次日举行开国大典。晚上在怀仁堂举行了庆祝第一届政协会议闭幕的盛大宴会。宴会结束后,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召开最后一次筹委会会议,一一检查筹备情况。最后*讲话,在谈到外交工作时,他说:“从现在起,中央外事组的工作任务完成了。从此,我们的外交部就正式开始工作了。”

记者查询史料看到,中共中央外事组是1947年5月在山西省临县三交镇召开的一次小型会议上,由*宣布成立的。组长是叶剑英,副组长是王炳南,成员有柯柏年、董越千、章文晋、张香山、凌青、韩叙、曹桂生等20多人,设有研究、翻译、新闻三个处。此前两个月,国民党军队准备进攻延安,共产党大队人马撤出延安,其中包括从南京、上海等地到延安的外事组和在北平军调处执行部工作过的外事干部。*担心这些好不容易聚拢起来的外事人才被打散,将来不好找,决定成立中央外事组,把人才留下来,以满足胜利后开展外交工作的需要。后来,这些人中,多数成为外交部的领导或外交部重要岗位的负责人。

1949年1月31日,解放军入城接管防务,北平和平解放。王炳南和中共中央外事组随大军进城,部分人员包括王炳南就在北平市军管会办公大院里办公,当时的地址叫“御河桥2号”,后来,这里成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王炳南是中央外事组负责人之一,后来是外交部办公厅主任,由于副部长们还没来得及上任,那段时间,他全面负责中央外事组和外交部的日常工作。

9月30日那晚,*特别吩咐在场的王炳南:散会后,赶紧把《公告》文稿拿去,把《公函》文本最后敲定,做好准备。《公告》和《公函》要在开国大典前印好,

王炳南清楚,这将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对外文件,意义十分重大。回到御河桥2号后,他按照*的要求,立即召集人员开会,布置了印制和送达《公告》和《公函》的任务。经上级批准,决定派韩叙在北平送,派曹桂生专程去南京和上海送。

大典后*连夜签署公函

1949年10月1日2时,*主席在中南海勤政殿主持召开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在国歌声中升起国旗,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54个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斗了28年。接着,*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

开国大典上,人们特别高兴,群众游行队伍行进到天安门城楼前时,抬头向着*主席和其他中央*喊啊、蹦啊、跳啊,久久不愿意离开,所以游行队伍走得特别慢。当外交部同志游行完毕回到办公地时,天已大黑了。

开国大典结束后,夜以继日工作的*马上赶到御河桥2号找王炳南,走进办公室后发现只有王炳南等三人,冷冷清清。“人都到哪里去了?”他问。

“到天安门开会还没有回来。”

*说:“《公告》和《公函》还没有送吧?是开会重要还是办外交重要?”

王炳南见总理有些不高兴,连忙解释说:“没有想到这么晚大家还没有回来。不过文件印好了,笔墨都准备好了,请总理马上签署吧。我这就把送文件的同志马上找来。”

*说“不等了”,他要王炳南带着这些要签署的公函,跟他到了为筹备开国大典而设在北京饭店的临时办公室。一进门,*就坐到办公桌前说:“赶快拿来。”

王炳南连忙把一叠文件放到办公桌上。《公函》的定稿文字,在上等的洁白红格宣纸上呈现出来:迳启者,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已在本日发表了公告。我现在将这个公告随函送达阁下,希为转交贵国政府。我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世界各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是需要的。此致 某某某先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部长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于北京

*边看边说:“文件印得不错,纸张很好,格式很好,字体也还可以,很难搞得比这更好了。现在的条件还不行,时间又这么急,难为你们了。”接着他问:“印了多少份?”

“共60份,外国原驻华外交机构在北京的有8家,南京的11家,上海的31家,多印10份备用。”王炳南回答。

“好!”*拿起毛笔,蘸了蘸墨,在外交部部长后面签上*三个字。第一份签好后,他看了看,摇摇头,似乎不满意,放到一旁。他又拿起第二份《公函》,挺了挺胸,静静地呼吸了几次,蘸上墨,挥笔写就,苍劲有力的“*”三字跃然纸上。他细细观看一阵,认为可以,接着签了下去。

签署完毕,*看上去已非常疲劳。王炳南赶紧收拾好文件,想马上离开,但被*叫住了,让他谈谈怎么尽快把《公告》《公函》顺利送达。王炳南做了简要回答。

*提醒说,在北京的好办,需要到南京和上海送的,你们要考虑到交通的问题,现在火车很不正常,你们必须考虑几种方案,你要给去南京、上海的同志搞几份具有介绍信功能的公文带在身上,随时请沿途交通部门、部队、军管会协助。直到把最细的细节都搞清了,*才放心地把王炳南放走。

送达50个驻华外交机构和使团

王炳南小心翼翼紧紧地抱着*签好的文件,匆忙回到御河桥2号办公地。在他的过目下,由工作人员刘文仲把收文者的姓名一一填在文件和信封上,把《公告》和《公函》两份文件装进信封,由田健核实无误,一一封好。然后喊来曹桂生和韩叙。

此前,中央已决定派韩叙负责发送至在北平的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多米尼加等8国外交机构;派曹桂生专程去南京,将上述两个重要文件送达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亚、埃及、缅甸、泰国、奥地利、葡萄牙、阿富汗、波兰等国驻南京的外交机构,并转送至在上海的30个外交使团。王炳南也在9月30日深夜向韩叙和曹桂生特别交代:送《公告》和《公函》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包括务必保证信封上的名字与里面文件上的名字符合一致,不能把文件送错人;送交后一定要对方打收条,并口头交代请他们尽快转交派遣他们的国家政府,如对方拒绝接受则力争索取拒绝接受的书面回文;开国大典一结束就开始行动,以最快的速度和效率完成任务。

这次,王炳南指着封好的信封和桌上摆放的《公告》《公函》样本,对曹桂生和韩叙说:“说起来不过是送一封信,请你们两位同志送走就行了,似乎平平常常。但这不是一封平常人家的个人书信,也不是一个团体的一般公文,而是*主席向全国、全世界宣布的公告,是*部长签署的外交公函,我们要办的是政府的事、国家的事,是外交部一成立就要做的第一件对外事情,意义非同寻常。”

“保证完成任务,请组织放心!”经历过战争和军旅生活的曹桂生、韩叙神色严肃,立正站立,挺起胸膛,异口同声地回答。

外交工作,国之大事。从新中国第一份对外《公告》《公函》的准备和送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新中国外交的气度、姿态和责任、效率。

栏目主编: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