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阿西莫夫
在英文中,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它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创新作为一种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熊彼特教授在1912年第一次引入经济领域。
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它的表现形式是发明和发现,是人类创造性的外化。创新能力包含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人格。
(1)创新意识是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产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
(2)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我们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3)创新技能是指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确定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理解事物的相互关联性以及权衡不同方案优劣和内在风险,具有分析、判断、抽象和找出关键影响因素的能力。它包括:①学习能力,即获取与掌握知识、方法和经验的能力,包括阅读、写作、理解、表达、记忆、搜集资料、使用工具、对话和讨论等能力。②分析能力,即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
(4)创新人格是指有利于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个性品质,它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是一个人的品质与德行问题。个人的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具有优势的竞争能力上,而竞争能力是由资源的整合能力、新知的学习能力、技术的革新能力、人际的协调能力、环境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体现,而这些能力正是创新人格的外化。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新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作为社会向前发展的动力,必须与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相适应,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
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来看,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迫在眉睫,这是时代提出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创业教育”是由英语中“enterprise education”翻译而来的,创业教育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教育,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是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
创业能力是指在各种创新活动中,凭借个性品质的支持,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新颖、独特地解决问题,产生有价值的新设想、新方法、新方案和新成果的本领。创业素质的人才应具有的能力包括:创造力和创造精神、学习能力、技术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问题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敏锐的洞察力、研究和完成项目的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献身精神等。
创业能力需要一步一步来提升,大学生要给自己确定一个明确的定位,一步步地提高自己的创业能力。创业者素质的培养是有一定规律的,其成长也是有过程的。而从实践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是创业者成长的捷径。
本篇内容体系包括:第一章,高校创新创业流程及认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既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众创时代下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加强高校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第二章,创意和技术构建创新未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异常迅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重大创新不断涌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