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对压力进行了解释。压力一词在英文中被称为Stress,在心理学专业文献中又常被译为应激,它指的是由紧张性刺激或事件引起的身心反应。压力反应通常包括身心两部分的紧张性刺激或事件,如强噪声、震动、强烈的内心冲突、升学、考试、离婚、亲友死亡、意外事故等。
当人处于压力状态时,下丘脑会兴奋,体内的肾上腺会分泌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以升高血压,加快心率并从肝脏中释放出大量的糖原进入血液,从而增加通向脑、心脏、骨骼肌等的血流量,使机体变得更加强壮有力、更加警觉。这一过程也会产生紧张、焦虑、烦躁、恐惧、好激动、发脾气等强烈的情绪体验。
压力一词最初由生理学家汉斯·塞里提出,他认为压力是机体对伤害性刺激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是机体对各种内、外界刺激因素作出的适应性反应过程。当人受到压力作用时,就会产生一种相应的反应,并在新的情况下逐渐适应。如果人不能适应这种刺激,就可能在生理上或心理上产生异常,甚至可能发生疾病。
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家的压力观不够全面和完整,它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压力不仅是心理、情绪状态,而且会在生理、病理现象的出现上起重要作用。
压力并非仅仅具有消极、破坏性作用,适当强度的压力反应能调动体内的能量,对生命活动有积极意义,会使人精神振奋,并全力以赴投入到工作与学习中。
压力反应可提高机体的准备状态,有利于机体的战斗或逃避,有利于在变动的环境中维持机体的自稳态,增强适应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压力可提高人的警觉性,增强身体的适应能力,增进工作和学习效率,并将其提高到远远超乎平常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