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何为于此句式,何至于此句式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2-21 01:10:42

孔子带领弟子游历诸国,游历到陈国、蔡国之间的时候,正好碰上打仗,然后陈国和蔡国就派兵把孔子一行人围在了野外,不让他们进出。

很快,他们的粮食就消耗光了,然后有人都饿的站不起来了,这个时候,哪怕是孔子的弟子都有怨言了。

孔子自然也察觉了弟子中间的情绪变化,然后就把他的弟子分别叫来,问了一个问题:

诗云: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翻译过来就是:

“读那么多的书,懂得那么多的道理,有什么用,能让我现在吃饱饭么?!”

兕(sì)是指野牛,“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这句话来自《诗经》中《小雅》的最后一篇《何草不黄》,是被征发劳役的人对自己所遭受事情的抱怨与抗议。“我又不是野牛不是老虎,为什么会在这野外不停的奔走”。

吾何为于此句式,何至于此句式(1)

孔子在问题上半段引用这句话,很直观的表明了此时的状态,也像那些征夫一样,被困在野外,遭受饥饿。然而,与征夫们不一样的是,征夫们是被迫的,而他们却是主动选择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孔子在问题的下半段,做了解释和询问——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

孔子也在问“是我坚持的主张不对么,为什么会沦落到这种地步。”

如果孔子放弃他的那一套主张和学说,不管是在哪个诸侯国都会吃好、喝好、过的很好,但是他就是要坚持那一套,然后被人围在了野外,面临被饿死的局面。

他难道是不懂的那些道理么?为什么道理没让他吃好喝好,反而是受这样的罪。

孔子用这个问题问他的弟子。


子路这样回答:那是因为别人不相信我们有仁德、不认为我们有智谋,所以才会碰到这样的局面。(意者吾未仁耶!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耶! 人之不我行也

吾何为于此句式,何至于此句式(2)

现实中,我们确实是碰到很多困境是因为这样造成的。

别人不相信你有这样的能力,也不相信你有这样的水平。所以好多人悲叹自己“怀才不遇”,把自己的才能展示不出来。

然后不少人就给出对应的解决办法,什么通过不同的途径把自己的才能表现出来,什么你不是没有能力,只是不懂展示,然后开始教你怎么进行展示能力,用什么方法进行展示。

通过某种方法让人确实相信你有这样的才能,然后生活就变好了。

有不少人信这套,也有不少人忽悠别人也信这套,然后通过传授怎么展示自己的方法来赚钱。

你用我这个方法就能变得更好看,你用我这个方法就能掌握某种技能,然后就能更赚钱,你用这样的方式,生活就能更美好。

子由想表达的意思是,让别人相信你有仁德、有智谋之后,就能脱离困境。

吾何为于此句式,何至于此句式(3)

然后孔子用了两个例子来反驳:伯夷、叔齐大家都知道很有仁德,但是最后却被饿死在首阳山,比干也被大家知道很有智谋,却最后被剖心。

有这样的例子在前面,你怎么就知道你的仁德、智谋才能被人所知之后,就不会遭遇困境?

放到这个问题上,孔子的两个例子就是绝*,你变得更好看,掌握了某种技能,甚至更赚钱了,生活就会变得更美好么?

就是你又有仁德、又有智谋,然后还被人所知,比肩伯夷叔齐,比有七窍玲珑之心的比干更加聪明,你怎么就能确定你能过好自己的一生?


然后,孔子用同样的问题,问子贡。

子贡是这么说的:你的主张和道理确实是很好,并且也是属于极为理想的状态(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是这天下不行容纳不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的困境,只要老师你改一改你的主张,让你的主张变小一点,适合这现实,那就不会出现这种困境了。

这种说法在现实生活中也不少见,“你要现实一点,学会适应社会,这样就能过的好”,“要有灵活的思维,随机应变的能力”,“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得消减理想让他适应现实。”

本质上就是让自身去适应社会,只有适应了社会,然后就不会有这样的困境了。

适应了社会,生活就会变得更好么?

吾何为于此句式,何至于此句式(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