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概念,脑血管病最新一级预防指南

首页 > 上门服务 > 作者:YD1662023-12-21 19:07:18

脑血管的二级预防是针对发生过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通过寻找脑卒中时间发生的原因,对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进行治疗,从而达到降低脑卒中的复发危险性的目的。

控制危险因素:

1.控制高血压:一般患者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同时应根据患者年龄、基础血压、平时用药及可耐受性进行个体化调整。

2.治疗血脂异常:应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药物是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应使用他汀药物将血清低密度脂蛋白降至1.8mmol/L以下。

3.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可增加卒中再发的风险。对于合并糖尿病的卒中或TIA患者,空腹血糖应空控制在7.0 mmol/L以下,餐后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7%以下,并注意低血糖的发生。同时糖尿病患者应合理饮食、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应用药物治疗。

4.治疗心脏病:对于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或TIA患者,除了积极治疗心脏原发疾病以外,应根据应用抗凝药物以及预防卒中再发。

心房颤动:在心源性脑栓塞中,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一种原因,对于不明原因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行长程的心电监测以提高对潜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检出率;对于伴有心房颤动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应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卒中再发;常用的口服抗凝药物为华法林,对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也可选用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

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心脏射血分数减退及室壁运动异常可导致心室附壁血栓形成。因此急性心肌梗死伴左室附壁血栓的患者,如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建议应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3个月,即使无附壁血栓,也可考虑给予华法林抗凝治疗3个月。

瓣膜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病引起栓塞的风险与瓣膜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关,对栓塞风险高的患者可考虑抗凝治疗,其他患者可考虑给予抗血小板药物。

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和限制性心肌病患者卒中的风险均增高,与心腔内附壁血栓形成有关。对于扩张性心肌病或限制性心肌病患者,如发生缺血性卒中或TIA,且有左心房或左心室附壁血栓的证据,可给予华法林进行治疗3个月以上。

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未闭可导致静脉系统的栓子经卵圆孔进入左心,进而导致脑栓塞。对合并卵圆孔未闭的缺血性卒中或TIA患者,可选择抗血小板治疗。

5.控制体重、戒烟、限酒。

6.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通过补充叶酸、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2的方法可安全的降低约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但对预防卒中再发的效果不确切。

7.治疗高凝状态:与遗传有关的高凝状态包括蛋白C,蛋白S,及抗凝血酶III缺乏,第V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凝血酶原基因G20210A突变等。在非遗传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抗磷脂抗体阳性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相对比较密切。对于抗磷脂抗体阳性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如未达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标准,可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如达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标准,可根据情况给予抗凝治疗或抗血小板治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