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批量生产的纸张,坚韧且质轻,易于书写和搬运,对文明的记载和大范围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作为现在依然在广泛应用的书写载体,纸张是革了谁的命而走上历史舞台的呢。
如同语言文字的多样化一样,世界各个文明古国对自己书写载体的选择也同样不同。古埃及用纸莎草;古巴比伦用泥版;古印度人用贝树叶;古希腊人用羊皮纸;而中国人选择了竹子。
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盛产纸莎草,它的纤维可以造一种书写纸。从公元前500年上溯到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一直用纸草和象形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文化和文明。由于地中海文明的繁荣,纸草造纸的出口量异常巨大,最终用光了原料。尼罗河生态因此而恶化、干涸,再也供养不起一个造纸产业了。
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写在黄泥版上,成本低,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泥版又笨又重大,一本书要占半间房子,翻书也不易。更困难的是搬运,弄不好把珍贵的文献就砸坏了。
印度人的贝叶承然轻巧灵活,但无法长期保存,贝叶经问必须小心翻动,弄不好珍贵文献就因破碎而失传了。
希腊罗马的羊皮纸当然是好东西,今天西方有些书还用羊皮纸做封面。但羊皮纸过于昂贵,一本《圣经》要三百只羊的皮。要想普及文化非有无数的羊群作为代价。普通人根本买不起。因而只有修道院中的教士才能存书、念书、研究文化。
中国的竹林把中国文化记录下来。在汉朝纸发明,唐朝纸推广,宋朝纸普及之前,竹简上的记忆成就了中国所有典籍文章的创作、保存和流传。学富五车、汗牛充栋等无不是对那段记忆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