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8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在陕西榆林开幕,文化部原部长、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当代著名作家王蒙先生的发言速记节选:
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年会现场
王蒙:
一、非遗的传统
我把它作为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分享,文化传统的载体分为三方面:
一、文物古籍、长城、运河、兵马俑、金缕玉羽衣、马王堆文物、七星堆,各种各样的青铜器、瓷器,都是物质性的。按原文的意思,它一开始强调的和说法又不一样,它是可接触的,是真正物质性的,还有我们个人的所谓文物收集的,或者国家文储的文物。
二、包括语言典籍,包括语言和符号所组成的文献、图表等等。中国到现在仍然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周易》、《六经》、孔孟老庄、朱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宋明礼学、四大奇书、红楼、水浒、三国、西游,然后按照*的说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研究,都要注意。
三、更多的是民间的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后者包括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家庭生活、休闲生活、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撒睡各个方面,这些都各有它自己的一些传统,一些工具,一些方式,这些都是我们的,同样也是传统的载体。
对文化的解释,全世界有200多种,但是我最简单的一个解释,文化就是人化,就是除了原来的大自然的一切所具有的东西以外,人在自己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各方面的活动中所创造、积累的一些,都是文化。所以我们文化的载体,我要提出我的一个心得,我们的文化载体就是我们的人民,人民心目中所想的、所习惯的、所喜爱的都是选育出来我们的文化传统。
第三方面,长城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们的意义非常重大,对非遗的重视和研究,提醒我们的身份认知。因为现代化的潮流,它紧扣着全球化的表现,这对于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发展中国家来说,有很多的挑战,它会使有些发展中的国家、不发达的国家产生一种身份认同的危机。这种危机就是不知道自己的文化是什么了,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么来的了。可是恰恰是对非遗的保护、重视、理解、热爱,使我们认识自己的身份。
文化来自人民,文化来自生活,它能够改善生活、指引丰富和提升生活,所以文化不仅仅是在演进和伟大的文物当中,而且在每一个老百姓的生活当中。
文化遗产不仅在古建筑、古器皿、古寺庙、古墓葬各种文物与书籍文献当中,更在人们的记忆、习惯、集体无意识、三观特色、生活方式、谚语、成俗、俗语、熟语到身体语言表情当中。例如微笑,中国的笑容和其他的并不一样,我不仔细说了。
王蒙先生演讲现场
二、非遗的价值
非遗有重要的价值,首先非物质的文化遗产,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精神,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价值珍惜,我们的文化标志,这些有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而且在具有某种规范性与有效性,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例如婚丧嫁娶的理解,例如生活应有的节制,它抑制贪婪、抑制奢侈浪费,中国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重农,爱惜粮食。另外还提倡生活的规律性等等。
非遗的价值还在于它能够长期发挥作用,有所传承,并有发展创新的空间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它的传承性、时代性与本土教化,与时俱进。
它的价值还在于对于社会族群家族的凝聚力和推动力,有利于国家民族的凝聚、团结、文化自信,成为国家民族的文化标识,如不同的服装、衣帽、发式、日用品的选择,特有的体育游戏、中国功夫,外国也有这种特殊的东西。这些东西都使我们的爱国主义成为一种天生的本能。
非遗和软实力的关系,应该说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非遗是软实力一个重要的源泉。一开头,英语说的是非物质就是非遗,但是现在联合国用的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意思是有一点发展,是无形的和难以描述的一种文化。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我们的软实力。
我们可以想一想,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作为一个有特殊的语言和文字,因为我们是汉藏语系,首先就有我们自己文字的特点,又有很多特色文化的积淀,这样也有利于他人对你的文化传统的好感度,对内对外都产生一种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