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政府政策支持社会资本提供养老服务的力度不断加强,强调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提高老龄服务的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
但是从笔者实地调研来看,当前我国社会资本在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时仍面临着因自身原因所导致的运营障碍和由外界环境影响所带来的外部束缚等现实困境。
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6种困境:
1.人员素质:急需提高养老服务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不少难题。按照国际惯例,养老护理员与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比例应为1∶3,笔者调查发现,K市社会资本介入的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与老年人比例明显失调,一般是1∶5,更有个别为1∶7;且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严重不足,养老护理员大都学历低,超过85%是初中及以下文凭,拥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专业护理员更是寥寥无几。
按照《全国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计划在2020年要培养600万的专业护理人员。据统计,我国大约有3700万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口,若按照1∶3的国际标准计算,大约需要1200万养老护理员,但目前国内护理人员总人数才不到100万,人员缺口十分严重。
从K市的调研来看,因老年人护理岗位的特殊性,养老护理员工资低、工作难度大、工作时间长、社会地位低、生活方式单调、人文关怀匮乏等原因导致招聘护理员困难重重,养老机构服务人员缺口极大,专业人才更是严重紧缺。
此外,由于养老护理员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其自我维权意识淡漠,笔者发现,很多民办养老机构不依照劳动法用人,如未给工作多年的护理员缴纳社会保险、实行24小时工作制等,这使本身“千金难求”的养老机构招聘更是雪上加霜。
同时也给管理队伍建设带来了困难,K市某养老机构的院长说,对养老护理员不敢轻易指教,一说便不干,因此机构的管理规制常常被搁置一旁,养老机构人才队伍建设面临困境。
在一个良性运行的养老服务机构中,面对老人的一线养老护理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状态很差的护理员的工作质量相应不会高,但当下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对养老护理员的处境关注较少。
2.服务质量:令人堪忧2017年12月29日相关部门颁布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基本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可见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问题已经到了“伤筋动骨非治不可”的程度,社会资本参与的养老服务业更是如此。
按照《规范》,“老年人均居室内床位平均可使用面积不应低于6㎡,单人居室使用面积不低于10㎡”,笔者调查发现,能保证6㎡居住面积的民办养老机构微乎其微,普遍是房屋内部设施简陋,其他辅助设备几乎没有。
“民以食为天”,尽管规范对养老机构的膳食服务作了明确的规定,但是规范的标准往往被束之高阁,如K市S民营机构虽有厨师配置的“每周食谱”周五送至办公室,采购却由机构经营者W全权负责,W经常为了降低成本而擅自更换菜品,所以“每周食谱”仅仅是贴在墙上掩人耳目的“装饰品”,不但降低了老年人的伙食质量,而且给办公室的管理带来了不便。
美国现行的第三版MDS质量评价体系将情绪、精神等指标作为服务质量评估的重要指标,但S民营养老机构给晚上吵闹情绪不稳定的老人长期服用一些精神类药品(与家属沟通好的情况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老年人的健康,笔者在S养老机构实习不到三个月,平均每周都会有老人离世,院长也表示很无奈,“若不用药物,老人往往很亢奋,晚上乱跑,不但影响其他人休息,也容易发生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