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与弗龙斯基在意大利短暂的美好
所以,这首圆舞曲听上去很美,却实在让人难以翩翩起舞。
初听这首圆舞曲,想象一个凄清的夜晚,形单影只,聆听远处传来渺茫的舞曲声,欢乐是他们的,我却什么也没有。于作曲家而言,仿佛置身于豪华的沙龙舞会之外,冷冷地看着……果然,圆舞曲行进至中段,流露出了哀怨的*,弦乐与木管乐沉缓了下来,下行的音调似凝重的叹息,零乱了他人的舞步,似乎所有的人都在张望着孤独的大师。
柴可夫斯基在最早构思《悲怆交响曲》时,标明“第二乐章,爱情”。爱情是他的信仰,他曾写道:“对于我,她(梅克夫人)就是上帝的化身。”可是当他创作这首交响曲时,他已结束了和梅克夫人的柏拉图式的爱恋,幻梦破灭了。
影片中配上这一首圆舞曲也是恰到好处,在那华美的音乐中,在那零落的舞步中,正让人感觉到那个爱情的幻梦——弗龙斯基与安娜的意大利之旅只是一个短暂的幻梦,或者说是一次逃避,他们迟早要回到冷酷的现实中。就是在旅途中,两人的心也处于一种矛盾和纠结中。看看原著中的叙述:
迟早要回到残酷的现实中
一个是在懊悔之中享受着一种不可饶恕的幸福,一个是在苦闷中享受着一种并不长久的自由。那两颗纠结的心,在电影唯美的镜头中你感受不到,只有细听老柴的这首并不和谐的圆舞曲,方可品出安娜和弗龙斯基浮世欢会中的滋味——那娇媚的舞曲掩饰着心灵的孤寂,却免不了灯火阑珊,乐声零落,久久地萦绕在耳畔,那是内心底排遣不了的不安和忧伤,温柔而又芜杂地生长着……
凄凉谢幕
死亡总是萦绕在弗龙斯基和安娜·卡列尼娜的生活中,与欢乐和幸福相随,影子一般时隐时现。展现死亡意志的音乐则是柴可夫斯基《第六(悲怆)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电影中先后两次出现。
这段音乐第一次出现是在影片60分36秒—61分10秒处,弗龙斯基受辱后举枪自*,运用的是第四乐章开头颤栗人心的“悲惨动机”,那是由如泣如诉的弦乐奏出悲痛哀伤的主部主题,二度下行的叹息音调,不协和的和声以及缓慢的速度,体现了深刻的悲剧性和紧张的戏剧性。电影中是弗龙斯基和安娜的丈夫阿列克谢·亚历山德罗维奇交谈后倍感耻辱地走出了门。
一次未遂的自*,让弗龙斯基变得勇敢起来,随后就是他兀自走进卡列宁的家,抱走了病中的安娜,但他们真正找到了爱情的归宿、找到了永远的幸福吗?其实他们的爱情逃不脱凄凉谢幕,社会不容忍他们,即使是所谓的亲人,何况两人的爱情中还掺杂着吝啬和自私。甚至安娜最终的死也是为了惩罚一下她所爱的弗龙斯基。
当然,之前的安娜已经暴躁了起来,导火索是去不了歌剧院。
弗龙斯基的理由是:“没什么理由可言,你明知自己不能去歌剧院。”或许,他是怕安娜受到别人的嘲讽,也不希望事情恶化。
安娜却说:“我对做过的事情并不感到羞耻。”
而当弗龙斯基去了歌剧院之后,独自在家的安娜辗转反侧,喝吗啡镇静,精神几乎崩溃。这一段情节引用的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中塔姬娅娜咏叹调(影片78分05秒—80分50秒处)。塔姬娅娜致信奥涅金一场,是整部歌剧中最长的一段独唱,也是一幕令人兴奋的解放之歌。
安娜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打击,靠吗啡镇静
天真幼稚的塔姬娅娜在信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为了情人,她愿意不顾一切。可是,最终奥涅金拒绝了塔姬娅娜,让她痛苦不已,日益憔悴。电影中选用这一咏叹调也是有所寓意的,是不是暗示着弗龙斯基最终抛弃了安娜?至少安娜的内心是这样深深地担忧着。
渐渐地,他们的争吵越来越多,分歧越来越深,死亡似乎是唯一的结局。最终,安娜神情恍惚地走出了家门,无神地望着街上的一切,仿佛这是一个和自己毫无瓜葛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