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注:1920年代RCA电子管收音机落地式,戴辉摄
1920年11月2日由美国匹兹堡西屋电气公司开办的KDKA广播电台,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每天播出的广播电台。
1920年,上海《东方杂志》刊文介绍了当时问世不久的真空管(即电子管)收音机:“最近美国Bureau of Standard发明一种特别收音器,名曰其外表与蓄音器相似。装有一匣,极便携带。无论何地,均可放置。此器能接受中央无线电发音机所发之声浪而扩大之,使其声自喇叭中传出,以布于全室。因有此种发明,故将来可有许多之新用途。”《申报》也对无线电广播常识进行了宣传。
1922年,美国人奥斯邦把一套无线电广播发送设备由美国运抵上海,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与英文报《大陆报》(The China Press)合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史称“奥斯邦电台”。投资方是一位曾姓的旅日华侨,当时设想的商业模式是靠卖收音机赚钱。12月19日,《大陆报》发布了头条,上海很快就要有radio了!
1923年1月23日20时,奥斯邦电台在广东路3号大来洋行顶楼正式对外播音。电台的呼号为XRO,频率1500千赫,功率50瓦。开播首日的节目包括小提琴独奏、四重唱、萨克斯独奏以及新闻简报等。之后,奥斯邦电台每天晚上播音1小时,主要节目内容包括音乐、歌唱、讲座以及由《大陆报》提供的新闻等。这距离世界第一座商业电台开播仅两年有余的时间,上海吸纳西方先进科技的速度之快,着实令人赞叹。
图注:老上海电台演播室内现场录制节目的场景,上海档案馆
一些精明的美商认识到收音机提供的娱乐和价值,看到市场机会,将关键零件(如电子管、电容、检波器等)进口到上海,小零件,如外壳和连接件则委托给上海本地作坊来制造,美商则在上海组装成成品收音机出售,有真空管收音机,也有矿石收音机。奥斯邦电台开播时,全市已经有了500多台收音机。
从此之后,电台就星火燎原了, 中国的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我老家湖南的广播电台是1934年5月开播的。
抗战期间,广播是重要的宣传武器。民国政府设立了多座大功率电台,以中央和国际二台为代表的抗日爱国宣传有着相当广泛的影响。沦陷区人民待在家里听短波广播,盼望早些天亮(意即抗战胜利)。
当时有报道写道:“在日伪统治时期,虽然对于无线广播电台的设置及播音内容等实施了严格的管制措施,但上海各类无线电台仍极为活跃,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各具背景的‘地下电台’,它们的播音令日伪头痛不已。”
电视剧《光荣与梦想》中展现了1940年开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前身)的故事,这也是能对国内和国外广播的大功率短波发射台。
1939年,*去莫斯科治疗摔伤的手臂,得到苏方援助的一部10千瓦的广播发射机,几经辗转带回延安。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王皮湾的旧窑洞里,建立起了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国家博物馆收藏了这部广播发射机。
图注: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部广播发射机, 国家博物馆藏
2019年,我曾隔着玻璃看到了加拿大最大运营商Rogers集团的音乐电台的演播室。Rogers最早起源于1925年建设的电台。这个演播室让我回忆起1990年当东大新区广播站机务的时候,过了把DJ的瘾,大放特放草蜢的《失恋阵线联盟》和罗大佑的《乡愁四韵》,以安抚同学们想家的心。
亚美代表中国本土收音机产业起步
祖籍福建的上海滩苏家实在是非同凡响、“富延三代”。
第一代苏升是上海商界领袖。1903年,第二代的苏本炎和几个兄弟在上海创立了民立中学,1905年再创立民立幼童学校。尽管苏本炎英年去世后家道中落,第三代的子女依然非常优秀,长女苏祖斐在1937年创办了难民儿童医院,后又改组成立我国第一家儿童医院。
排行第四的苏祖国1922年高中毕业后工作,业余在美国万国函授学校学习无线电专科,他与二哥苏祖圭(同济大学机械系)、三哥苏祖修、六弟苏祖尧都对无线电技术有着强烈的爱好。他们在家中设立实验室,旋即装成一架矿石机,第一次听到法国驻军电台的电报讯号,全家人兴奋无比,接着就从一管机开始向多管机发展。兄弟们组装无线电接收器(即收音机)委托电器行销售。 当时广播刚刚在上海流行,苏氏兄弟自己组装的收音机比国外产品便宜很多,甚至供不应求。在装置收音机时,发现从国外购买的很多无线电零配件,制作起来并不困难,价钱却很贵。如一只矿石架卖一元(银元)多,刻度盘每只4元,纸质电容器1元,而一台矿石机在市场上要卖七十多元(银元),获利极高。于是,他们的实验室很快发展成为无线电厂。
1924年3月(一说10月),苏家姐弟共同入股组建成立了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苏祖圭任总经理,苏祖国任副经理兼工程师。“亚美”英译文字“AMATEURS HOME”,即中文“无线电业余之家”。最初设于上海江西路(今江西中路)323号,一楼是门市部,二楼为无线电元件生产工场间。国内的第一批电阻、电容、电感等元件就是亚美生产,由于自产器材价格比进口货低廉,招徕众多无线电爱好者争相购买,生意兴隆。这剧情很熟悉,亚美是在服务众多老百姓“攒机”的过程之中成长起来的,这和上世纪90年代电脑“攒机”类似。
公司成立后不久即设计制造出多种规格的矿石收音机和一、二灯电子管收音机。1001号矿石收音机以外形小巧美观、价格低廉、收音效果良好而广受市民欢迎。
图注:亚美1001矿石收音机(仿),戴辉摄
1929年,亚美独家编辑发行《无线电问答汇刊》半月刊(后改名《中国无线电》),还出版了《业余无线电精华》《实用无线电修理要诀》《无线电初学阶段》等书籍。这让人想起了八九十年代计算机编程启蒙时代的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