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清为天重浊为地的翻译,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翻译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3-06-27 21:07:21

《道德经》第42章 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经文】道生(xìng)一,一生(xìng)二①,二生(shēng)三,三生(shēng)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②,冲气以为和③。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④之。强梁⑤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⑥。

【考注】①道生(xìng)一,一生(xìng)二:生通性,即道性一,一性二,道性为一,一又包含阴阳二性。(至此可以知道为什么第10、22、39章把“道”叫做“一”了。)②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③冲气以为和:阴阳二气相互激荡达到和谐平衡,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冲,冲激、斗争。和,交融、融合。④教:效法。《说文》:“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即“教”就是上面做示范,下面来模仿。东汉刘熙《释名》:“敎,效也,下所法效也。”⑤强梁:强横凶暴、狂妄至极。⑥教父:做示范的根本遵循。教,以身示范。如《荀子•修身篇》:“以善先人谓之敎。”父,宗始,根本。

【考译】道是一,道本身又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而形成一种适匀的状态,天下万物都是在这种状态中产生的。万物都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中生成新的和谐体,即阴阳永远是趋向平衡的。

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毂”,但是王公却用来称呼自己,(以赢得民心,维护统治)。这就叫减之反增,增之反减。

体道者(如王公们)做出表率,我也要效法。违背它而自逞强暴将不得善终。我将把它奉为根本行为准则。

【导读】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阐述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即“道”是世界的本原、本质,这是老子的世界观、宇宙观。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讲万物都是对立统一体,阴阳平衡作为一种趋势和规律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讲体道者尊重和运用自然平衡规律,用弱而受益(弱者道之用),即“损之而益”。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进一步启发统治者尊重和效法自然法则,行“无为”之政。

“强梁者不得其死”是说违背自然法则“强为”“妄为”的后果便是“益之而损”,警示统治者行“无为”之政。

全章小结:“吾将以为教父”,“无为”是施政的根本法则。

【辨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40章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里老子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两句共同构成了老子的宇宙生成论。对此最早进行哲学解释的是《淮南子•天文训》:“道(曰规)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合和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照《淮南子》的解释,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清的上浮为天,重浊的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清的气就是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二”是“阴阳”,三是“阴阳合和”。《淮南子》认为“道”四步生万物。

通过阅读大量解老文章,反复思考和查阅,我对“道”生万物的过程是这样理解的:“道”就是“一”,这个“一”包含着阴阳二性,阴阳和合生物,这是三,阴阳和合的这个过程不断重复而生万物。简略说,“道”可以直接造生万物,因为一方面“道”本身就是原始的无形质,另一方面,“道”又是世界的普遍规律,它又表现为无数的具体规律,无形质在具体规律作用下就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有形物。用图表示就是:

轻清为天重浊为地的翻译,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翻译(1)

这源于我对“生”字的理解,分析如下。

“生”是个多义词,这里应该是“性”的意思。古辞书与本章有关的解释是:“生”古通“性”,意思是资质、禀赋。如《诗•大雅•绵》:“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翻译为:“虞芮和好不相争,文王德高化其性。”又如《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富国》:“人伦并处,同求而异道,同欲而异知,生也。”再如《尚书·周书•君陈》:“惟民生厚,因物有迁。”孔颖达注曰:“人自然之性敦厚,因所见所习之物有迁变之道。”

“生”不仅通“性”,而且也不只读“shēng”。如《周礼•地官•司徒》:“以土会之法,辨五土之物生。”《洪武正韵》注曰:“息正切,音性。”

以“性”代“生”,即“道性一,一性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性一”,即“道”性为一,“道”是一个整体;“一性二”,即这个“道一”包含阴阳二性;“二生三”,即阴阳和合生物;“三生万物”,即阴阳和合的过程无限重复发生,万物由此而生。老子抓关键,把这个过程总结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言之,即“阴阳合,万物生”。大道至简!

轻清为天重浊为地的翻译,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翻译(2)

老子认为万物均为阴阳合和而成,这与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元气说”是一致的,因此,老子的宇宙观是唯物主义的。阴阳概念见诸文字典籍,最早的是《周易》(《周易·繫辞上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其内容运用可上推至夏朝,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阴阳五行说”来说明世界万物的形成及其相互关系。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之分,各种生物也都有雌雄之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阴阳,对此,《红楼梦》通过第三十一回“史湘云论阴阳”一节进行了通俗透彻的解读。现代科学也不断以其新成果证明着事物是趋向稳定与平衡的方向发展的。平衡力作用下的物理平衡,分解与化合作用下的化学平衡,同化与异化作用下的生命平衡,生物圈的稳态,社会历史领域王朝的兴衰更替、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和平衡是世界的普遍规律。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这是讲王公们(体道者)对自然平衡法则的尊重和运用。平衡就是“中和”,维持“中和”,事物性质就保持稳定。王公深谙其中道理,故自称“孤、寡、不榖”,以此警示自己始终保持一种谦卑姿态,与民“和合”,以维护自己的统治,这也与第39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思想是一致的。“谦受益,满招损”,王公处卑而得民心,这就是“损之而益”,反之便是“益之而损”。老子以王公处卑而受益作比,警示统治者行“无为”之政,换一句话说,“损之而益”的实质还是“无为”。

为什么“损之而益,益之而损”?因为“反者道之动”(40章)。平衡作为一种趋势贯穿于事物运动发展过程的始终,人为的“损”“益”都可能起到相反的效果,正如一根弹簧,施加压力它就会产生弹力来修正,所以不可随意干预事物发展的进程,否则就是“揠苗助长”的妄为、强为。

轻清为天重浊为地的翻译,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的翻译(3)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王公以身示范的,我也努力效法——自逞强暴将不得善终!我将把它奉为施政的根本法则。这是对全章的总结。

自然平衡法则要求我们顺应它,行“无为”之政,王公们的处卑正体现了这一点,“我”也应当效法它。“弱者道之用”(40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0章),“强梁者”逞强妄为,这是违背“中和”之道的倒行逆施,后果极为严重——“不得其死”。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