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10月份的时候,中国深圳厂商以全球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基于Compute Stick参考设计的Win 8.1产品——APM-D01,然而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进行量产制造。
同年(2014年)12月初,日本Mouse Computer打造出了仅有U盘大小的Mini PC产品——Windows PC m-Stick MS-NH1,并且先于深圳厂商出货。因此,m-Stick MS-NH1也成为了全球首款计算棒产品。这款计算棒重量仅有44g,搭载了英特尔Atom Z3735F四核四线程处理器,默认主频1.3GHz,动态加速可达1.83GHz,同时配置2GB DDR3L内存和16GB eMMC闪存。而m-Stick的硬件规格,也成为了时下计算棒产品的标准配置。
英特尔Atom处理器以往给人的印象是性能羸弱,这主要是源于2008年前后上网本井喷期留下的后遗症。但如果亲身去体验时下的Bay Trail架构下的Atom的话,至少会改变一些过去的成见,而在不久之后,当英特尔Cherry Trail架构革新之后,相信Atom平台会有更好的表现。
就目前的计算棒产品来看,大多基于Atom Z3735F平台,普遍使用2GB内存,闪存方面主要是16GB与32GB为主。这样的硬件配置如果放在整个电脑行业来看的话,无疑是非常入门级的配置。因此,有限的硬件性能就为计算棒产品的功能圈定了范围。它既非高性能的游戏电脑,也不是高效率的办公电脑,而是作为简单计算、简单应用的载体,面向轻度电脑用户,或者是客厅娱乐用户推出的产品。
对于计算棒这样的产品而言,其优势与劣势非常鲜明。
就优势方面来看,简单、方便、不占用空间、价格便宜是其它类型产品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空间占用方面,计算棒因为仅有U盘大小,且大都直接集成了HDMI公头,所以可以直接插到显示器的HDMI母头上使用,如果再配上无线键鼠使用的话,可以使桌面变得异常干净,这是NUC类型的产品都无法直接达到的状态。
此外,计算棒的高集成度使其在维护、使用方面变得简单便捷,不需要也无法像台式机、笔记本那样经常折腾硬件,因此更适合给对电脑硬件了解不多,且没有动手兴趣的朋友使用,这也是计算棒适合中老年朋友使用的根本原因。
价格方面,目前计算棒产品大都定价在1000元左右,这个价位有竞争可能性的产品无非是平板电脑以及电视盒子类的产品。对于这两种产品来说,计算棒自身的性能、功能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
接着看劣势部分。目前计算棒的最大劣势在于性能。尤其是内存方面,2GB对于Windows 8.1系统,对于未来的Windows 10系统,对于网络流媒体应用,对于负载较重的其它应用而言还是不够用。比如笔者最近一直在使用的一款计算棒,它采用了2GB内存与32GB闪存,看网络视频大概10多分钟之后,整个系统就会非常的卡顿,这是因为缓存空间不够而造成的,因此对于时下的计算棒产品而言,如果搭载4GB内存,那么最终的使用体验会有明显改观。
另一方面的劣势就是扩展。毕竟计算棒大都只有U盘大小,只能够容纳1到2个USB口,无线键鼠接收器占一个口,剩下一个口给外置USB设备的话勉强够用,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还是需要接驳USB HUB才能满足扩展需求。
第三是用户对于计算棒还并未形成广泛的了解,不少朋友对于计算棒的定位不够清晰。毕竟这类产品出现的时间还不到一年,需要一定的时间沉淀才能让用户了解这类产品。那么对于用户而言,如果是玩游戏、做高负载工作的话,计算棒必然不适合,它现阶段的性能只能够满足有限的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