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有机书上都有,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这个效应经常和场效应相比较,但很多时候都是受两者共同作用。下面这个例子很经典,但这个例子也让一些人把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搞混了。
基团电负性没什么好说的
杂化效应
之前说的杂化指数问题就在讲s轨道电子和p轨道电子的区别,一般认为:
电负性:sp>sp²>sp³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乙炔、乙烯、乙烷氢的pKa问题,书上的例子是氟甲烷:
H-C-F 键角的减小是由于F 是最强的电负性取代基。F 倾向于与包含更多p 轨道成分的C 原子杂化轨道成键,因为从C 原子的p 轨道吸引电子比从C 原子的s 轨道吸引电子更容易。通常所说的s 轨道比p 轨道具有更好的电子穿透性,表示从s 轨道吸引电子更加困难。
1.1.9 键偶极、分子偶极和四极矩
键偶极、偶极矩的定义和单位、偶极矩的方向、偶极相反端相互吸引不详述,注意键偶极在判断分子反应机理时很重要,结合部分电荷概念可以推测反应过程。这是一个可测的概念,在溶剂化问题和分子识别问题中也有应用。
分子偶极矩
分子固有属性,可测,是键偶极的向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