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除去孙坚,还有一位猛士:曹操。
董卓迁都长安之后,同盟军雄踞关东与董卓对峙,当时兵力非常雄厚。
袁绍屯兵河内,张邈、刘岱等人驻军酸枣,袁术在南阳,孔伷守颍川,韩馥守邺城。
如果一鼓作气,大事可成。
但是,他们已经让董卓吓破了胆。
曹操的意见是:
诛*董卓,我们是正义的,顺应民心的,并且我们已经歃血立盟,怎么到了阵前,都畏缩不前,这成什么样子。
现在正是好机会,董卓焚毁洛阳,劫持天子,盗掘陵墓,残害黎民,已失了民心。
此时不出兵,如果一旦让董卓抓住时机,反败为胜,我们就更没机会了。
你们害怕,那就我来当先锋。
说实话,这个时候的曹操翅膀还没硬,还远远算不上一方诸侯,跟上边几个人还不是一个档次的,仅仅是个中层领导。
人微言轻,你说的再有道理,也没人理会你。
说多了还要遭到呵斥,“一边待着去,愿意去自己去。”
自己去就自己去。
曹操兵力不多,关键时候还是朋友多了好,好友兼同盟军张邈(曹操、袁绍、张邈铁三角的关系,后来变成铁蒺藜了)派兵协助曹操。
在进攻的路上来到了荥阳,遇上了董卓的名将徐荣,这个徐荣的战斗力不低于三国时期的吕布,大战在此展开了。
战斗打得很艰难,死伤很严重,当然这是对曹操而言的,因为徐荣胜利了。
那就直接说严重的后果吧。
大将鲍信的弟弟鲍韬被砍了脑袋,鲍信也被砍了,不过幸亏不是砍的脑袋,算是勉强跑回来了。
曹操也在跑,不过他的跑和鲍信就不一样了,人家鲍信怎么说也是骑着战马跑回来的。
你再看曹操,简直就是百米冲刺的运动员,后背上还插着弓箭。
弓是自己的,血也是自己的,只有箭是人家的。
战马早就被砍死了,再不跑人也没命了,只有这个时候,人的潜能才可以完全发挥出来。
即便是完全发挥出来也是有限的,伤员终归是跑不过追兵的战马。
关键时候还是自家兄弟,曹洪来了。
曹洪来了也没用,也挡不住这么多追兵的。
其实人家曹洪根本就没去想阻挡追兵,他用另一种方法很容易就把这个难题解决了——把自己的战马给了曹操。
这个方法想出来很简单,做出来很难。
在这么紧张的情况下,曹操还跟曹洪客气了一番:兄弟,不用管我了,你快逃命去吧。
曹洪没跟他客气,一句话直击要害:天下没了我曹洪没什么大不了的,没有你可就塌天了。
曹操在前边骑马跑,曹洪在后边撒腿跑。
很难想象曹洪竟然能跟上。
技不压身,看来还得多学点技术,关键时候能够救命。
跑到了汴水岸边,水还挺深,根本过不去,曹操可不想学习楚霸王乌江刎颈的傻事。
幸亏曹洪找到了一条小船,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尽管战败,但也显示了自己的力量,使得董卓军再不敢进攻同盟军的大本营——酸枣(河南延津)。
事后,曹操再一次力陈出兵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
这一系列的反抗,尽管没有彻底打垮董卓,但董卓也意识到了自己所面临的处境,不得不从洛阳退兵到长安。
董卓
07
“野猪”终于死了
在迁都长安的过程中,在董卓随心所欲的指令下,也有朝廷大臣站出来阻挠。
终归这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司徒杨彪(此人就是的杨修的父亲)、太尉黄琬、司空荀爽(荀彧的叔父)摆出了很多理由来阻拦迁都。
什么迁都应顺应民心了,什么长安已成废都了,什么天象不详了。
反正就表达了一个中心意思,迁都万万不行。
董卓对此反应很干脆,你们咋这么多事啊?
看把你们能的,这么着吧,都回家种地去吧,朝廷里没有你们什么事了。
全都罢官了。
三公齐上阵,不仅无功,且自身难保。
强权 无赖 流氓,董卓和在东汉横冲直撞的野猪没啥区别。
还有一个人,朱俊。
这个人估计应该是董卓看得上眼的,董卓想提拔他作为副相国,给自己当助手。
而这个朱俊倒也有几分正气:
副相国就免谈了,我干不了。
现在迁都是万万不行的,不仅使天下认为相国你败局已定,迫不得已才迁都,同时也会给关东军提供进攻的机会。
董卓也没有采纳朱俊的建议,不过也没有难为他。
其实,在迁都长安之前,不仅仅是这些语言上的劝阻 ,也想到过进行兵谏或者直接废除董卓。
当时,皇上已经迁到长安,趁着董卓还在洛阳做一些善后工作。
京兆尹盖勋就劝说左将军皇甫嵩:将军,你看看,董卓这是做的什么事儿啊,对百姓残暴无恤,对皇上,任意废立。不如现在就趁着皇上在长安,以将军为首,我们迎接至尊,向东讨伐董卓,与关东的袁绍等人东西夹攻,不愁董卓不灭。
可惜,一代名将皇甫嵩不听,不知他是忠于皇上,还是恐惧董卓。
就这样,董卓我行我素,迁都长安。
上帝说:想让你死亡,先让你疯狂。
到长安之后,董卓又给自己升格了。
(“我相,贵无上也”)
首先,给自己换了座驾——竿摩车。
什么东东?
古代跟现代一样,不同级别的人就得乘坐不同级别的车,县长不能坐市长级别的车,市长当然也不能坐省长级别的车。
竿摩车,说白了,就是皇帝的轿子,谁坐这个车谁就是皇帝的级别。
第二步,董卓想学学姜子牙,你姜子牙能作“尚父”,我董卓也能做“卓父”。
就在这个计划即将实施的时候,发生了一件自然现象:地震了,并且是京师地震了。
那个时候人们迷信,地震就说明情况有异样。
赶紧问问明白人吧。
问谁呢?
蔡邕
蔡邕。
蔡邕说了:
这是大臣逾越祖制引起的呀,现在太师你的功劳就像巍巍泰山,大家都看得到,但是,要称“卓父”,还是要打败关东联军,回归东都洛阳再说吧。
还有你那辆竿摩车,也换了吧。
对蔡邕的意见,董卓全部采纳。
既然天象有异样,那就看看如何避免灾害了。
我带头,不称“卓父”了,也不坐竿摩车了,那么大臣之中是不是也得付出点牺牲呢。
这是应该的,况且,太史(这里应该是巫师)说了,*个大臣就没事了。
上回不是免了司空刘宏以后就风调雨顺了吗。
这回该谁倒霉呢?
太尉张温。
表面上是祈求上苍降临福音,实际上就是借故泄私愤。
张温,又如何得罪董卓了呢?
说来话长,那还是在边章韩遂作乱凉州的时候,朝廷派张温为车骑将军,到凉州平乱。
董卓也受张温的调遣,但是在平乱过程中,董卓经常迟到、早退、旷工,分内工作做不完、做不好。
受到了张温的批评。
董卓心眼小,从此记恨在心。
要不说,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
当时,张温还有一名部将,就是孙坚,他列举了董卓若干罪状,最后建议,干脆*了董卓,以绝后患。
(也说不定,孙坚早已看透董卓,这也可以解释在征讨董卓的征战中,孙坚为何如此卖力。)
张温太仁慈了,放了董卓一马。
这回,董卓却没放张温一马。
张温不听孙坚之言,最终导致*身之祸。
张温死了,谁还和我董卓不睦呢?再想想。
想起来了,皇甫嵩,在镇压黄巾起义时,老是和我争功,还想霸占我的军队。
现在他的境况如何啊?看看老朋友去。
皇甫嵩见到董卓来到,慌忙跪地迎接。
此时两人之间的对话出现了两种版本。
据《山阳公载记》记载:
董卓:义真(皇甫嵩字义真)啊,现在你该佩服老夫了吧(“义真服未乎?”),你该知道老夫的能力了吧。你们这些小燕雀啊,哪儿会知道鸿鹄的志向啊。当年你们是何等的威风凛凛,今日不也是伏在老夫脚下吗。
皇甫嵩:当年真没有想到,太师会有今天的伟业。过去我们都是鸿鹄,今天太师都成凤凰了。
董卓:你如果早明白事理,今天就可以免你下跪了。
据张璠《汉纪》记载:
董卓:义真,你害怕老夫吗?(“义真怖未乎?”)
皇甫嵩:太师如果以德辅政,全国人民欢庆还来不及呢,怎么会害怕呢?如果滥施淫行,整个天下都会是一片白色恐怖,害怕的就不是我皇甫嵩一人了。(不愧是官场老油子)
董卓默许了,或许,皇甫嵩的话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地位,自己所承担的责任。
不管怎样,他放过了皇甫嵩。
私下希望《汉纪》所记载是真实的,他表现了皇甫嵩作为辅国重臣的正直面目,表现了胸中的那股傲气。
(有人说,皇甫嵩是东汉最后一员名将。)
同时,也表现了董卓还有一点人性,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本善的一面。
如果说*张温,戏皇甫嵩还有点政治斗争的意味。
但小人物也不放过,就很能说明这人小肚鸡肠,睚眦必报。
董卓手下的喽啰也狗仗人势,无恶不作,违法乱纪的事那是经常发生的,无人敢管。
偏偏就有那么一个不信邪的掌管京师的行政官员,那时叫司隶校尉,名赵谦。
把一个罪该万死的小喽啰正法了。
他以为这是秉公执法,可能自己估计董卓还会奖赏他。
还真的奖赏他了,只不过是赏了他一顿棍棒,棍棒打多了,直接打死了。
他太高估董卓了。
董卓的意思很明白:我就是养条狗,也没人敢朝着它呵斥,你胆肥啊,敢*我的人。
(“我爱狗,尚不欲令人呵之,而况人乎!”)
对待手下的官员如此,那就更不用说敌人了。
与关东联军战斗期间,对待俘虏的手段令人发指。
先找来几匹布料涂上厚厚的猪油,然后就用这匹布把俘虏缠裹起来,最后,点火烧。
烧也是有规定的,要先从脚点火,这样烧,人一时半会儿死不了,烧得时间长。
这种行刑方法,俗称“点天灯”。
还有更方便的方法,烧开一锅水,把人扔进去,完事儿。
打击政敌,虐待俘虏,残害百姓……
人们不知道今天脱了鞋,明天还能不能穿上。
天下被祸害透了,也该结束了。
当时朝廷大臣中,司徒王允、尚书仆射士孙瑞就密谋为国除害,拯救大汉王朝,计划除去董卓。
王允、士孙瑞尽管是高级官员,但是要想拿刀砍人,估计还差得远。
想成功,必须要找到同盟军,不仅必须要武艺高强,还要能得到董卓的信任,接近董卓,同时还要憎恨董卓。
巧了,就有那么一个人,谁啊?
吕布。
吕布的武艺就不必详说了,那是董卓的亲兵队长兼高级保镖。
按说保镖和雇主关系应该很融洽才对。
不过,董卓那脾气,谁都受不了,有时生了气,随手摸起东西来,连保镖都揍。
(你也不想想,保镖是干什么的?关键时候,即使他不反水,站在那儿袖手旁观就够你受的。)
还有一件事,使得吕布与董卓的关系拉远了。
刚才说了,吕布是董卓的亲兵队长,当然就整天围着董卓转了,转着转着就和董卓的一个小妾好上了,尽管董卓还不知道,但吕布是提心吊胆的,不用说,一发现就没命了。
如想保命,还是先下手为强。
王允、士孙瑞把刺*董卓的计划和吕布一商量,吕布开始时还一脸严肃:这怎么行,我怎么可以害自己的雇主?
其实,吕布真实的想法:还用商量啥呀?巴不得呢,废话少说,赶紧动手。
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等机会了。
机会来了。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四月,皇上大病初愈,为了庆祝,召集文武大臣,在未央殿搞了一个大型派对,董卓当然在邀请行列。
他兴高采烈地去了。
说来也巧,走在半路上,那马就不往前走了。
看到这种情况,董卓心里也感到奇怪,这是怎么了,要不就不去参加派对了。
吕布看到董卓犹豫不决,就加以怂恿:没关系,有我保驾,你就放心吧。
其实,吕布早已在宫门外埋伏下了刀斧手。
董卓还真来了,瞬时伏兵四起。
董卓赶紧招呼保镖吕布来救命,吕布来了,又给他补了两刀。
玩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