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假叠加五一假期,来自杭州的学生家长莫女士开始担忧。
原来,莫女士的儿子正上小学五年级,一有空闲时间,尤其是在假期,就会抱着手机或平板刷游戏视频。
早在2019年,针对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国家网信办指导组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用户每日首次启动应用时,系统将进行弹窗提示,引导家长及青少年选择“青少年模式”。
2022年5月,中央文明办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规范网络直播打赏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见》,以及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都明确要求,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推进“网络保护”落实落细。
这一“青少年模式”究竟能否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
模式设置简单
孩子能轻易破解?
打开某短视频App,选择“体验一下、设置密码、完善孩子信息、推荐内容……”一套流程下来,短视频平台的“青少年模式”设置完成。
还有部分视频平台的设置流程更加简单,只需点击“开启青少年模式”,接着同意保护规则、设置密码即可。
对家长来说,以上这些操作都不复杂。
记者尝试在微信平台开启“青少年模式”,发现相比于其他平台,微信平台多了一步,需要绑定家长的身份信息。系统提示,这是为了避免在忘记密码时方便找回。
但显然,对孩子来说也多了一个破解密码的“方法”——只要记住家长的身份证号即可。
不久前,衢州风华学校八年级班主任刘道永在班级家长群发布了关于假期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问卷调查。其中有一个问题是:“您觉得青少年模式不能帮助自己实现对孩子电子产品使用管控目标的原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