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政治治国思想的积极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使得北宋政府能够较快地铲除士族门阀地主与军阀势力的割据,消除了分裂之祸,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基本上保持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使得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轻,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科技的持续发展。宋太祖的文治思想,其基本内涵就是将科举取士与文官政治相结合,太祖确立殿试制度,培养天子门生,压抑世家大族,士大夫从此成为赵宋政治大厦之基石与支柱。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是宋朝的政治特色。又设制科,才能之士网络无遗,统治基础空前扩大。而且,科举制也是加强中央权威的一种手段,人才的选拔与任用的权力被中央政权掌握,本身就能加强中央政府集权趋势。
到太宗之时,科举制愈加完善,取士名额大增。宋太祖这种右文及文人治国政策,给宋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宋代之所以能够创造出"郁郁乎文哉"的文化景象,在哲学,文学、史学、科技等领域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无不与宋太祖所提倡的右文政策及右文政策带来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宋太祖时重文抑武,是当时的形势决定的,五代时的武将酷刑暴敛,茶毒生民,不明治道,给广大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国家文化不兴,当时国家统一和文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宋太祖以文臣统治人民后,天下渐渐得到苏息。而且,太祖抑制武将也是为改变五代以来的武将跋息的局面,是一种矫枉过正,但是,后世继任者把抑制武将作为祖训教条,不顺应时势的变化而改变,以致出现了后来的宋朝武功不竞的局面。
宋太祖在位时把黄老思想作为治国思想,与民休息,废除各国的苛捐杂税,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生产发展。太祖时期为人民兴修水利,疏浚了五丈河、汁河,导蔡水入颖,开凿金水河,以开封为中心的水陆交通更加方便畅通,促进了东南和中原地区的经济交流。在陆路上,修西京古道,开太行运路诸道都置邮传,但不再调民给传置,而全部用军卒递送。这样,各地与开封之间的联系都得到了加强,水路通道的兴修,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也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同时,更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一。
太祖实行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有利于政治稳定,更为完成全国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宋太祖的法治思想是当时时代发展的要求。因为唐末五代时,君权衰弱,上下失序,武人得志,强臣跋息,根本无所谓法制可盲。太祖比较重视法令,常常下令,要求各地按法令办事,太祖的诏书中常有"论如律"之句。太祖还提倡士大夫学习法律,以通吏道,使其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来推进法制建设。太祖这样重视法治,对于广大人民是有利的,人民的生命财产,比起五代时无法无天的情况,有了保障,官吏多少也受到了一些约束。这样,社会的稳定与安全感加强了,人民可以比较安心地从事生产,从而推动了宋代经济的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法制,严惩不法官吏,使宋初能够很快地拨乱反正,真正结束了五代的混乱局面。
正是因为太祖时期依法治国,才使国家出现了大治局面。宋太祖以防弊之政作为立国之法,经过五代时期的乱世,太祖更加意识到吏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赵宋政权的稳定。他认为"吏员狠多,难以求治傣禄鲜薄,未可责廉,与其冗员而重费,不若省官而益傣。"因此精简官员,提高傣禄。这样可以使官吏廉洁,使人民免于苛征暴敛。有利于社会稳定。但是,五代时期,官场腐败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太祖对此有痛切的体会。因此在他在位时期,对于贪官污吏严惩不贷。即使在大赦之时,贪官污吏也不在赦免之列。因此,在太祖时期,虽然没有杜绝贪污,但却使五代时期的贪默政治大为改观,贪污案件大为减少,吏治大为清明。
宋太祖为改变五代以来权臣篡位,政权更替频繁的局面,大力提倡忠节观建设。宋太祖曾在武成王庙观两廊所陈历代名将的画像,当场指示"功业始终无暇"的人才配享。因之班超、秦叔宝等人进升张飞、关羽等人被退,管仲则特制塑像奉祀。在宋太祖所提升、标榜的大臣中,不仅文治武功突出,而且终其生忠于王室,至死不渝。宋太祖提倡"忠臣不事二主",这是人臣应尽的义务。而在实践上,也正是从北宋开始,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权臣篡位的现象,这其中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忠节观对人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宋太祖还制定了许多"家法",以约束皇室、外戚、宦官,不使其乱政。这些"家法"使宋朝没有出现外戚专政,宦官乱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