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档四个角往外移了,word文档上下左右的四个角

首页 > 实用技巧 > 作者:YD1662024-02-24 10:06:00

word文档四个角往外移了,word文档上下左右的四个角(1)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自象限

在电影《奥本海默》中,当奥本海默第一次见证了原子弹的爆炸成功,巨大而刺眼的白光穿越了200英里的距离和层层防护,那一刻世界仿佛被抽离,人们见证了力量,也在思考这力量驶向何方。

爆炸声到来之前,这个世界除了耀眼,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同。几分钟之后,冲击波吹掉了观测员脸上的墨镜,原子能的力量开始让人震动。

如同2023年,大模型已经“炸”了,但云计算还要再等“几分钟”。3月份,「自象限」与几家云厂商沟通之后发现,那时的他们只知道时代要变了,但如何应对、如何改变,仍然处于迷茫之中。

但局势会随着动荡逐渐明朗,然后逐渐分化出了两派:一派是以阿里云代表的,有更扎实基础能力的老派云厂商,他们以云的能力为核心扩展智能化;另一派则是以百度云为首的,以大模型能力为抓手,试图在变局中弯道超车。

但当所有人都在期待一场历史性变革到来之时,云计算作为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变化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所谓的巨变尚在等待,这辆已经行驶了二十年的列车,仍在原有轨道上以惯性的方式继续加速度:

技术上,IaaS规模化效应在今年初显,云厂商们打起了“价格战”;PaaS层的比拼从数据库卷到了操作系统;SaaS公司开始挥刀向内,先革自己的命;行业格局上电信运营商市场份额异军突起,“集成”还是“被集成”,成为了互联网云厂商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老选手想要巩固自己的地位,新选手瞄准机会蓄势待发,原来的合作伙伴成为了对手。2023这一年,冲击、破碎、*,云计算走向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也将迈入一个史无前例的新周期。

我们通过整理今年云计算的十大关键词,把脉数智化,坐待云起时。

关键词一:鏖战MaaS

于整个云计算行业而言,已经很久没有能让人如此兴奋的事情了。

大模型激起了千层浪,从年初到年尾,阿里云、百度云、华为云、腾讯云、火山引擎,无论大小,几乎主流的云厂商,都在开始谋局MaaS。

3月,李彦宏在文心一言发布会上提出,大模型时代MaaS将成为主流;4月,阿里发布通义千问大模型的同时,张勇表示阿里云已形成模型即服务(M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的三层架构;7月,华为云以盘古大模型3.0和昇腾AI云计算服务为基础,推出L0-L1四层大模型架构,独立对外服务;紧接着,火山引擎推出了“大模型商店+模型工具”的组合——火山方舟。

由于没有主力模型,火山方舟下方集成了7个第三方主流模型,共同提供服务;9月初,腾讯发布混元大模型,同时打造了大模型广场以及精调工具箱。

相继推出MaaS服务,这不是简单的凑热闹,大模型重构了云厂商向企业提供服务的方式,打破了IaaS、PaaS、SaaS的三层架构,作为底层能力或集成平台,接入企业业务系统和数据,直接作为中枢大脑提供服务。

微软Azure在4月份率先验证了这条路径的可行性,通过Azure提供OpenAI GPT3.5的核心能力,吸引来了一批新增客户。微软凭借着ChatGPT把自己从一个“半死不活”的状态拉了出来,Azure也子凭母贵,向AWS发起了挑战。

作为OpenAI的独家代理商,所有基于GPT4的MaaS服务都通过Azure完成,这将让Azure快速获得市场份额,甚至有反超AWS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训练ChatGPT,Azure也快速、高强度地打磨出了自己的智能化能力,成为了全球排名第一的智能云。

2019年的中国,国内移动互联网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纳德拉已经花10亿美金“买断”了OpenAI,提前坐到了AI的赌桌面前。

微软给中国云厂商打了个样儿,由此引出了大模型对云计算改变的两条路线:一层是“AI for 云”,即大模型作为一种新的载体,改变了原来云厂商向企业提供服务的方式,也解开了SaaS轻量化和PaaS定制化之间的难题;另一层则是“云 for AI”,即大模型的出现制造了算力新的需求缺口,云算力的被重视程度陡然提升,过去的十年积累也在今日得以爆发。

前者挑战的是云厂商的创新能力,而后者则考验云厂商的积累。

但站在年底的节点回顾今年中国MaaS的整体情况,由于缺少了强有力的大模型作为支撑,MaaS空有服务形式而没有内核,以及如何将大模型真正在产业中落地进而发挥作用,还处于探索阶段。

关键词二:云原生(分布式)

2013年,Gartner曾提出过关于数字化转型的双模IT概念,模式1为稳态模型,为了优化那些确定性高、可预测的领域。模式2则为敏态模型,为了优化不确定的领域,应对需要探索以及实验来解决的新问题。

word文档四个角往外移了,word文档上下左右的四个角(2)

图源:Gartner

稳态和敏态问题是当下企业在转型中的两块重要业务,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此前数年,稳态业务一般构建在主机中,要求绝对的稳定性,而敏态业务则需要不停适应变化,一般被构建在云上。

在此基础上,也衍生出了两种上云模式:一种是平迁上云,成本低,也能保证数据的可控性,但同时可用性也低;另一种则是将底层架构彻底做云原生化的改造,一次改造终身受益,但这也意味着成本高、周期长,很难有企业把服务器暂停进行架构改造。

简单举个例子,平迁上云好比将word文档上传到网盘,可以和大家共享但无法同步编辑,这就是“上云”的过程。而云原生则是在石墨中直接建立云文档,不仅能云上存储不受设备限制,同时也能实现更多功能,但也要面临着,一旦石墨文档服务器崩溃、被入侵或者账号丢失,重要文件便无法找回的风险。

简而言之,基于云计算架构下的构建各类应用,这种思路被称为云原生。

而中国过去的二十年,是“上云”的二十年。

一方面,存量市场容量十分庞大。据信通院数据统计,我国截至目前企业上云率仅30%,其中工业、交通、能源等传统行业上云率更低,约为20%左右,对比美国企业85%、欧盟企业70%的上云率,差距高下立见。当然,这与中国企业基数庞大也有很大关系;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产生的“新数据”也在指数级地增长,企业对云计算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逐步从稳态过渡到敏态。

word文档四个角往外移了,word文档上下左右的四个角(3)

图源:艾瑞咨询

前几年,云原生技术一直处在积累阶段,直到今年大模型的到来,很多环节必须要实现云原生和分布式,基于分布部署和统一运管的云,以容器、微服务、DevOps等技术的一整套云技术产品体系得到了爆发式增长。

今年以来,各大云厂商都在云原生技术上进行了加码,围绕着云原生数据库、低代码开发、开发池化、微服务/无服务等技术重点发展,也让云原生技术成为今年云计算的关键词之一。

总的来看,云原生技术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基础资源,从容器到容器编排、服务弹性化、镜像轻量化、环境标准化;第二阶段则在应用开发层面,采用微服务架构,比如低代码开发平台,既能轻量化地解决开发需求又能敏捷地满足业务需求;第三阶段则是24年后发展的自动化和极致弹性、无服务化的策略。

关键词三:争夺数据库

云计算发展到今天,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的云厂商卖存储和计算资源,比拼的是IaaS层的规模化、安全性和稳定性;IaaS同质化严重后,一度掀起了SaaS服务的热潮,但由于中间层支撑度不够,单个SaaS提供的服务能力有限;现阶段,云厂商又将火力集中在PaaS层,通过行业解决方案的形式深入企业数字化。

而在PaaS层的三大基础软件:数据库、操作系统、中间件中,数据库又是今年云厂商争夺尤为激烈的战场,背后过招甚至超过了MaaS层的热闹。华为GaussDB与腾讯TDSQL在深圳宝安机场大屏广告的两边各自较真;阿里云PolarDB在今年几乎打通了产品线,数据库种类更加细分,蚂蚁OceanBase在去年完成了核心产品“小鱼”的打磨,今年正加速迈向商业化。

word文档四个角往外移了,word文档上下左右的四个角(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