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IDC中国,2023
这带来了一些具体的变化,比如此前,政务云多以项目制,某一个业务或者某一个领域,如交通、环境治理、城管等等,今年以来开始以城市为单位打造城市大脑,整体性的打造融合型政务云,这对云厂商产生了新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IDC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政务云整体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其中,政务专属云基础设施市场达348.7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1%;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市场为9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7%;政务云运营与服务市场为5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7%。
基础设施先行的市场环境,给了运营商云和华为云更多的机会,凭借着通信基础设施和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可以形成软硬一体互相兼顾的模式。
目前,政务云已经成为了继互联网领域外的第二大细分市场,除云厂商之外,浪潮、新华三、中科曙光等传统IT厂商和系统集成商,也在竞争这块市场。
而随着云与政务越来越近,互联网云厂商今年也在积极调整位置。阿里巴巴集团一拆六之后、阿里云与智能(云钉一体)将独立对外寻求融资,而后在Q2季度,阿里云又与钉钉进行了进一步拆分,在Q3彻底将阿里云独立出来。
关于这样的剥离众说纷纭,多名分析师和业内人士表示,这样的“二连拆”的部分目的也是为了阿里云能够顺利引入国资,一方面以目前阿里云的体量,其他投资机构很难进入;另一方面随着云与政务越来越紧密的缝合,对云厂商的把控也会逐渐加强。
当时,这一猜测目前还未有定论,不过或许2024年,即可见分晓。
关键词九:数字化深水区
2020年,由于整个宏观环境的不确定性催着企业必须加快数字化的脚步,从确定要数字化到探索数字化,再到形成一定的方法论,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可以说我们正一步步的迈入数字化的深水区。
深水区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广度上来看,行业开始从金融、互联网蔓延至工业、制造业、农业等千行百业;二是深度上,业务由简至难、由边缘系统到核心系统一步步进行数字化改造;三是从大型企业到中小企业,从解决一个集中问题到解决N和零散的问题。
事实证明,即便数字化转型已经推行多年,但在很多传统行业,依然在使用“堆人力”、“用蛮力”等古早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年「自象限」曾走访珠三角的一些制造业工厂,其中部分零部件装备企业,仍然采用最原始的手写记账本,工具管理和流程协作仍然依靠口口相传和手动归类。
这类企业的数字化存在巨大的阻碍在于,由于工人文化水平,以及生产流水线的复杂多变,导致无论是线上的数字化管理,还是线下的自动化生产,改革起来都困难重重。
从2007年进入中国以来,云计算便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深深捆绑在一起,如今的云厂商大部分也是互联网公司的基因,阿里云从电商、金融行业出发、腾讯云以游戏、音视频见长、华为云则更重视稳定性和基础建设。但近几年,云计算正与互联网“解绑”,今年尤为突出的是在制造业、工业上的都有了一定的深入。
我们常说“隔行如隔山”,当云厂商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后,开始向外探索,有着诸多挑战。比如金融业对数据库的性能要求最高,要求毫秒级响应、敏捷性等等,但这些高性能在制造业中或许并不重要,有人需要稳定,有人需要性价比,不同行业的需求千差万别,这要将产品不停的重构。
另一方面,传统行业之所以复杂,是因为要涉及到三个方面数字化:人的数字化、工具的数字化和管理的数字化,而通常云厂商会选择一个“小切口”切进去,一步步深化。比如钉钉便是从一个简单的打卡场景开始,切进企业的OA系统,从企业内部管理到供应链管理,逐渐展开;企业微信则是从人的数字化入手,连接内部员工和外部客户,为传统零售业提供了新型的生意方式。
而这其中,最难的就是工具的数字化,工具的概念十分广泛,工厂设备、机器、一套套独立而专业的操作系统,需要深入企业内部,与企业共同打磨,经历量变的过程。今年,国家也在大力扶持中小企业的数字化。据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小企业体量占据了80%,中小企业的思路又完全不同。比如在大型企业中,层级分明、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数字化工具打造的思路是单点突破,将每个环节的效能发挥到极致。而到了中小企业中,往往一人身兼多职,这时需要融合性的工具,打造思路变成了让一个人能够干更多的事情。
某SaaS厂商告诉「自象限」:“从大KA到中小企业,并不是简单的把刚需功能拿出来,企业做削减,而是要根据他们的情况和环境,重做一套产品。这完全是两件事。”
面对这样的变化,云厂商内部架构逐渐形成了“行业主建、区域主战、政企业务独立”的架构,华为云由张平安领导、阿里云由蔡英华(已离职)负责、腾讯云也请来了李强带队,行业团队负责积累行业经验打造行业模版,区域团队负责中大型客户的服务,击破落地中的具体难题,政企业务线独立。
需要正视的是,千行百业的数字化是一片非常广阔的星辰大海,也是未来二十年的重点,而今天我们仅仅站在这片大海的前滩,迈出了前几步。
关键词十:出海
2023年,是中国云厂商出海的大年。
2022年底,多家海外企业曾向「自象限」提到,尽管当时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甚至百度云和Ucloud都在吆喝着出海,但只有阿里云在本地有海外公司真正可用的相应节点。
2022年,阿里云在全球新增了6座海外数据中心,已在全球28个地域拥有86个可用区。相比之下,腾讯云和华为云仍处于基础设施搭建阶段,业务侧感知不强。
直到今年,无论是产品同质化带来的价格战、还是互联网公司对新市场的开拓,背后都直指国内市场逐渐饱和。而随着电商、供应链、技术公司在今年纷纷走出国门,通过产业链外移和全球化资源配置实现降本增效,才加速了云厂商出海的步伐。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整体云出海市场规模达到257亿元,市场增速为42.8%。2023年数据尚未公布,但各方预测,增速基本与22年持平。
在云出海市场格局中,外资背景云厂商占据主要份额。其中AWS占据中国云出海市场61.8%的市场份额,但从地域市场来看,外资背景的厂商主要经营欧美市场,而在东南亚、拉美、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区域,中国云厂商无论在地域文化还是性价比而言,都有一定的优势。
这也就是为什么,东南亚地区常常成为中国云出海的第一站。一方面,东南亚的文化、语言、地理位置、时差等原因,国内企业出海更方便,如电商产业在国内已经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出海属于以高打低,自然带动了云厂商配套的出海服务;另一方面,东南亚等国家政策在逐步开放,云厂商有更多机会做好本地化服务。
图源:财经十一人
云出海也逐渐从单纯的技术出海走向服务出海。据「自象限」了解到,今年各大云厂商都在全球不同的重点区域组建本地化的服务团队,在本地合规、本地团队和本地决策三个方面,全方位深入本地用户了解企业需求,并通过在本地完善上下游生态,来建立壁垒。
目前,各厂商都在通过自己的优势领域切入海外市场,比如腾讯云制定了“3+1”战略,从游戏、音视频、短剧等领域入手,投资东南亚区域的相关产业公司,试图形成合作生态圈。去年4月,腾讯云在印尼的首个云计算数据中心正式开服。2023年上半年腾讯云在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保持两位数增长,合作伙伴驱动收入同比增长66%。
华为入场东南亚则依然通过“5G 云 数字化基建”的逻辑,一方面与东南亚各国政府合作建设标杆项目。另一方面则是带中国软件厂商出海,并与本地的IT服务、IT咨询企业合作。数据显示,华为公有云服务过去4年在东南亚增长20倍。据国际调研机构Gartner数据显示,华为云仅在泰国IaaS市场份额就为29.4%。
可以预见,2023年之后,中国云出海的竞争和增长都将再进入一个新阶段。
以上,我们通过梳理了2023年云计算的十大关键词,复盘了整个2023年云计算的情况,这中间有的趋势刚刚开始,也有一些趋势刚刚结束。
无论如何,2023年都是云计算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今年的努力与沉淀,在2024年-2025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也会持续逐步释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