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运动员的性格,女运动员没有女性味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2-12-12 23:48:56

图3: 喜极而泣的统计结果

从图3的统计结果中可以发现:

  1. 无论在哪个地区,女性冠军运动员喜极而泣的比例都高于男性运动员。
  2. 南美洲的男女冠军运动员都比其他地区的运动员更容易喜极而泣。
  3. 非洲男运动员是最不容易喜极而泣的运动员。
  4. 欧洲和亚洲的女运动员相对其他地区而言,最不容易喜极而泣。

除了上述性别对比外,Alex Krumer教授还深入分析了年龄与喜极而泣的关系。研究人员发现,喜极而泣的概率与年龄成正比,也就是说,年龄越大越容易喜极而泣[1]。

同时,Alex Krumer教授在以国家为单位分析喜极而泣的人数时还发现了一个显著的特点:主场作战的东道主选手更容易喜极而泣。在统计中,2012年和2016年夏季奥运会中,共有14名男运动员和8名女运动员作为东道主获得冠军后喜极而泣,这一比例显著高于非东道主的喜极而泣的运动员人数占该国家总冠军人数的比例[1]。

女运动员的性格,女运动员没有女性味(5)

Krumer教授解释东道主选手更容易喜极而泣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运动员在主场作战中承受了更大的压力,因此在背负了额外的压力获得胜利后会比通常情况下的情绪波动更大[1]。

心理学分析:喜极而泣的心理机制

得到了上述的统计数据后,Alex Krumer教授开始了这项研究中最重要的部分,分析喜极而泣的心理机制。

在Krumer教授的数据中可以发现,男性喜极而泣的比例低于女性,但在各个地区和国家中,男性哭泣的比例并不同。Krumer教授将女性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工作比例作为男女平等的一个指标,发现女性参加工作的比例与男性越接近的地方,男性喜极而泣的比例越高[1]。

女运动员的性格,女运动员没有女性味(6)

Krumer教授分析,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往往过度强化了男性在男权社会中的主导地位,将男性的性格、表现等进行脸谱化,从而形成男性应该具备男子气概的刻板印象。因此,在男女不平等的地方,男性为了维持自己的男子气概,选择不轻易哭泣[1]。

Krumer教授还发现,来自时局动荡或有内战国家的运动员不容易喜极而泣,而和平国家的人更容易自由表达感情[1]。

Krumer教授认为,动荡的外部大环境会影响个体的身心状况,哪怕个人取得了成功(获得奥运会冠军),也很难敞开心扉自由抒发感情,因为长期的动荡和压抑会降低了一个人表达多样化情绪的能力[1]。

总结:喜极而泣的现象明显受社会文化的影响

从Krumer教授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喜极而泣不仅仅是一个人类生而有之的情绪表达方式,还是一个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现象。所以,喜极而泣的心理机制与该个体受到的社会文化影响密不可分。

女运动员的性格,女运动员没有女性味(7)

正如开篇提到达尔文猜想的那样,哭泣是一种文化现象,Krumer教授的这项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证实了达尔文的这个猜想。


参考文献

[1] Krumer, Alex & Musau, Andrew. (2022). Golden tears: A cross-country study of crying in the Olympics.

《心理学简报》独家原创|禁止转载

文章版权归《心理学简报》所有

原创作者|《心理学简报》核心主创团队

女运动员的性格,女运动员没有女性味(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