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人为什么对江苏人很友好,北京人对南京人的看法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4-14 10:22:55

南京人为什么对江苏人很友好,北京人对南京人的看法(1)

南京人为什么对江苏人很友好,北京人对南京人的看法(2)

据江苏省罗志军同志治丧工作小组消息,2023年4月1日,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

会主任,中共江苏省委原*、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罗志军同志因病在北京不幸离世,享年72岁。

南京人为什么对江苏人很友好,北京人对南京人的看法(3)

公开资料显示,罗志军出生于1951年11月,辽宁凌源人,曾任南京市委副*、市长,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江苏省委副*、南京市委*,2008年任江苏省省长,2010年任江苏省委*,2016年任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8年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南京人为什么对江苏人很友好,北京人对南京人的看法(4)

21年踏遍江苏山山水水

北方出生的罗志军,南下江苏整整21年。1995年9月,罗志军任江苏省南京市副市长,之后便长期在江苏工作,从副市长到市长、市委*,再到江苏省省长、省委*。

“21年不过转瞬之间,但在我的人生旅程和工作经历中则分别占到近三分之一和一半,这也是我人生中相对成熟、年富力强的时期。”

2016年6月30日,江苏省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罗志军“卸任”省委*。他在大会上讲话时回首这21年的7000多个日夜,坦言“注定了我与江苏这片土地,与江苏的干部群众、父老乡亲有着不解之缘和患难之情”。

江苏省重要部门一位领导干部曾说:梳理这21年时间,尤其是罗志军主政之时,确实踏遍了江苏大地的山山水水。

作为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江苏,从上世纪80年代创办乡镇企业开始,就一直在改革上屡有率先之举。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印象最深的,就是罗志军大会小会中,谈“改革”的次数几乎是最多的。很多地方官员这样评价:“他不喜欢人家要政策,更愿意看到要改革试点,看到各地改革改出新办法。”

“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起步较早,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也较早,要找准开放型经济存在的问题,拿出切实有效举措,保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领先优势。”这些话,罗志军不止一次在各类调研和座谈中强调。

上海自贸区获批后,罗志军要求积极学习借鉴自贸区创新经验,主动接受自贸区“溢出效应”;“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他多次到连云港、徐州调研,并召开部署会议及时出台具体举措。

就在卸任前的一个月,他还率领江苏省友好代表团,飞赴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柬埔寨三国,会见各国政要,签署友好合作协议,见证投资项目签署,调研考察江苏企业投资兴建的园区,马不停蹄奏响一带一路“交汇”进行曲。

“我对江苏大地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感到亲切熟悉,与各个地区、各个领域、各个阶层的广大干部群众都有过知心交心,与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的普通百姓都有过亲密交往。”从2011年任省委*开始,罗志军连续六年带头深入农村开展“三解三促”驻点调研。

对此,新华社《瞭望》杂志有文章评价说,“各地‘蹲点’调研带来的启示是,扑下身子,真心实意地到群众中去感知冷暖,是新时期保持血肉联系的重要方式。”

“虽然我从省委*岗位上退下来,但我人在江苏、心系江苏,会始终关心江苏各项事业发展,坚定支持省委工作。”卸任省委*时,罗志军这段朴实感言,也被大家认为是真情流露。

南京人为什么对江苏人很友好,北京人对南京人的看法(5)

江苏最大的“法宝”是创新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担任省委*期间,罗志军始终把科技创新放在重中之重位置。他曾表示,江苏最大的“法宝”是创新,就是要靠人。

罗志军在任上的一大功绩就是成立了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他的直接过问和强有力推动下,2013年12月6日,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南京成立。

截至2022年10月,研究院已建设专业研究所72家,同74家海外和71家国内知名高校与研发机构、232家省内龙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累计向市场转移转化技术成果6200多项,衍生孵化科技型企业1200家,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可以说,这个研究院在科技创新方面为引领江苏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研究院通过实地调研、充分沟通、大胆探索,在原有合作的模式上进行创新,目前已实现与省内13个地级市合作全覆盖,基本形成“一市一重点、一区一特色、一园一产业”的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2015年12月22日,罗志军在主持召开部分企业座谈会时强调,要着眼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按照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增强持续增长动力,不断走出发展新路。

他表示,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江苏发展的核心战略,落点主要在企业。成功的企业大多是在创新之路上走得早、走得快、走得稳的,企业家在创新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越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越是要把推动发展的着力点更多放在创新上,积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企业应该不断加大创新投入,努力通过发展动力创新、发展路径创新、发展内涵创新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做强做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是巨大挑战也是重要机遇,企业通过推进创新来实施兼并*,可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家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将创新意识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细胞中去,江苏经济的活力必将大大增强。

南京人为什么对江苏人很友好,北京人对南京人的看法(6)

罗志军谈苏商精神

企业家是全社会最具创新创造活力的群体之一,体现着一个地区企业的精神风貌,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走势。苏商有着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以张謇、荣氏兄弟等为代表的苏商,开中国民族工业之先河。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新一代苏商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脱颖而出,不仅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成果,而且积淀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苏商精神。

2014年,江苏省工商联、省总商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新时期的苏商精神进行了概括提炼,初步归纳为“厚德、崇文、实业、创新”,并正式发布。

同年6月3日,罗志军在江苏省民营经济发展表彰大会上说,苏商精神是“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在民营经济领域的集中展示,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广大企业家要与时俱进传承好苏商精神,热爱伟大祖国,勇立时代潮头,不断超越自我,确立更高的目标追求,着力打造苏商品牌,做敢于担当的企业、做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做让人尊敬的企业。

罗志军曾在各种座谈会上强调弘扬苏商精神的重要性,并对企业家提出殷切期望。他希望江苏企业家积极发扬苏商精神,弘扬务实创新、有韧劲、有智慧的优良传承,在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继续做弄潮儿,在国际化道路上创造新辉煌。

征途漫漫,奋斗不息。这些年来,广大苏商凝心聚力,勇往直前,在新时期苏商精神的激励下,焕发出了更加强劲的活力和创造力,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做出了更大贡献。

罗志军人物履历:

1968年02月,海军北海舰队战士、文书、技师;

1978年09月,北京医用射线机厂团委*;

1980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干部;

1983年02月,中国青年报社发行处副处长;

1985年01月,中国青年报社副秘书长(正处级);

1988年09月,中国青年报社秘书长;

1990年07月,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管委会委员、副总经理;

1993年02月,共青团中央实业发展部部长(1993年03月高级经济师);

1993年05月,共青团中央常委、实业发展部部长;

1994年01月,共青团中央常委、实业发展部部长、中国青年实业发展总公司董事长(其间:1994年01月至1995年09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政治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获法学硕士学位);

1995年09月,江苏省南京市副市长;

1996年11月,江苏省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

2001年09月,江苏省南京市委副*、副市长;

2001年10月,江苏省南京市委副*、代市长;

2002年01月,江苏省南京市委副*、市长;

2003年04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其间:2004年09月至2004年11月,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学习);

2007年12月,江苏省委副*,南京市委*;

2008年01月,江苏省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南京市委*;

2008年02月,江苏省委副*、省长、省政府党组*;

2010年12月,江苏省委*;

2011年02月,江苏省委*、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6年06月,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6年07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2017年01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18年03月至2023年03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

中共十七大、十八大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八届中央委员,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十二届江苏省委委员、常委,江苏省十一届、十二届人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农业和农村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

苏商全媒体整理,资料来源:交汇点、新华日报、奔流财经社、央广网、苏商会往期报道等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