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阴:
西汉初设蒙阴县,因在蒙山之阴而得名
郯城:
郯城,因郯国都邑古城而得名
临沭: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县,因辖区地跨沭河,故以濒临沭河而得名。
莒南:
1941年1月,析原莒县南部地域成县,故名莒南县。
沂水: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东安县为沂水县,因沂河流经境内而得名
沂南:
因在沂水县之南而得名
河东:
因位于沂河东岸故称河东区
罗庄:
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罗姓人在此定居成村 ,因地面多泉,遂命村名为罗泉庄,后更为罗家庄,今简称罗庄
兰山:
因现境域历史上属兰山县而得名
平邑:
传说是春秋时期季平(平)子的封地(邑),故名平邑
兰陵:
因历史上的兰陵镇位于此地故名兰陵
费县:
因地处原费国所在地而得名
de
德
zhou
州
黄河故道流经德州及陵县称之为“德水”
武城:
因地处赵国东境边塞,为防御强齐入侵,遂修筑城防以屯兵,武城由此而得名
禹城:
唐朝天宝元年设禹城县,意在纪念大禹曾在此率众治水。
德城:
1912年,德州改为德县,属山东省济西道。1950年5月裁德州市归并德县,属德州专署。1951年3月,复置德州市
陵城:
2014年10月撤销陵县,设立德州市陵城区,以原陵县的行政区域为陵城区的行政区域
宁津:
唐虞时期为兖州域,1949年初复名宁津县
庆云:
明洪武以前庆云县名为无棣县。明成祖名“棣”,为避讳起见,于洪武初年废无棣县。洪武六年(1373)析乐安州北地置庆云县
临邑:
临邑县原名漯阴县。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将漯阴县合著县部分土地合并,取汉时东郡临邑县之名
齐河:
因督扬之盟中有此誓言,即“主苟终所不嗣事于齐者犹如河”里面有“齐”、“河”两字,金据此于天会八年(1130)置齐河县
平原:
春秋时该地为齐西境下邑,战国时为赵所并,赵惠文王封公子胜为平原君,食邑于此,平原之名始见
夏津:
据县志载,“邑东有负夏遗迹”,即孟子所谓“舜迁于负夏”处,因而得“夏”。春秋时,此地为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津”。因此,该县得名为夏津
乐陵:
取自《诗经》“乐土”、“乐国”、“乐郊”,意为安居乐业之意。乐陵之“陵”,意指境内境内崇陵如山
聊
城
因古有聊河而得名
东昌府:
因在明、清两代为东昌府治所而得名
高唐:
高唐,因境内古有唐山,属沼泽中高地而得名
临清:
因依傍清河(卫河古称)而得名
阳谷:
县名取之东阿县界的阳谷亭
莘县:
春秋为卫国莘邑,秦置阳平县,606年称莘县
冠县:
因春秋时曾在境内设冠氏邑而得名
东阿:
因境内北有黄河,南有济水蜿蜒东流,河曲形成大陵,故曰阿;阿,有二:在赵者曰西阿,在齐者曰东阿。这就是东阿县名称的由来
茌平:
茌,山名也,县在山之平陆,故曰茌平
bin
滨
zhou
州
元朝三县合称州,又因三县临海,故称滨州
无棣:
“无棣”一名始见于《春秋·僖公四年》,以县城南临无棣沟取名无棣
博兴:
五代时期,梁朝沿袭唐代建置,后唐庄宗李存勖为避献祖讳,改博昌县为博兴县
邹平:
商、西周时为邹侯国地。春秋时齐景公筑邹之长涂,邹关(今隘阜口)之东始就平地,故名邹平
阳信:
阳信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阳信县,因治所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驻地,又居古笃马河之阳,县名由此而得。
惠民: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为武定府,置惠民县为附郭,因有明代开凿的排水渠惠民沟而得名。
沾化:
县名取义于汉代龚遂治渤海“海滨之民”复沾圣化。
槟城:
周显德三年(956年)置滨州,以滨渤海之州而得名
he
菏
ze
泽
菏泽原为天然古泽,以水名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