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两千多年来,中国人对都江堰不断地维护和改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能扛住汶川大地震,就是由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建立后对都江堰进行的现代化改造。
清末,西方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传入中国,1935年,都江堰的“鱼嘴”部分首先改用混凝土浇筑,这种永久性的工程结构,让都江堰省去耗费人力的“岁修”工程,此后,“金刚堤”、“鱼尾”、“飞沙堰”,陆续换掉了竹笼卵石材料,改为混凝土浇筑,古老的都江堰和现代的建筑材料调和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的1974年,“鱼嘴”的外江口建成了现代水量节制闸,用杩槎来断水截流的传统方式宣告退出历史舞台。此时的都江堰还是古老的设计,历经二千二百多年仍在发挥着当年设计者赋予它的功能,润泽着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但都江堰换上了现代的壳,现代钢筋混凝土让它能承受住汶川大地震。
2006年,位于“鱼嘴”上游9千米的岷江河道内,紫坪铺水库建成,它集防洪、发电于一身,保障成都这座特大城市的用水安全。还让都江堰灌区面积扩大到7273平方千米,比上海市的面积还要大一点。在汶川大地震时,这座水库避免了次生洪水灾害对都江堰灌区的破坏。
如果说这是奇迹,那就是以肉体凡胎比肩神明的奇迹。因为二千多年来,中国人不断对都江堰进行维护和改建。从李冰设计和建造都江堰开始,就没有把它当成一项一劳永逸的工程,从一开始都江堰便有维护制度,被称为“岁修”。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在每年极短的枯水期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