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的由来,三水源头的来历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4-29 13:55:56

三水的由来,三水源头的来历(1)

沿江聚居的疍家渔船是三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三水的由来,三水源头的来历(2)

渔民捕捞河鲜归来。

三水的由来,三水源头的来历(3)

西江、北江、绥江,相汇于思贤滘。

编者按

城市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在三江汇流处探寻岭南文化根脉,于乡土记忆中检索三水文化基因,擦亮以水为魂的城市文化IP。即日起,《南方日报·佛山观察》将推出“岭南文脉·三水发现”系列报道,选取三水文化历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名片进行重访、重述,以“大江大湖、享誉全球、淼城探古、扬帆出海”为线,将三水“十大文化名片”与“五大特色文化名片”串珠成链,于历史纵深与人间烟火气之间讲好三水故事,重塑“文化三水”城市形象,助力佛山争当传承岭南广府文脉领头羊。

河流深刻影响着人类的文明进程,无论是孕育于长江黄河的中华文明,还是孕育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抑或是孕育于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无不如此。三水因水而生,也因水而名,三水文化的根脉便藏于三江汇流之处。

大江穿城而过,河涌遍布村镇,水域占全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一,河湖沼泽水系绕城,让三水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水润万物,丰富的水资源不仅带来丰富的物产,亦形塑着城市面貌与肌理,勾勒出宜居宜业宜游的水韵绿城最基本的脉络。

水,是三水文化之魂,亦是三水人的乡愁与远方。

撰文:张秀蓝 尹辅华 三宣

三水区委宣传部供图

三江汇流,最诗意的地理奇观

追溯三水文化,必须走到三江汇流处——江根村。

西江、北江、绥江,三江浩浩荡荡,在昆都山下,相汇于思贤滘。“绥江在上游,大概马房桥处先汇入北江,两江之水自北而下,西江自西滚滚而来,它们在各自沿着既定河道向南和向东奔流而来,在此由思贤滘贯通相连。”今年75岁的退休老教师陆阜年近年来致力于整理村史和传播三水文化。

讲起三江汇流、昆都山、思贤滘的故事,陆阜年如数家珍。他介绍,思贤滘,其实是由河流水常年冲刷而自然形成的一条天然的黄金水道,古时称为沧江。思贤滘取名源自一段佳话。相传明朝嘉靖年间,著名理学家陈白沙在西、北江流域讲学。一日,他来昆都山探访其门生陈冕不遇,望沧江水波涛滚滚,思贤心切有感而发,便在江边的一块大石上写下了“思贤”二字,从此后人就把沧江水道,称为“思贤滘”。

“历史上,思贤滘确实是汇聚贤才名仕的地方。”陆阜年说,除了陈白沙,明朝礼部尚书何维柏也曾在这里结庐读书,苦心钻研天下文章、治国之道,一住就是20年。因为官清廉正直,一心为民,百姓称其为“三水凤,参天柏”。如今,我们仍可从何维柏的《北江别亲友》《三溪印月》《昆都耸翠》等诗篇中看到当年的情景。

如今,刻在昆都山上“龙潜思贤滘,凤栖昆都山”的石刻仍默默传颂着历史佳话。三江汇流处,之所以能汇聚才子佳人,与此处美丽的自然风光与独特的地理奇观不无关系。据悉,思贤滘的水流方向不固定,而是取决于西、北江水位的高低:西江涨水,水流从西南流向东北,即由西江向北江分洪;北江涨水,水流则变成了由东北至西南,即由北江向西江分流。两江之水波涛汹涌,形成著名的“思贤洪波”,是20世纪80年代“三水县新八景”之一。

改革开放后,由于飞来峡水利枢纽的建成和北江大堤的不断加固完善,江水不再汹涌,“思贤洪波”已经难再现。然而另一奇观却仍让人津津乐道。每年汛期,西江或北江洪水上涨,由于水位落差较大,最高可形成落差达1米的“顶托”,由于汛期洪水流量大、流速急,西江水流因裹挟泥沙水质浑浊,而北江水清,两江水流交汇时形成鲜明对比,汇成“鸳鸯河”奇观。

这里还曾有一座名楼,名叫三十六江楼,雄踞于魁岗文塔之南,与昆都山隔江而望,俯览三江汇流。“三十六江水,群流大会归。”这是康有为在《游三水城》一诗中写下三江汇流的豪迈与包容。

除了是地理奇观,思贤滘也是黄金水道,内连梧州、韶关,外通南洋,货船、客商往来不绝。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三水早在明清时期就成了珠江三角洲沟通内陆的重要物资交易集散地,清末时更成为广东重要的通商口岸,建起了海关、邮局和火车站。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海拔约62米的昆都山不奇不险,却是俯览三江汇流奇景的绝佳之地。“到过昆都山,就领略了三水半壁风华。”陆阜年说,旧时“县治八景”中的“昆山耸翠”“横岭层霞”“沧江夕照”“三溪印月”都在这一带。因此,这里是三水最具诗意的地方。

三水河鲜,最鲜活的美食名片

悠悠三江水,孕育满江鲜。汇西江、北江、绥江三江之灵气,三水自古就是鱼米之乡。其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孕育出了许多知名食材和特色美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三水河鲜。在民间享有“食在广州,材出三水”的美誉。

肉质紧密弹牙的石缝虾、肥嫩清甜的黄沙蚬、鲜味十足的和顺鱼……凭借天然的生态、良好的水质,三水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河鲜品种丰富,孕育了三水河鲜特产,挑动着本地人的味蕾,更吸引广州、肇庆、中山等周边地区的大批食客前来寻味。

作为三水区十大文化名片,“三水河鲜”孕育着三水饮食文化的精华。民谚有谓“春鳊秋鲤夏三黎”,春天清甜鲜美的清蒸银鳊、夏天腴美肉香的豉汁蒸三黎、秋天味比石斑的姜葱煀海鲤等,鲜香醉人。

好的食材需要好的烹调方式,厨师做法非常关键。近年来,为擦亮三水河鲜美食名片,三水举办河鲜美食文化节、三水河鲜争霸赛、三水十大河鲜名菜等,进一步打响“三水河鲜”品牌。在三水名厨赖北泉看来,河鲜美食,食材最重要,煮法多样,因应不同群体的爱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较为香口的就是炒、焗、焖。澳门首席名厨梁奀则最爱古法蒸挞沙。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三江汇流,江河交错的三水,河鲜味美,取材鲜活,烹侧于鲜。”中国十大粤菜名厨黄炽华说,三水河鲜尤以龙脷、鲟龙、桂鱼、嘉鱼、鲈鱼、鳊鱼、和顺鱼、骨鱼、钳鱼、江鲫为著,也称为三水“十大名河鲜”,“春鳊秋鲤夏三黎”更凸显三水河鲜的独特风采。

春天的鳊鱼、夏天的三黎鱼、秋天的鲤鱼,它们出现的时间、生长的水域各不相同,捕捞的方式也各有差异。事实上,比食客与厨师更了解三水河鲜的是三水疍家人。传统疍家人,生在船上、长在船上,以船为家,逐水而居,打鱼为生。沿江聚居的疍家渔船是三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疍家文化亦是三水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疍家人已经上岸或过着“水陆两栖”的生活。今年62岁的陈桂林从10来岁便开始跟父母乘船打鱼,在他之前,祖祖辈辈均生活在船上。如今他虽然已经上岸,但每天仍会与妻子驾船出来打鱼。在别人看来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的生活,对他而言是童年最美的记忆,也是最悠长的乡愁。

品类丰富的河鲜,不断推陈出新的烹饪技艺更让三水河鲜享誉珠三角,深受八方来客欢迎。为擦亮三水河鲜美食品牌,近年来,三水积极谋划推动“美食 ”工程,加快打造湾区美食之都,区镇联动开展开渔节、河鲜美食文化节,加快建设“三水河鲜主题”特色餐饮集聚区、编印三水河鲜美食地图等,擦亮“味力三水 领鲜湾区”品牌,将三水河鲜打造成一张撩动粤港澳味蕾的鲜活名片,不断提升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

北江大堤,最壮美的南粤屏障

追溯三水的文化历史,就是一部三水人与水相亲、相和、相生的历史,也是一部三水人治水、护水、用水的历史。北江大堤就是三水人千百年来与水相依、与水相斗的最好的见证。

全长64.346公里,被誉为南粤第一堤的北江大堤,如今守护着广州、佛山、清远超2700万人口,以及白云国际机场、京广铁路等一大批重要城市基础设施。回顾北江大堤从无到有、从弱变强,就是一部人类利用聪明才智,通过艰苦奋斗进而获得生存空间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北江大堤大部分原为历史老堤,现今芦苞水闸以下堤段,古称榕塞围(在今天芦苞水闸沿北江左岸至黄塘段),榕塞围始于1272年。当时堤围高1.1米,全长12.4公里,是三水地区最早筑成的堤围,也是北江大堤最早堤段。

数百年来,虽然从元朝一直到清朝,堤围多次修补以防御北江洪水侵扰,甚至清朝还由两广水师提督直接管辖,但是受制于当时技术条件以及统筹力度,全堤线的超高和堤顶宽度不够,且有约30公里长的堤基建在强透水层之上,所以每遇洪水,常出现管涌、冒沙和淘空堤脚崩坡等险情,洪水之患久久不能解决。

史料记载,1915—1949年间,1915年、1931年、1947年、1949年4次北江大洪水导致严重决堤致灾。即便1924年建成芦苞水闸(旧闸),希望在三水芦苞截住北江洪水避免其涌入广州,但从后续防洪效果看,依然没有阻挡住洪水入侵。

“1949年那次大洪水,驻广州、香港的三水同乡会,甚至是远在越南、吉隆坡的三水乡亲,都为三水受灾百姓慷慨捐资。”三水区著名收藏家、文史学者麦国培保存了一本记录当年赈灾情况的书籍。

但从1949年开始,北江大堤修建进入一个划时代阶段。1949年夏,三水全县被大水冲决堤围34条,受灾田地达15.44万亩,受灾人口10.65万人,同年10月15日,三水县着手组织复堤救灾。次年,三水县防洪复堤委员会成立。当时提出全力修复堤围决口,修复芦苞水闸,将南部分散的堤围筑成桥北大围,还相继完成了芦沙干堤培修加固、六合围段培修工程,后者更被称为当代三水首个重大水利工程。

在党委和政府领导统筹下,70多年来北江大堤沿岸群众护堤意识与日俱增,护堤效果越来越好。1955年2月25日,南方日报在头版发布《北江大堤工程胜利完成》消息。这次北江大堤加固工作也堪称珠三角跨区域合作先行典范,文章指出在施工过程中,来自番禺、罗定甚至是东莞的7.5万多名民工在北江边展开劳动竞赛,5000多人成为修堤功臣。

后来,北江大堤又进行了多次的培修加固工作,芦苞水闸也于1984年、2005年两次重建。最终这条修筑于北江边上的“水上长城”安如磐石,确保广佛地区安全度汛。

如今,北江大堤已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道景观,成为三水市民望山看水的最佳去处。

云上东海,最写意的城市名片

广府文脉植根于岭南水乡之中。小桥流水人家,桑基田园如画。这样典型的岭南水乡美景深入人心、广为人知,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岭南水乡孕育于“三水盆地”。

在距今1.4亿年至5000万年期间,珠三角西北部大片区域都处在一个巨大的湖泊中,人们称其为“三水盆地”,其范围约3000平方千米,北至清远,南至鹤山,东至广州,西至鼎湖、四会,也包含如今的三水。

1964年从北京大学古生物地层学专业毕业的张显球,研究三水盆地已有几十年时间。至今,他在三水盆地发掘了大量的珍贵化石,包括恐龙蛋、鱼、蜂、蚊子、介形虫以及有孔虫等,种类相当丰富,其中不少还是在三水区内发掘的。他曾在三水河口发掘出整窝约6800万年前的圆形恐龙蛋化石及约6000万年前的蝗螽科昆虫化石。

张显球认为,当时的三水盆地是一个巨大的淡水湖泊,里面分布着大量介形虫、轮藻以及多种鱼、蚌、螺等,而恐龙则生活在湖边陆地上。而海生动物有孔虫化石的发现则表明,三水盆地曾与海洋相通。

这个湖泊不仅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生命,也孕育出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在大自然鬼斧神工之下,经过地壳运动和海进海退的交替作用,三水盆地演变为沃野千里的冲积平原,最终蝶变为岭南水乡。三水的历史及文明的起源可由此追溯,“湾区之源”的美名亦由此而来。

“南尽海旁诸郡浅,西来天上一江水。”陈献章在《西南驿晚望》一诗中写出了三水作为珠三角盆地中心的辽阔原野。

如今,三水所在的区域虽不再是一个巨大的湖泊。然而三水至今仍拥有万亩湖泊——云东海湖。事实上,在秦汉时期,如今云东海所在之地仍是一片广阔的水域,称“古云东海”。该片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是珠江三角洲最大的湖泊。

在20世纪,该片区又先后经历了“围湖造田”和“退田还湖”,湖泊生态发生沧海桑田变化,再次重现秦汉时期的浩渺烟波。近年,云东海街道投入8000多万元,以云东海北湖为核心,建设集湿地保护、湿地恢复、科普宣教于一体的综合性国家湿地公园。

如今随着湖泊、湿地生态恢复,这里成了“小鸟天堂”。日前,国家二级保护物种白琵鹭首次现身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云海鹭影”作为三水新八景之一亦美名远播。监测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1年底,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的植物和各类野生动物的种类分别从279种、201种增加到439种、217种。

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监测员周燕玲介绍,湿地公园内调查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为黄胸鹀;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2种,为虎纹蛙、普通鵟、黑翅鸢、白胸翡翠、褐翅鸦鹃等;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7种,为白鹭、大白鹭、苍鹭、池鹭等。

万亩湖面水光潋滟,千米长堤景色宜人。晨昏时刻,人们在此闲庭信步看云卷云舒、云海鹭影、百鸟归巢。这里不仅以良好的生态不断丰富园区生物多样性,谱写人与自然共生的美好蓝图,也让居住于此的人们生活更富诗意。“云上东海”也成了最写意的城市名片。

■相关

三水文化名片

三江汇流

西江,从乌蒙山脉走来,粗犷豪放;北江,从赣南走来,斗折蛇行;绥江,从粤北走来,一路欢歌。三江相会,汇流三水,造就了独特的地理奇观;江水奔涌,气势磅礴,孕育出广袤的珠三角平原。西水北水,相互通融,古港、古水道、古渡头、古地标等古韵遗迹,诠释着三水水通天下的不老传说。

三水河鲜

游弋在风景如画的三江汇流胜地,独得江河之灵气,他们常以鲜蹦活跳的姿态张扬着“新鲜”的魅力,引无数乐于尝鲜的人们慕名而来。民谚有谓“春鳊秋鲤夏三黎”,说的是不同时节应该吃不同的河鲜。清明虾、嘉鱼、挞沙、和顺等数十种河鲜,肥美鲜甜,令食客回味无穷。

北江大堤

一道长堤,蜿蜒百里,铜墙铁壁般巍然屹立在富庶的珠三角心脏,守护着一方水土,广佛安居乐业,广佛高枕无忧。绿草漫野,水牛成群,已是孩提记忆。夕照如旧,洪波依然。而今,她换上新颜,化为足下绿道,幸福的人们在堤面或徒步或骑行,享受着美好时光带来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云东海

玉镜映霞,鹭翔蛙唱,苇鸟摇风,荷艳桂香……云东海,珠三角不可多得的水韵胜地。秦汉时,此处乃珠三角最大的淡水湖,水域延绵20公里,称古云东海。如今,退田聚水,恢复湿地,打造国家级湿地公园。得森林之绿肺,拥湿地之灵气,人间仙境如是。生态云东海,宛如一颗璀璨明珠,辉耀岭南。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