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才能更好的前进。”
作者:朱丽叶
来源:每晚一卷书(洞见旗下账号)
1
临近年关,办公室里开始讨论起回家过年的经历。
“回家过年,真是一道槛”,28岁的单身姑娘娟子头痛不已。
“宝宝心里苦。谁可以借我一个男朋友,只要过年、不用结婚的那种。”
听了这话,已婚的小倩笑着说:“结了婚的也苦,婆家和娘家轮番催生。要等有了个孩子之后,才会消停吧。”
年纪最长的杨姐,在一旁冷静地提醒:“你们难道忘了,还有二胎这一说吗?”
顿时,办公室里哭成一团。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害怕回家过年已经成了一种趋势。
小时候满心欢喜期待过年,长大后却越来越逃避过年。
微博上有一个阅读近九千万的话题:“当代年轻人为什么害怕过年?”
评论区里铺天盖地的控诉:
“被一堆人轮番拷问,简直是一个小型审判现场。”
“回家过年比上班更心累,只是换一个地方经历灵魂冲击。”
在外漂泊了一年的游子们,遥望故乡的云,却更恐惧踏上回家的路。
可是啊,我们轻而易举找到100个不愿回家过年的原因,却忽略了那一个必须回家的理由。
2
作家王波曾回忆过两件往事。
有一年,他因为出差没法赶回家过年。
“我爸明知道我回不去,却还是一个人冒着刺骨寒风,在小车站一直等一直等。
我妈打电话叫他回去,可爸却说,万一他骗我们呢,万一晚上就回来了呢。
后来,我妈告诉我这件事时,我心里,就像被锤子砸了一下那么难受。”
还有一次,父母知道他年三十到家。
那几天家乡大雪,山路全都被覆盖。
“年逾六旬的他们,一人拿扫帚一人扛铁锹,竟然清扫了十里山路,只为等我回家过年。”
父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类。
拼尽全力送儿女翱翔,再用尽余生等他们归家。
去年春节前,我带从没见过雪的孩子,去北方滑雪看冰雕,早早地和爸妈说不能回来过年了。
可到了腊月二十九,不知为什么,我开始有些坐立不安,想想还是觉得该回家看看。
于是,我们提前结束了行程,往家乡的小镇赶。
三十晚上,敲开家门时,爸妈都惊呆了。
妈妈将孙子搂在怀里亲,爸爸忙进忙出,笑个不停。
先前空空的桌子,在我们进门后,瞬间摆满了各种水果零食。
妈妈背转身擦眼睛,不住地说:“好啊好啊,咱们家也吃团圆饭了。”
我顿时觉得心里好似堵了太多东西,眼眶涨得酸涩。
这时,我才明白,我为什么要急着往家赶。
在父母眼里,没有孩子在家的春节,不叫过年。
孩子回来了,才是团圆。
在浩渺的城市里,我们或许只是一粒微尘。
但对于远在家乡的父母而言,我们是他们所有的守望。
3
有本畅销书叫《父母离去前你要做的55件事》,封面上印着一个公式:
假使你的父母现在60岁,余下寿命是20年。你没有与父母同住,你每年见到父母的天数,大概是6天,每天相处时间大概是11小时。
那么,你和父母可以相处的日子只剩:
20年×6天×11小时=1320小时
也就是,55天!
书中还记录了一个故事。
父亲去世后,儿子在整理遗物时,发现了几张钱币大小的纸片,上面用铅笔歪歪扭扭地写着:捶背券。
他突然想起,这是他小学一二年级时送给父亲的礼物。
可是,“这是一个永远都无法弥补的遗憾”,因为直到父亲去世,他一次都没有兑现过承诺。
母亲告诉他,曾问过父亲,为什么不找儿子兑现这张捶背券,父亲只说了三个字:
“舍不得。”
听着母亲讲述这些他从来不知道的事情,他突然间胸口发紧。
“心中就像被凿开了一个大洞,怎么也填补不了。多少年过去了,这种深藏心中的悲哀怎么也抹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