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新年,是我国和全球华人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一直受我国文化影响的周边国家,如汉字文化圈的韩国、朝鲜和越南等国也将农历新年视为一年最重要的日子。春节在公历的1、2月份,以我国的气候,除南方极少数地方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冬季,有的地区甚至还处于零下冰冻天。那么,为何将处于冬季的农历新年取名为“春节”呢?
民国才有“春节”
其实,现代意义上“春节”这一概念出现得很晚,是民国初年才有的。农历正月初一古称“新年”“元旦”“岁首”,正规场合一般称“元旦”,俗称“过年”“过新年”,是汉族传统四大节日之首。宋代吴自牧《梦梁录·正月》写道:“正月朔,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在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汉字的字典《说文解字》里,“元”指“始”;“旦”则解释为:“明也。从日见一上,一,地也。”“旦”是个会意字,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
“旦”字的演变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帝王刷存在感改元,朝代刷存在感改历。春秋以来,为了否决前代,我国许多诸侯和帝王都进行了改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改用《颛顼历(古六历之一,系托古)》,以十月为岁首。汉初并未改历,后为纠正颛顼历的错误和树立汉朝权威,汉武帝下令制订了《太初历》,改用正月初一为岁首。《史记·天官书》因此明言:“正月旦,王者岁首。”
这种伎俩也被后世沿用,咸丰元年(1851年)闰八月一日,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广西蒙山)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权建设,史称“永安建制”。为了对清朝“正朔”进行公然否定,洪秀全正式颁行了冯云山所创制的新历《太平天历》,以立春为岁首。“天历”颁行最大的考量是出于政治方面,将流传两千多年的农历视作“妖历”,严禁人民过农历新年。它实行于壬子二年正月初一日丙申,即清咸丰元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乙未,1852年2月3日。
上书太平天国年号的营业执照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同时发布《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宣言书》。宣言书末尾所署时间为“大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此,“元旦”不再是正月初一的名称,变成了西历新年的称呼。次日,为了表示和旧时代决裂,他以临时大总统的名义发出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各省份都督鉴:中华民国即日起改用阳历,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十一月十三日为中华民国的元年元旦。经各省份代表团决议,特由本总统颁行。订于在阳历正月十五日补祝新年,请布告,孙文。”
《中华民国大总统孙文宣言书》
也就是说,“元旦”一词系中国原产,并已沿用数千年;但现代意义上的“元旦”其实是孙中山定的,只有一百多年历史。无独有偶,日本明治维新后,为了表示脱离旧时代,采取“脱亚入欧”政策。1872年12月3日,日本改用西历,规定明治六年(1873年)1月1日起废除农历,并曾禁止民间庆祝农历元旦。新年也随之改为西历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