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课,我们将围绕陈氏太极拳的转关,一起来解决三个问题:什么是转关、转关有什么用、怎样转关。时间允许的话,我们再举几个拳架中的例子,用以加深印象。
一、什么是转关
太极拳的转关,历来表述各异,列举四种比较典型的解释:
1、运化转关
关是人周身的穴节,凡初学者多尚拙力而无灵劲,因此要运化去其滞气,由柔筋活节而至接骨斗榫(在接到对方肢体来袭之力后,己与彼的接触点粘走相生,互相咬合,完美承接,达到类似古代建筑榫铆结构的状态),使转关达于虚灵,开合变化不能离开运化转关。这有点类似我们一直所说的节节贯穿。
2、动作连接之处
转关就是一势完了,接下一势的地方。这种说法较为流行。
3、人体在使用技术动作时的关键
这种技术是人体整体的技巧动作,包括手、眼、身、法、步的关键技术,通过转关实现想要达到的效果。如:手法转关,就是手开合衔接处的瞬间,通过技巧的运用,使手法生出纵放屈伸人不知的效果;步法转关是脚步前进或后退时衔接处的瞬间,通过技巧的运用,使步法生出行云流水般的进退自如。不多缀述。
4、劲路的转换
行拳或推手运动中劲力方向的转换。以推手为例,两个人的劲头对在了一起,在将顶未顶之时,其中一方转换了劲路的方向,这个动作行为称为转关。
综上所述,太极拳的转关说法各异。但我个人认为,转关的实质,就是人体各部位所有收放、折叠、往复等开与合的衔接状态,只要有开合,就会有转关。
比如:两手的前一个动作与后一个动作的连接是转关,每一个动作的劲在到达劲点后,就要以开合的形式变换,也是转关。推手中,当主动进攻遇到阻力,通过开合转换形成主动撤退或重新组织新的进攻,这都是转关。
那么,能把转关理解成是一个动作的结束承接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么?不能。转关不限于两个动作之间,一个动作中存在多少个开合就存在多少次转关。转关是时时存在的,其表象是动作的连接,内在是劲力方向的转化,每一次转关的过程,同时是上一个方向的余力被卸掉,也是新一个方向的劲力被蓄积的过程。
二、转关的重要性何在
陈鑫云:打拳全在起落、旋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转关转不好,就不能把陈氏太极拳的养生和技击作用发挥到极致。太极拳之所以用“太极”命名,就在于先人们从各种格斗技击中找到了符合太极阴阳转换规律的技击形式。有了转换才有了所谓的圆劲,才具备了呼吸和节奏,才能完成折叠,才变生出刚柔、动静、虚实、等等。目前,太极分门别类众多,长短快慢高低各有不同,表象的名称可以变,唯独转关不能丢,否则它就不是太极拳了。
1、拳架动作靠转关连接
太极拳行拳走架要打得好,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一势与一势之间的衔接要圆转自如。转关不灵动,拳架一着自成一着,就不能自始至终贯通一气,也就更谈不上自然美观了。其实,外在的只是表象,决定表象的是内在的劲路转换。通过良好的转关,使体内的劲在来、往之间回环而无断续,第一动作将完而未完时,第二动作已在意念中萌生,这样通过内部协调,确保换劲时能连续,即“无使有断续处、无使有凸凹处”。
如:云手,外棚、下旋、里合、上穿,劲路在这四方变换时,就极易出现拐点,形成凸凹,解决办法就是加进几个小缠丝,避免劲路变换时出现拐点、死角。
2、内气运行靠转关承载
这里的“气”,是指“内气”,又称元气、正气、先天之气,从母胎中带来。演练太极,就是为了让内气出现并吸取空气中的清气、五谷杂粮精微之气,合为一体形成浩然之气。
行拳推手时,气受意的指挥,在人体内运行,一举一动均要用意,意到气到而后形动。正如拳论所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转关转不好,动作不能协调一致,就不能很好地打通周身经络,经络不通,则气行不畅,各个关节的拙力就难去掉。在套路上往往容易断劲,容易丢;在推手上容易出现漏洞而被人发放。只有掌握好开合转换的精微之处,才能以意行气,久练周身遍布脆劲灵劲,意一到,便可做出迅速反应,使出敏感、准确的相应动作。
3、行拳接手时的一部分劲力靠转关产生
太极拳是圆的运动,每一个动作讲究阴阳对称、虚实转换、着着混圆,要求手臂、肩、背、腰等周身各部位从任何角度都可“在对拉拔长中转关”。身体在抻筋拔骨、对拉放长中缠绕旋转,扭来扭去,在打拳时得到混圆劲,这种劲,技击时可用来对敌,健身养生时可用来疏通气血。所以太极拳认为,腰、腿、裆在旋转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向心力和离心力,都是在转关过程中产生的。
以太极擒拿为例, 接招化力,肢体牵拉引长到“末端”时,立刻转腕拧拿,另手加以配合,全身形成一体、出整劲,或打或按,易如反掌。
再举一例:我往后捋一人,若捋时这人无向相反方向的挣劲,那就说明转关做好了,起作用了。注意,此时绝不是我的劲大,对方挣脱不过。这里有个去到回的转换,去和回都不是转关,去和回的衔接处就是转关。去和回在太极拳来说不是两个劲,是一个劲。就如同过去农村盖房时,下面的人往上供砖,接别人抛过来的砖时,来接和放回是一收一放两个动作,可太极拳能用转关的办法让其二者变成一个动作,形成一个整体的劲力。
4、实战中的攻防靠转关完成
“出奇在转关”就是彼此双方在竞技时“克敌制胜”的攻防技术。攻防要靠劲路的变化实现,就像溜冰转弯时要调节动作一样,任何有劲路变化的地方都要转关,只是不同的劲路变化要用不同的方法。转关转不好,就不能很好地用缠丝劲来化掉对方的力量,更不能达到蓄发相变,攻与防的效果都难奏效。转关转得好,攻防中一个转关就能化敌劲于无形,迅即又可转防御为进攻,所谓“妙手空空,鬼神不知”,这要靠转关来实现。
和高手推手,每当自己十分有把握的时候, 你顺劲发力推出, 但立刻觉出己经晚了,他的重心和劲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了你最薄弱的地方, 这种“出奇不意”的效果,来源于转关。
三、转关应该注意些什么
我觉得,要做好太极拳的转关,核心是处处皆缠丝,要领是身体各部位要合乎规矩,用意时要逆向思维、周身一体,还有个关键就是肢体棚劲不丢、内部神气相通、动作衔接不断。分别介绍一下。
1、处处皆缠丝
缠丝劲的运动方式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陈氏太极拳的精华所在,无论在健身方面还是技击方面,缠丝劲都在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拳谱云:“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然,一衍溢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四梢,通九窍,增长内劲无穷”。尤其转关,更离不开、甚至依靠大小、顺逆各类缠丝来完成。
缠丝劲的运动方式有很多,所谓“百般缠法”,但初练时,只分出顺缠、逆缠即可。顺、逆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运动中相互矛盾、相互转化又互为其根的两种基本缠丝法,它们存在于太极拳整个套路运动过程中。在这两种基本缠法之下,因方位不同和变换各异,又分出五对不同的方位缠丝。即:左右缠丝、上下缠丝、里外缠丝、大小缠丝、进退缠丝。其中左右和上下的方位缠丝合成为一个整圆,同时结合里外,使平面圆变成立体圆,这正是太极式螺旋运动所必具的特色。其次,为了在练拳时有左右逢源、内外结合、周身一家,又有了大小、进退两对方位缠丝配合,以满足健身和技击上的特殊需要。因此,太极拳每一个拳式,在顺逆基本缠丝的基础上,至少要有三对方位缠丝结合一起进行运动。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就可以使动作在弧线运动时有一定的依据,不论是学习或纠正拳式,也就容易多了。
缠丝劲在健身方面的功用就不多说了,在技击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当内气充盈饱满,在太极圆转规律的前提下,任何外来侵力均难以侵入。如果没有旋转,力与力相碰,产生“顶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运用太极拳的缠丝劲。因为螺旋的曲率半径是变化的,任何外力压在螺体上,都能很自然地将压力用旋转落空而化去。这是科学的化劲方法,是力学的向心力、离心力的具体运用。
缠丝劲在技击中有两种基本用法:一是受到外来侵力的冲撞时,用不失棚劲的旋转力将力点化解,若有余力未尽,再加力相助,使其扑空栽倒。若对方感到力点被化,随即抽回时,就要马上转劲跟上加力,打其回劲,使对方跌出。这就是引进落空合击出之法。另一种是进击时的旋转穿透力。就是借机发人时,将周身之力集中一点,快速旋转加力,如子弹离开枪膛的来福线,有穿透之威力,如掩手肱拳。这两种劲力都产生于螺旋式的缠丝劲作用,因此在技击方面,缠丝劲是极其重要的。
2、身体各部位要守规矩
陈式太极拳关于身体各部位的要领,是行拳走架和推手实战的外形、内在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很高级的要求,这些规矩是学好太极拳的根本,同样也是做好转关衔接的根本。它们贯串在整套太极拳动作之中,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某一部分姿势不正确,就会影响到其他姿势的正确。必须把各部位姿势认真地、分节分动作地安排恰当、相顺相随,避免互相牵制,再经过反复练习,逐渐在连贯动作中把各部位姿势都能恰当地配合,达到立身中正安舒、动作连贯圆活、上下相随、周身协调,这是逐步提高转关技术的必然过程。
如常强调的:虚领顶劲要贯彻始终;顶和裆上提下沉才能立身中正;肩要时刻保持松和沉;锁骨松沉则胸微内含;肘关节要微曲下垂;塌腰是带脉有下沉感;松胯要求腹股沟向内凹;圆裆时前后都要松开;泛臀不是掘屁股;两膝要有相合之意;双脚脚底要放平;通过顶劲领起腰胯松沉,贯通上下之气,通过松肩沉肘身子放长,贯通左右之气,等等。这些都是很具科学道理的。大家都有一定基础,我不做详细解释了。希望我们把这些基本要领都做到位,那么转关的质量和效果也就自然而然提高了。
有两个问题很多人关注,我多说几句:
关于“转关在肩”的问题:《拳论》说:“打拳运动全在手领,转关全在松肩,功久则肩之骨缝自开,不能勉强,左右肩松不下则转关不灵。”肩关节是上肢极为重要的关节,其活动范围大,又上承胸腰下起肘腕。肩如能松开,才有肘松、腕松,才能有整体上肢关节、肌肉的放松,意气才能下沉,气血才能畅通,全胳膊往来屈伸便毫无滞碍,使用劲力时也能瞬间聚到肩上,再传到臂手。肩一般不可自动作出动作,肩部的转关要靠腰胯左右旋转和下盘的升降结合,产生立体螺旋,通过脊柱传到肩上,依赖周身的配合。
关于腰裆的转关配合问题:腰裆两部位对太极拳的转关至关重要,一开一合,一动一静,腰裆各有专注,且相互为用。腰之要点:拧腰、活腰、塌腰;裆之要点:松裆、合裆、扣裆。发劲时,拧腰扣裆,不扣则散;运行时,活腰松裆,不松则滞;定式时,塌腰合裆,不合则浮。凡塌腰合裆者为蓄劲,活腰松裆者为柔劲,惟出劲时须拧腰扣档。明白这些道理,行拳接手中便能够提高转关质量。
3、要逆向思维、周身一体
转关时如何用意:太极拳转关要在“对拉拔长中进行”,在意识上先有这个意念,即若左行还要有向右对拉的意念,若向上还要有向下对拉的意念,若往前还要有往后对拉的意念,按照拳势动作要求,行左寓右、前进后撑,左发右塌,等等。实际上就是利用矛盾力,它能让人随时快速改变方向,因为它没有定向,所以总能动在人先。
陈式太极拳千变万化,虽然动作态势多端,但打拳时,均以腰脊为轴,以手领劲,含胸塌腰,屈膝松垮,五趾抓地,将全身的劲力整合为一处,施加到我们想要达到的地方,这就叫“节节贯串”、协调一致、周身一家。演练者从头顶到足尖,内有五脏六腑、经络筋骨,外有肌肤皮肉、毛发,四肢百骸处处相连为一体,破之而不开,撞之而不散,打之而不乱,以意行气催形变。若要拉开,不但手开足开,心中意念随之也开;若要闭合,不但手合足合,心中意念也与之俱合。一招一势,凡上欲动下自随神往,凡下欲动上自领神去,凡上下动中部和神策应,凡中欲动上下辅神主之,内外相连,前后相需,虚实开合,浑然一气,则发力自然会迅猛而机灵,转关中自然能避免枉动,使自己的力量不产生矛盾。凡是不该动的、多余的、不合理的动作都是枉动,避免枉动才能产生“浑元劲”,才能避免在实践中犯劲力涣散、劲力太硬和丢、顶的错误。
4、棚劲不丢、神气相通、势势衔接
(1)肢体棚劲不丢
陈氏太极拳所说的掤劲,是指螺旋运动的顺、逆互变,持久锻炼自然产生的一种内在的弹性劲。它由内往外,有向外膨胀、圆撑的意念。掤劲不等于太极八法中的掤法,太极拳把掤劲贯穿始终,掤劲可与任何技法融合、配合,换句话说,太极拳任何技法都离不开掤劲,也可以说周身每一处、拳架每一势的开合转关都要有这种掤劲。
太极拳凡具备掤劲者,全身各处都可以接对方的劲力,让人有“推之不瘪,拉之不开,挑之不起,压之不下”的感觉,且弹性灵动,浑厚沉实而不死,毫无僵滞之感。
从字面理解,掤(通“棚”),意为把席、布等支起来遮蔽风雨,如天棚、帐棚等;从太极内劲的作用考虑,它既有借用“掤”字,作为以手搭棚掩护身体的作用,更有将对方“掤起”的意思,尽量使对方脚不得力,使“其根自断”,方易控制对方劲路,使其进退不能,处处被动,利于我根据需要,用最小的力调动或击倒对手。同时,所谓“掤劲不丢”也是顺势引化对方劲力的这种意识不能丢,也就是在意识上不能丢掉掤劲。太极拳修炼者只有具备了真正的内在的掤劲,才能真正明白刚柔之变,松紧之妙,虚实之奥。
(2)内外神气相通
太极拳的演练,每一动作乃至细微之处均是由意念引导全身动作、由上下肢协调完成。转关时,讲求应有鼓荡之气而非机械的肢体动作,要求有“神”,不只形体动作不能间断,动作的意念、神气也不能间断。如,神气隐的时候是合,显的时候是开,隐的时候是运劲过程,显的时候是运劲到达落点而发的过程,从而形成神气的隐显与劲势开合的配合,一切转关都是神气鼓荡和圆活转换变化的过程。
另外,陈鑫指出: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眼要看住前手中指,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太极拳源于防身御敌。当与对方交手时,太极拳的特点是“彼不动,己不动;彼欲动,己先动”。对手的一切活动,均从其眼神的变化反映出来,亦即“眉目传情”。故应紧盯对手双眼,余光兼视对手双肩。当对手欲进攻时,眼神必定传出相应信息。左手欲动时,左肩必先动:右手欲动时,右肩先动。由于己方眼神凝视对方、关注对方情绪变动,双眼作为传感器,接收了对方的瞬息信息,因而虽然“后发”却能“制人”,做到势动神随。
(3)动作衔接不断
陈鑫讲:学太极拳著著当细心揣摩,一著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茫昧。即承上起下处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亦不灵动,一著自成一著,不能自始至终一气贯通矣。
招势相连是指打拳时或交手,招势之间不丢不顶,不能出现直角、死角,圆转自如,内劲不断,一气呵成。太极拳招势相连的原因,在于它是以意行气、以气运形的拳术,拳路自始至终,招招势势均由意念所引,绵绵不断,循环无穷,所谓“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最忌只用后天拙劲,拙劲一出,有起有止,有断有续,旧力尽时,新力未生,最易被人乘隙而击。
招势相连的具体方法:当我们在完成一个动作后,要开始下一个动作时,往往出现方向的改变,如果我们在前一个动作到达尽头时,利用余势向前引深一点,然后再用弧形转接下一动作,就产生了不同的效果,拳势产生了连绵不断的感觉。具体讲:在手法遇到往复时,要加进折叠,如上一动将终,在下一动之先,如下一动要往下和往前,那就要先向上一折,再往后一叠,然后再接做下动,这样就会呈曲线缓和运动;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加进转换,迈步向前或退后走弧形,均不可直进直退,要有以步随身和身随眼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神态;在发劲之后,出现了断劲的现象,就要将这种发劲的余意接续下去;万一意与动作也脱了节,意念涣散,动作无主,变成内外不一时,这是意也断了,那就要运用意和劲的余神来接续下去;在所有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这也是要在缠丝劲的运转中来实现的。做到以上这些,拳架的身法中间便不会有御劲的地方,也不会有意驰的时候,这样就可自然地达到一气呵成了。
另外注意,行拳要慢到方时快,快到圆时慢,极其匀称地配合着开合,如玉环的无端,看不清衔接在何处,拳架自会有无穷美感;与人搭手也能不呆不滞,立于不败之地。而且在练拳时的神气一定随着动作而动荡,能够神气鼓荡,也就表明内在的意识没有离开动作而外驰,也就是一气呵成了。
四、转关在行拳中的运用举例
行拳走架时有三种活动:一是有形的肢体活动,即外界所能见的形体运动;二是思想与精神的活动,是外界无法见到的心意运动;三是气与血在身体内部经络中的流动。这三种运动是互为条件,互为贯通,融为一体无法分割的,这里为方便大家理解只说外形的活动。例如·············
以上内容,仅为习拳时对转关的一些体会,谨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指正。今天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各位!
赵 国 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