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上古时期,一年可划分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是最基本的划分,古人为什么造这四个字来指代这四个节气呢?一起来看看这四个字的曲折演变和古人的季节观念。
四季养生图
春原意为草木生长
在早期的甲骨文里(图A),“春”的形体是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图G),以三“木”一“日”表意,以“屯”表音,是形声字。原义是春阳抚照,万木滋荣。“屯”这个声符、由图(G)的甲骨文讹变为图(H)和图(I)的金文,再发展为图(J)的小篆,进而隶变和楷化为今天的“屯”字。在商周卜辞里,常常以“屯”字作为“春”字用(如“今屯”“来屯”,即“今春”“来春”之意)。
春秋时期,金文“春”(图B)字的形体,和甲骨文便大大不同了。三个“木”已变为两个芽苗(见图F即“草”字头)“屯”也变为图(H)形,因此,金文的“春”以“艸”、“日”表意,以“屯”表音,还是个形声字。
秦代的小篆(图C),是以金文为基础展过来的,还可以看出意符和音符。
可是,隶变以后,秦隶(即古隶,见图D)把“艸”和“屯”合起来讹变为古隶“春”字上部的三个“ ”(卉)加一个“人”字了。后来发展为汉隶(图E)时,原来的”神’和”屯’合起来讹变为“”(春字头),“”下仍保留了“日”,讹变很大,完全是一种突变。于是,意符和声符看不出来了;字的构形再也不能使入望文知义了。今天的楷书“春”字,便是汉隶发展而来的。
“春”的本义原为“春阳抚照,万物滋荣”,后来便以“春”作为一年四季的第一季名。又表示“生机”和“生意”(如“阳和启蛰,品物皆春”)。
《说文解字》:春,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
夏本义为中国之人
夏,象形字。关于“夏”的字源,主要有两种观点。
其一,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夏”字(图①)是一个人的象形:头、发、眼、身躯、两臂、腿脚一应俱全,且双手摆开呈现出一种强而有力的架势。金文中的“夏”字(图①)较其甲骨文字形大大地复杂化:人的头和身躯变成繁体的“页”字形结构;其左右两边的两个呈锯齿状结构的部分,是手的象形;其下是脚趾朝向左边的两只脚的象形,也就是“止”。小篆中的“夏”字(图①)由其金文字形发展而来,只是“脚”只剩下了一只,整个字的结构看起来也更为明朗。约在隶书阶段的后期,“夏”字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简化:上面繁体的“页”被写成了图①中隶书“夏”字所示的形状,两边的“手”被省略掉了,下面的“脚”变成了“夂”。由此演变为楷书中的“夏”字。在字义上,“夏”字的本义为“雄武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特指“中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