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降雨造成河流、池塘等水深暴涨,鱼类跟着水流快速扩散
水鸟以及其他水生鸟类或者动物也会传播,哪个地方鱼类最多?这些水鸟都会去哪里捕食,我们都知道水草处鱼类是最多的,水草是鱼类的食物来源,鱼类也喜欢在水草内躲避危险,水草又是鱼类的产卵场。
这3种原因造成水草内的鱼类相对于其他地方要多,水鸟很聪明水草处的鱼多,水鸟也就喜欢在鱼类多的地方活动。鱼类在水草处产卵,水鸟在水草处捕食鱼类的时候,难免羽毛上或者脚上沾到鱼卵,从而把这些鱼卵带到下一处水面。
水鸟通过脚掌和羽毛携带鱼的卵,把鱼卵从一处水域带到另一处水域,不管是大型鸟类还是小型鸟类,都会充当大自然的搬运工。把鱼卵带到另一处水域后,鱼卵孵化鱼类慢慢生长,种群越来越多,这就是无源之水“长”出鱼的一种方式。
水鸟在水域内活动,脚长、翅膀上难免粘上鱼卵,鱼卵可以扩散到下一个水域
地下水的活动也是鱼类快速扩散的一种方式,在南方的一些山区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地区受流水侵蚀作用,多地下空洞,空洞内积水,并与地下暗河想通,即使外观上看起来水域面积并不大,其实通向地下暗河,水域面积很大。
水面通向地下暗河,地下暗河里的鱼很多,鱼类的品种更多,很多鱼类即使钓鱼人也分辨不出来。在有些山区,地下暗河和地表的河流相通,即使没有放鱼水系都是相通的,鱼类在水里游动,各个水系都有鱼。
地下暗河并不是独立于地下,地下暗河和地表的河流,或者地下暗河的天窗(小水塘)相通,鱼类可以通过这些通道相互交叉,地表水塘内即使没放鱼,也就有了鱼。暗河的天窗也就是小水塘里面不缺鱼,并且鱼类品种很多。
喀斯特地貌,很多地下暗河和地上河流相通,鱼类交叉扩散
无心插柳柳成荫说的是钓鱼人,或者其他放生的人。有些钓鱼人钓到鱼后会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放生,这个放生地也就是所谓的“自留地”,一般放生在偏僻的水域,水域面积小也比较浅,下雨后这些鱼类不知道逃到哪里去了,四处蔓延扩散很快。
另外一种方式就是所谓的放生,有些大批量放生就不说了,咱们说的是放生颜色各异的金鱼,有鲫鱼有鲤鱼,在一些高山水库,或者比较偏僻的地方放生的金鱼,这些金鱼慢慢长大,慢慢繁殖后代,繁殖3代以后没有选育也就成了普通的鲫鱼鲤鱼,这也是封闭水塘长出鱼类的一个原因。
在一个高山小水塘光头碰到过这种情况,水塘面积并不大,只有10亩左右,远离路边,没有直接通水边的路,小路比较难走,不熟悉的人甚至都找不到这个水塘,但是里面很多颜色各异的锦鲤,这是就是有些人放生的结果。
有些人放生的金鱼,这些金鱼在3代以后,就变成普通的鲤鱼或者鲫鱼
综合:无源之水为什么能“长”出鱼?因为鱼类自有它们的生存方式,我们小看了鱼类的智商,这6种只是比较常见的原因罢了,总结来说:
①、水位下降,鱼类躲在低洼处,或者洞穴内等待水位上涨后从新活动。
②、水底干枯以后,鱼卵进入休眠状态,在环境合适的情况下,从新发育成鱼苗。
③、暴雨过后水位上涨,鱼类从大水面进入小水面,或者小水面进入大水面,快速扩散。
④、水鸟以及其他水生鸟类或者小动物,在水域内活动沾染鱼卵后,无意中传播到更远的水域。
⑤、地下暗河,地下暗河的天窗(暗河上方的水塘)以及河流的交叉,鱼类交叉传播。
⑥、有意识的放生或者无意识的放生,造成封闭水域内鱼类的生长。
不管是鱼类还是其他动物,它们的智商都是很高的,只是人类更胜一筹罢了,有句成语叫做“存在既合理”,既然鱼类存在这么多年,它们都自己的生存传播方式,只是我们不理解罢了,“水过百天自生鱼”的原因,就是适合水域鱼类生存的时候,它们又出现在水域内。
光头在这里也呼吁各位钓鱼人,尽量使用无倒刺鱼钩,留大放小,保护资源从我们钓鱼人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