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
课题:社戏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
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了解生动形象的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3.感知内容,感悟中心
过程与方法1.学习作者根据文章中心的需要妥善安排详略的写法。
2.体会景物描写对表现人物心情乃至全文中心的作用。
3.揣摩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词语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劳动人民的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学习作者热爱童年、热爱生活、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22年10月。当时,中国共产党刚成立,党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农民运动也还没兴起。这时的鲁迅正生活在军阀黑暗统治下的北京。他日夜忧国忧民,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矢志不渝地战斗着。《社戏》就是鲁迅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庄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在家乡看社戏的部分
读准字音惮(dàn) 踱(duó) 棹(zhào) 归省(xǐnɡ)
行辈(hánɡ) 凫水(fú) 橹(lǔ) 旺相(xiànɡ) 撮(cuō)
桕树(jiù)怠慢(dài) 篙(ɡāo) 磕(kē) 潺潺(chán)
弥散(mí)蕴藻(yùn) 家眷(juàn) 蹿(cuān)
撺掇(cuān duo)
辨清字形
理解词语乐土:安乐的地方。
消夏:消除、摆脱夏天的炎热,避暑。
怠慢:冷淡;客套话,招待不周。
惮:怕,畏惧。
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
棹着:划着。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行辈:排行和辈分。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凫水:游泳。
絮叨:翻来覆去地说。
依稀:隐隐约约。
纠葛:纠缠不清的事情;纠纷。
宛转,悠扬:这里是形容笛声的曲折和谐,优美动听。
弥散:弥漫消散。
漂渺:现在写作"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撮:用手指捏取细碎的东西。
新课导入:童年生活犹如五彩斑斓的画册,翻了一页还有一页;童年生活犹如欢快跳动的音符,一个,两个,……数也数不清。之前,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在百草园里快乐和自由的生活。那份童真,那份童趣,多么令人难忘!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小说《社戏》,再来感受一段美好难忘的童年……
新课展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理清文章思路。
线索:看社戏。
(1)看戏前(1~3):平桥乐土,盼望社戏。
(2)看戏中(4~30):月下行船,船头看戏。
(3)看戏后(31~40):月夜归航,偷豆余波。
2.围绕看社戏这一中心情节,全文先后写了哪些具体情节?
随母亲归省平桥村——钓虾放牛——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六一公公送豆。
3.课文详细写了哪些情节?围绕这些情节,作者描述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哪些内容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文章详写的情节有:戏前波折、夜航去看戏、赵庄看社戏、归航偷豆。
(2)①戏前波折,扣人心弦,让人看了心潮起伏;②乡间的夜景真美;③有一群好伙伴;④夏夜孩子们自己驾船去看戏,实在是一件有趣的事;⑤戏好看;⑥罗汉豆真好吃;⑦偷豆,虽然是"偷",但是很有趣。